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道教》2009,(3):61-61
詹石窗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由于生活的需要,有关城隍神信仰的经典应运而生。《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就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关于城隍神信仰的经典。通过《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社会道德需求的具体表现。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隍是中国民间的城市保护神。城隍在宋代被纳入道教的神灵系统,它作为道教吸纳的民间神祗之一,在道教民间神灵中颇具典型性。因此,城隍神民间信仰的形成,城隍何以衍化为道教的神祗,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城隍信仰及其社会思想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隍,是道教崇拜的地方神。城隍信仰,十分广泛,其影响也非常深远;城隍庙,更是遍布全国各地,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隍信仰体系。城隍神,在广大信众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他不仅能护城保民、赏善罚恶,而且还正直无私,善恶分明。世人若“虔心钦奉”即可消除灾障,保护家道平安,世代康宁。同时,城隍还有护国安邦之职能。《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称:“稽首皈依城隍尊,威灵恒赫镇乾坤。护国安邦扶社稷,降施甘泽救生民”。故又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地方官的普遍重视,成为道教信仰广泛的地方神。一、城隍信仰的形…  相似文献   

4.
<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化解社会道德危机的迫切需要推动下形成的.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隍神本为民间俗神,道教将之纳入神灵系统。城隍信仰起源很早,至少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如班固两都赋序云:"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①经过历代的发展,城隍信仰从明代开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朱元璋"于临御之初,与天  相似文献   

6.
学界关于城隍信仰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明清或唐宋时期城隍信仰的发展,而元代作为城隍信仰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我们至今仍对元代城隍信仰不甚了解,对诸如城隍是否在元代成为官方信仰,是否纳入国家祀典等问题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对《全元文》所收全部52篇《城隍文》逐篇加以细读,重点考察《城隍文》作者和作文背景、城隍庙时空分布、城隍神神性和身份、城隍神职责功能、城隍庙修缮和维护的资金来源、官府和普通民众的城隍信仰,并一一列表加以说明,同时也参考未收入《全元文》的相关史书、野史杂录和笔记小说等资料,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和呈现元代城隍信仰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上看,江苏道教的城隍文化是道教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传播时间长、分布地区广、与英雄崇拜相结合等特点。明代之后,各地城隍庙所主办的城隍崇拜、城隍出巡及城隍庙会,成为道教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通道,也成为官方管理民间社会的一种手段。在当代社会中既要保持城隍信仰的神圣性,又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努力发挥城隍文化所内涵的正直、善良、忠诚和节义等优秀品格,使所开展的城隍文化活动能够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作为专指敦煌城的"城隍"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敦煌城及周边城市不时地遭到外族入侵所致.而敦煌的城隍神信仰并不甚流行,原因是敦煌盛行毗沙门天王信仰,毗沙门天王已经代替了城隍神,担当起了护卫敦煌平安的使命,成为敦煌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9.
要宣传无神论,就要了解有神论。要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就要了解传统文化。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探讨了中国古代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城隍神信仰和国家政治的关系,对于认识我们传统文化的性质,可能有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要宣传无神论,就要了解有神论。要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就要了解传统文化。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探讨了中国古代城隍神信仰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城隍神信仰和国家政治的关系,对于认识我们传统文化的性质,可能有某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道教兴起以后,根据社会变迁的需要,将泰山神纳入道教神灵体系之中,并延伸出道教的地狱信仰,重塑了中国人的“地狱世界”。与此同时,脱胎于传统民间信仰的泰山神信仰逐渐完成了道教化的过程,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对泰山神信仰的吸纳、利用、改造和扩容,不仅丰富、完善了道教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从侧面反映出道教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从此次"城隍"商标被撤消,我们看到了中国道教界运用法律武器,捍卫神圣信仰、维护合法权益的希望。法律和信仰之间,法律是庄严的,信仰是神圣的。庄严的法律和神圣的信仰,不可侵犯,不可亵渎,应该捍卫。日前,为了维护城隍信仰的神圣性,中国道教协会拿起了法律武器,用庄严的法律捍卫了神圣的信仰,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和精彩的维权路。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编     
城隍神"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詹石窗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由于生活的需要,有关城隍神信仰的经典应运而生。《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就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城隍信仰十分普及,大概是仅次于深入到家庭生活中的灶神信仰。在古代中国,几乎每个府、州、县都有城隍庙,供奉守护城池的城隍神。作为有着悠久建城历史’的福州自然也不例外,福州城隍庙建造时间很早,城隍信仰影响较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5.
山西贾村赛社《排神簿》抄本是祭祀蝗皇时行赛所用的神祇排位册子,《祭文簿》是祭祀文本的集合,二者能较全面地反映当地的民间信仰状况。通过对咸丰、光绪朝《排神簿》及民国《祭文簿》的分析,当地道教、民间信仰的一些特点得以呈现:这一时段的信仰体系是比较稳定的;道教、民间神信仰的广泛性远超佛教;它是以道教为中心的多神灵、多派别、多区域中心的信仰体系;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道教及民间神成为信仰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从汉代的民间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与民间信仰从来都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针对民间信仰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道教对其具体态度也有不同。历史上的道教参与过禁淫祀,对民间信仰中那些个被认为是不正、不雅的神祀作过清理,或者在自己的科仪中表明对之批评、否定的态度。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她对历代的民间信仰对象是收容的多,在收容中有所改造。研究历史上道教改造民间信仰的做法,不仅对厘清道教神谱的变化发展,认识民间信仰的特征,有很大意义,而且对于今天如何处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7.
《广成仪制》是现存最完整的道教科仪丛书,《祭享神吏夫丁集》是其中的一册。本文以四川省崇州市天官庙的田野调查为例,结合文献材料,考察分析广成科仪之"祭享神吏夫丁",揭示其道教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色彩。道教会选择一部分符合道教神学理念、贴合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民间信仰,对其进行规范和改造,最终纳入正统道教的体系之中。这一做法有助于完善道教的神学体系,也有利于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田公元帅是闽台两岸著名的戏神、道坛神和村落保护神,其多元信仰文化的形成过程,生动地体现了文化累层叠加的理论。历史文献与田野作业均显示了田公元帅信仰的道教渊源。在宋元新出道法盛行的背景下,田公(太尉)信仰形成了一个主事"和合"的风火院神明系统;在民间道教闾山派的影响下,该信仰发展出了一套用来"降神附体"符箓和咒语,甚至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以傀儡行法事的"闾山梨园教"。明代田公(太尉)信仰与民间傀儡戏戏神田智彪信仰产生复合,这使得田公增加了戏神的神格功能,而唐代乐手雷海清信仰在明清戏剧异常繁荣之际的"加盟"则大大稳固了田公的戏神地位。作为戏剧行业神,其神格功能也对道教田公元帅信仰产生了反作用,使得其咒语带有"啰哩嗹"的和声,其仪式呈现出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神田公元帅信仰的解构精彩展示了历史上道教与戏剧之间的深度互动。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际存在有“三清仙境”信仰、“三宝神君”信仰、“三洞真经”信仰与“三清尊神”信仰等几种不同的信仰形态与内容。因其皆与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等名号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可称为广义的“三清”信仰。这种信仰的具体形态与内容,在历史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后相续,几经演变,最后才定型成为“三清尊神”信仰,成为宋明以来道教各派奉祀的最高尊神。本文试就道教“三清”信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及其宗教内涵作一学术性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道教信仰中的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纯阳帝君等神灵,在庞大的道教神仙谱系及国家祀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元代道教史籍中也是重点记述的对象.对他们进行深人研究,不但对厘清道教神系的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古代官方与道教信仰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