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四卡片问题的困难原因及推理过程的实验研究。解决四卡片作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作业的抽象性、证实倾向、匹配倾向和对命题的错误表征;其推理过程的理论解释主要有语义规则观、具体知识经验观、心理模型的建构及实际推理图式理论。本文着重介绍了实际推理图式理论以及据此所做的迁移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比较推理内容与推理形式对毒品成瘾者推理成绩的影响,以探究影响毒品成瘾者能力成绩的主要内在机制。实验采用了2(四卡片形式vs选择项形式)×2(描述性规则vs社会契约规则)混合设计,以240名男性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不同推理内容与不同推理形式下的条件推理作业成绩。结果发现:(1)就规则内容来看,描述性规则内容在选择项形式上的得分好于四卡片形式,社会契约规则内容在两种呈现形式下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2)就规则呈现形式来看,四卡片形式下的描述性规则得分显著地低于社会契约规则得分; 选择项形式下两类规则内容得分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毒品成瘾者的条件推理行为既受到推理内容的影响,也受到逻辑规则呈现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海龙  邢强 《心理科学》2014,37(1):34-39
视角效应(Perspective Effects)是指四卡问题解决中,当被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条件规则进行检验时,其选择偏向会在卡片p,q和-p,q之间发生稳定变化的现象。视角效应对四卡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但其存在条件及发生机制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四卡问题中的视角效应。实验1和实验2采用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转换社会契约、因果规则的四卡问题中,发现视角效应,抽象规则中,提供反例比提供充分必要条件更有利于产生视角效应。实验3在不同视角下研究四卡问题与条件推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卡问题与条件推理之间不具有逻辑一致性,产生分离现象。总之,视角效应在抽象规则和特定规则中均存在,而提供反例更有利于视角效应的产生。领域一般性或领域特殊性均不能有效解释视角效应的产生,两种机制的综合调节为解释视角效应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四卡问题解决中的匹配偏向再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邱江  杨娟  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2006,26(1):39-41,61
选取经典的四卡问题作为实验材料,深入探讨了“综合考虑证真证伪作用”的提示以及逻辑分析过程对被试解决四卡问题不能产生促进效应的原因。结果发现:(1)多数被试能对卡片P和-Q进行正确的逻辑推断,但是最后却仍然倾向于选择卡片Q而非-Q,这种错误并非是由于附加的认知任务使得被试的短时记忆容量超载所致。(2)元音偶数组与元音非偶数组的被试对四张卡片作出正确逻辑推断的人数百分比基本一致,但是后者选择P-Q的人数百分比却显著高于前者,这表明多数被试似乎并不依据逻辑分析的结果及其命题检验的规则来作出选择,而是采用匹配策略,错误地选择了Q卡片。  相似文献   

5.
杨群  邱江  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2007,27(1):30-33,69
视角效应是指在四卡问题解决中,当被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条件规则进行检验时,其选择偏向会在卡片P,-Q和-P,Q之间发生稳定变化的现象。到目前为止,义务和非义务推理中都发现了该效应的存在,不同的推理理论都试图对此作出解释,却一直存在分歧,其焦点在于视角效应的形成机制是领域特殊性的还是领域一般性的。该文评述了不同的演绎推理理论对视角效应发生机制作出的解释,并且最后总结了该领域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争论。  相似文献   

6.
张奇  张庆翔  张笑笑  高超 《心理学报》2023,55(1):117-128
为了避免多重变异样例学习和采用题海战术,并能促进规则样例学习的远迁移问题解决,开创出原样例学习后对原型规则做出变型推理的学习方法,以算术应用题的解题样例为原样例学习材料进行了4项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四年级小学生运用该方法可有效促进远迁移问题的解决;其变型推理能力存在数学成绩等级差异;提供问题情境和推理提示能提高部分学生规则变型推理成绩和远迁移测验成绩。实验结果证明,规则变型推理是促进远迁移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小平  张庆林 《心理学报》2008,40(5):507-515
首先简要阐述了中国一古老推理问题——十文钱问题的学术价值,然后在研究1中通过调查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该问题应该属于典型的推理错觉问题,且其错觉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运用单式记账方式进行推理的结果;研究2和研究3分别通过口语报告法和实验法获得了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但同时也发现记账方式问题可能也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其中财会事项发生的顺序所形成的循环结构可能也是问题困难原因之一,这一假设在研究4中得到了支持  相似文献   

8.
有关条件推理中概率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5,28(3):554-557
通过预备实验选取了四种不同条件概率的条件规则和四种不同前后件概率组合的条件规则作为实验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两种概率因素(条件概率和前后件概率)对条件推理的演绎形式(MP、DA、AC、MT)以及变通形式(四卡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概率因素对四种条件推理的影响都非常显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们对四种推理的认可程度主要与范畴前提的概率成正比的结论;但概率因素对四卡问题的解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抽象材料选择任务的表象表征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在选择任务中表象表征存在的可能性以及抽象材料选择任务困难的原因,该研究设定了材料的内容、规则以及证明规则的要求均完全相同,只是在呈现方式上形象性不同的两种抽象选择任务;然后把两种不同的选择任务分别对数量大致相当的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不采用类似卡片这种形象性很强的材料呈现方式显著的提高了人们在抽象选择任务中的正确率。实验结果支持了选择任务中表象表征的存在及其为选择任务困难原因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交流思想,总是要进行推理的。不过人们的推理并不都合乎逻辑。合乎逻辑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也是正确思维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推理的逻辑性,即推理的逻辑结构及其规则,是形式逻辑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了解和掌握各种推理形式的逻辑结构及其逻辑规则,也就是我们学习推理各章的主要目的和要求。下面谈谈学习演绎推理应当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一、首先要弄清楚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演绎推理的特征是相对于归纳推理  相似文献   

