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教音乐出现后,“倡导”和“俗讲”两种弘法形式接续促进佛教音乐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倡导”将佛教音乐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唐代,“俗讲”又为佛教音乐增添了浓浓的通俗色彩。由此,中国佛教音乐得以进入鼎盛时期。佛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逐步完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佛教音乐与现代音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和佛教音乐传入我国后,经过僧人们的长期摸索和实践,逐渐地融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炉,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一部分。尤其是自中唐以后随着禅宗的出现,佛教音乐对传统文人的人生追求、文艺创作、审美情趣以及对我国民间和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佛教音乐的特点 所谓佛教音乐是指在佛教寺庙中僧人进行佛事弘法时的唱诵,也就是佛教称为“梵呗”的一种仪式音乐。包括当代流行的“课诵音乐”、“焰口音乐”和“水陆音乐”三种常行的仪轨佛事音乐。到了近代…  相似文献   

3.
星云 《法音》1988,(12)
星云法师及其弟子数十年来弘法不倦,在发扬佛教精神,培养佛教人材,创建弘法道场,出版佛教书刊,编纂出版藏经,兴办慈善事业,促进国际佛教团结等方面,积极努力,贡献良多。最近,香港佛香精舍依如法师寄来其师星云法师所撰文稿,本刊将分期刊布,以飨读者。云天在望,法海同心。我们希望藉此文字因缘,增进相互了解,共赴弘法重任。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2,(1)
佛教在香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杯渡禅师到屯门地区建立了杯渡庵,香港便有佛教开始流传。近二、三十年来,随着香港经济的蓬勃发展,香港佛教由寺院佛教向都市佛教发展,佛敬界的弘法工作也因采用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而有所改进,规模也有所扩大。如今,香港地区最大型的弘法活动便是“此岸——彼岸”弘法活动。“此岸——彼岸”弘法活动的最早提出是在1982年初,当时,由佛教青年会、普明佛学会、菩提学会、中文大学佛学会、香港  相似文献   

5.
方华 《法音》1995,(10)
弘法利生是当今和今后佛教中的一大主题方华佛门中有句值得赞叹的话:“弘法为事业,利生是家务。”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了,过去有着辉煌的一页,但它毕竟过去了,如今我们佛教的状况是众所周知的。今天中国佛教要生存,要发展,无非高举弘法、利生这两面旗帜。在现...  相似文献   

6.
王帅 《五台山研究》2023,(3):20-25+31
印光法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反映了其家庭“奉儒守官”的家风,对印光“儒佛融合”“以振兴佛教为己任”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出家之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号继庐行者、常惭愧僧、普陀僧、粥饭僧。这背后既蕴含着印光对于自己弘法事业的定位和期许,也可以看出其作为佛教领袖自觉振兴佛教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更可以看出印光谦卑恭逊背后的勇猛精进与坚定自信。从印光使用别号的时间、频率和场景,也可以看出其弘法实践中“善巧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略论“人间佛教”陈星桥“人间佛教”本是佛陀时代既有的根本思想,但它作为一种观念或口号的提出并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还是本世纪的事情。其宗旨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佛教发展的历史脉胳,追寻纯正的佛教精神,以人为本,因应众生的机宜与时代的发展,以更好地弘法利生。随...  相似文献   

8.
健钊法师,1946年生于澳门,1956年于澳门出家,1963年赴香港宝莲禅寺依筏可和尚受戒,1965年起住锡香港近30年。1994年,法师重返澳门任净土宗菩提禅院住持,积极致力于弘法事业。澳门佛教的历史与中国佛教特别是岭南佛教的历史有着千丝  相似文献   

9.
2003年12月3日至7日,由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办、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协办的“佛教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会展中心和香港大学隆重举行,有来自两岸四地的法师、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文38篇。代表们围绕着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的人间佛教、佛教伦理、佛教教育及佛教制度、佛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从报刊编辑学角度对印光法师《与佛学报馆书》(含节录与补遗)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分析,发现法师所提涉及报刊定位、方针及传播策略、编辑修养与意识、编排业务、印刷出版等多方面内容,称得上是微型“佛教报刊编辑学”,或者“佛教报刊编辑学”之雏形,其观点和建议契理契机,彰显了法理智慧与方便善巧,既蕴含着浓厚的“弘法利生”心怀,又与当代新闻传播规律及理念相吻合,对于当前佛教媒体的发展及弘法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