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一兵 《学海》2006,46(6):62-67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批评马克思将资产阶级的生产逻辑世界观外推到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可是,他自己却用象征交换关系来重新图解全部历史。文本有针对性地分析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相关指责,并以科学的态度重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相似文献   

2.
维柯的历史原则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指出了维柯的历史原则即《新科学》的原则,是“普遍历史”或“世界通史”。“新科学”的意义首先是一种哲学原则。在哲学史上它意味着哲学方向上的原则差别,以及哲学“精神”的差别。在哲学理论上则意味着革命性的变革。维柯的历史原则在德国古典哲学上的重大后果是,逻辑学的革命性改造。其意义需要在康德肇始的哲学变革中去估价。黑格尔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完成了由维柯首先提出并加以阐述的近代意义上的“普遍历史”或“世界历史”的概念,使维柯的诗性智慧变为精神环节,改变了历史的观念,重新规范了逻辑的基础,体现出一种深厚的历史感。然而,只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消除了上述历史原则虚妄的一面。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乃是“客观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是现实历史的逻辑。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以历史为原则的唯物主义,而不仅仅是以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那种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推广”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9,(4)
在既往马克思文献的中译本中,德文原文中"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均译为"存在"和"社会存在",这遮蔽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则的深层思想构境。在黑格尔那里,"定在"概念始终被把握为否定性的逻辑环节,是被扬弃的对象,它是具体的、有限的规定。在1845年之前,青年马克思对定在、社会定在等概念的使用已经走向肯定。在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文本中,定在和社会定在概念尽管缺场,但却通过大量"一定的"这种表述在实证的层面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表述,社会定在概念后来重新出现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不是抽象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定在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须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要加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就必须使它以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形态呈现出来。那么,什么是建立历史唯物主义逻辑体系的基本原则呢?我认为,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深刻论述过的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的原则。应该说,造成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简单化,公式化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在于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个原则。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社会发展中的自觉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两条原则或两个命题:第一,社会运动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对历史的创造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这两个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毫无矛盾、完全统一的。然而,在我们一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中所实现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仅应该从它所展现出来的理论形态、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来把握,而且也应该从马克思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是与他对社会历史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解分不开的,而这种对社会历史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解是在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形成的。青年黑格尔分子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万物的本原,社会历史就是自我意识的历史。历史学只不过是研究自我意识的变化形式,社会历史的研究对象是与自然毫无关系的自我意识及其发展过程。在他那里,自然和历史好像是“两种互不…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概念表明,它内含一种运用实证的分析方法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范式。由于这些概念与方法的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辨的、有关人类社会发展宏观趋势的学说,更是一门基于科学方法的历史科学。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经济分析和社会分析的方法,研究作为有机体的人类社会核心要素的内在冲突,揭示出人类社会独特历史发展过程的秘密,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不是建立在单纯思辨的历史哲学意义上,而是建立在其基于社会整体观的规律性范式和重于实证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上,因而有着现实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8.
<正>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是马克思正义观念的两个不同位阶,后者是一个既批判又涵盖前者的概念,二者既是逻辑相连的又是历史连续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辩证结构。现实性正义与超越性正义分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正义形态,只有当历史发展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才可能从现实性正义过渡到超越性正义。现实性正义内蕴着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形态:交换领域的形式性正义和生产领域的实质性非正义;超越性正义内蕴着两个历史相续的正义原则,即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确立离不开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原则,即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人的发展、社会活动等领域中去的中介理论。本来,借助于“社会有机体”这个中介理论,可以逻辑地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有机体——社会和人的具体活动领域这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解上发生两个偏差:(一)仅仅把社会有  相似文献   