11.
"命题推理"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对“如果…,那么…”规则、“四卡问题”和“THOG”等三种有关“命题推理”领域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邱江  张庆林  李小平 《心理科学》2007,30(6):1356-1358,1350
选取条件概率(P(Q|P))由低到高的四个命题作为四卡问题中的检验规则,探讨了大学生被试对四张卡片的逻辑证明作用的推断能力及其对解决四卡问题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条件概率的命题之间正确选择P-Q的人数百分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命题的条件概率因素对四卡问题的正确解决没有影响。(2)逻辑分析过程对四卡问题的正确解决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被试不能从整体上思考四张卡片在命题检验中的逻辑作用的缘故。(3)一些被试即使在逻辑分析过程中表现出知道-Q卡片的证伪作用,仍然倾向于选择卡片Q而非-Q,这一现象再次证实了人类思维的非形式逻辑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我正在讲授《普通逻辑》。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版《普通逻辑》(修订本)。另外,还参阅一本与教材配套的《普通逻辑》教学参考书(修订本)。参考书第180页上说,正确的推理(即合乎逻辑的推理)需要具有哪些条件?这个问题是教学重点之一。但是,教材上并没有直接讲“什么是正确的推理?”而在第139页上讲:要使推理有逻辑性,推理过程必须遵守推理规则。违反了推理规则,推理就没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2X2两因素(自变量分别为“心理模型数量”和不同“内容性质”)重复测量拉丁方实验方法,在范畴三段论推理题的内在结构为“形式正确”,且“推理者已经掌握相应的形式逻辑推理规则”的前提条件下,对西方学者提出的“心理模型”与中国学者提出的“推理题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这两种理论模型再次进行了实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正确形式—正确内容”和“正确形式—错误内容”两种不同结构的推理题,若按照形式逻辑规则来判定推理者“对各推理题的结论能否从两个前提中推论出来的推论结果”是否正确,则有:(1)当推理题含有错误内容的情况下,即使该推理题只是由“一个心理模型”所构成,也会使推理者降低对其结论判定为“正确”的可能性;(2)当推理题是由正确内容所构成时,即使该推理题是由三个心理模型所构成,对其结论判定为“正确”的可能性也要比“单模型——错误内容”构成的推理题的可能性更高。由此得到的比较结论是:在本实验条件下,“推理题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对实验结果所做的解释要比“心理模型”理论所做的解释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实验通过人—机界面,对中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策略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对学习成绩优、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程序上和解决问题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上的差异比较后显示:学习成绩优、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程序上,尤其在问题解决的思考推理方向上没有类似专家和新手之间的显著差异;学习成绩的优、差对解决问题结果的正确与错误上具有直接的影响;问题解决规则的选择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间接影响;对问题解决规则的掌握对问题解决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Braine提出的在推理心理学研究领域占居重要地位的“心理逻辑理论”做了综合述评。“心理逻辑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构成“心理逻辑理论”基础的一组推理规则图式、将推理规则图式应用于推理过程的推理方案、实际应用意义。Braine认为他和他的同事于1984年设计并实施的以“自然推理系统”所含各推理规则为实验材料的实验结果支持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7.
概率的不同表征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以贝叶斯推算、判断为实验任务,探讨了三种概率表征(百分比、自然频率、概率词)、三种概率规则认识水平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概率词表征的贝叶斯推算实质是判断过程。2)在三种概率表征中,频率表征更适合于正确完成贝叶斯推理,但存在学科背景的差异。3)贝叶斯推理使用的策略有正确规则、错误规则、命题知识、概率简捷式、直觉和个人意愿六种。4)贝叶斯判断的正确率高于贝叶斯推算,个体在贝叶斯判断上使用的正确规则多于贝叶斯推算过程。  相似文献   

18.
龚银清  李红  方美玲 《心理科学》2005,28(6):1318-1323
学前儿童时期是各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采用Frye和Zelazo等(1996)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设置了规则顺序、规则类型的规则推理任务,采用个别实验法,研究了90名3~4岁儿童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当规则呈现顺序不同时,儿童规则推理成绩差异显著,先呈现哪个规则,则利用这个规则进行推理的成绩就较好;2.不同规则类型下儿童的推理成绩差异极其显著,竖直规则下的推理任务更容易;3.3.5~4岁是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口语报告分析,形成图形推理的认知成分模型。引进多策略多成分潜在特质模型(MLTM for MS)将图形推理的认知成分模型与心理测量模型加以整合,对235名中学生图形推理认知特征进行诊断。结果发现:(1)图形推理总能力相同的被试,各成分对应能力即视知觉识别能力、规则构建能力、规则应用能力不一定相同。(2)被试使用知觉分析策略和分析策略的正确作答概率较高,而使用猜测策略的正确作答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要求大学生被试在相同的情境和规则下先后完成选择任务和条件推理任务,从而系统考察两项条件命题任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规则的语义表征意义为条件命题和反条件命题时,两项任务的反应模式具有一致性;当为双向条件和非条件命题时,两项任务的反应模式出现了分歧,而且四种推理形式和四张卡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两项条件命题任务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它们可能享有共同的语义关系表征空间,但推理过程和策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