10.
周泉 《哲学动态》2023,(4):23-32
马克思对历史事件常运用悲剧或喜剧的“隐喻”方式加以论述,并以此戏剧化的“隐喻”方式揭示历史现实中悲喜剧转换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认为,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与喜剧,现实中发生的悲剧与喜剧可以从阶级斗争中找到现实性根源。基于这种现实性理解,马克思以“滑稽剧”“讽刺剧”“笑剧”等“隐喻”的叙事方式揭示了现实中不断上演的悲剧与喜剧斗争转换及其内蕴的历史辩证法。悲剧或喜剧冲突本质上根源于现实性与必然性的矛盾斗争。悲剧冲突源于尚未获得现实性的必然性与已经丧失必然性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斗争,喜剧冲突源于已经丧失必然性的现实性与尚未获得现实性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从历史现实性与必然性的冲突中揭示悲剧与喜剧转换深蕴的历史辩证法,既凸显了审美艺术与理性主义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同时也在阐明悲喜剧冲突现实动因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理解,为确立批判与发展的历史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南,在观念层面以及现实层面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现实世界的统治权,"历史科学"作为对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理论表达,在对市民社会积极扬弃的基础上开展出对人类社会之重建。本文通过"否思"现代知性科学的哲学信念与方法论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展开、形成与制序化为背景,澄清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形而上学性质与普遍主义取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科学观为视角,阐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与方法论的哲学变革。而"具体的历史原则"作为把握既定社会自我运动的科学方法,与黑格尔抽象的历史原则有着本质区别,它在思想基础与方法论层面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超越现代知性科学提出了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韩安贵 《现代哲学》2001,30(1):17-23
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命运女神,到基督教神学关于上帝决定历史,再到维科、康德和黑格尔等关于“天神旨意”、“自然的意图”和“理性的狡黠”,尽管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但都以不同形式承认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可以说,在19世纪下半叶之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思想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但是,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历史规律是绝对必然性,人在这种必然性面前是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以哲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再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状况、内在结构、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们勾画出和提供了科学的社会历史图景,从而对于人类认识社会历史即认识人类自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作用,因而它又是科学地认识客观社会现实,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人类自我的哲学方法论。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科学逻辑前提、严整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认识方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陈先达教授的学术专著《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以下简称《历史》)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为主线,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以及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不应把马克思早期和晚期对异化概念的使用等同看待,二者在目的、内容和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早期的异化理论主要是用以论证私有制产生和消灭的必然性的“理论钥匙”,人的本质的发展被看作私有财产运动的依据,其理论基础尚未超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辨人本主义”;而在晚期的异化论述中,由于马克思已经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作为“理论钥匙”来阐述私有制的产生和消灭,因此异化概念只是描述异化状态,揭露和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反人道现象的哲学术语,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鉴于这种原则上的区别,作者进一步指出:(一)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应强调的是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不应从个人出发去推演社会关系,更不能从人的人类学本质的发展去推演历史的进程。(二)是用人的本质异化说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还是用经济制度的本质说明社会的异化现象,是历史观上的人本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三)在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历史时,是否以较具体的社会科学规律为媒介,是区别成熟前后马克思思想的标志之一。(四)异化概念不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概念基础之一”;以异化理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只属于人本主义,不属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已经讲了很长很长时间。可是,人们很少去认真追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这个“历史”究竟意指什么;人们误以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历史仅仅就是常识中的社会历史领域之意,就这样.这个似乎无需证明的“常识”就无思性地以误传误了这么多年。我发现,如果不带先见地面对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也就是说,从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的原初语境来看,马克思在哲学总体上确定的这个“历史”并非单单是一种狭义的社会历史领域,同时还具有一种更重要的哲学本体性规定。这也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学说产生的理论起点和逻辑基础。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理论局限性为马克思科学无神论理论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理论素材和逻辑起点。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完成了宗教的真正"祛魅",揭示了宗教产生和消亡的社会物质根源;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宗教的历史命运,实现了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的理论转向;坚守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揭示了消灭宗教异化的革命力量和现实路径,为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科学无神论实现了宗教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其理论意蕴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无神论提供了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体现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式人道主义思路,本质上是一种类与个体二分的古典自由主义思路,它没有看到由劳动和财富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观意义。而体现在《神圣家族》中的现实人道主义思路,则开启了从人的行动或实践的发生学角度来阐释人类发展的新思路,它是充分吸收法国大革命之历史观意义后的结果。尽管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滞后,马克思此时的这种思路还无法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路相媲美,但必须肯定的是,它所开启的基于人的实践的历史发生学视角,不仅使基于类本质的异化式思路成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过去了的事件,而且它本身对于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路也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这种新思路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19.
时代呼唤着哲学的发展。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实践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迫切问题之一,就是要增强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现代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我们需要突破传统唯物史观教科书的机械论、单一化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往的哲学教科书,往往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为唯物史观的思想制高点和发达机体,仅仅注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方面,并把重心放在阶级斗争为纲上。因而,它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整体结构。实际上,马克思历史观的真正思想高峰和发达机体体现在《资本  相似文献   

20.
"从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在一百五十年前所提出来的用于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的经典语境中,它是指一种总体性再现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认识逻辑方法.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中它则被片面地突显为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人学辩证法;而在苏联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中则被泛化为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切领域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文章认为,要科学地理解"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真义,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初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