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晏子以前的政治家管仲就十分重视发挥外交活动的作用,《管子·中匡篇》载:“管仲会国用,三分之二在宾坐,其一在国。”就是说管仲把国家财政中的三分之二的款项用来搞外交活动,并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管仲这一重视外交活动的思想被晏子继承和发扬下来。当然,晏子重视外交活动的目的同管仲不完全一样,管仲进行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扩大齐国的势力和影响,而晏子则不同,由于“晏平仲之在  相似文献   

2.
外交伦理涉及外交活动和对外交往的道德问题、价值问题和意义问题。从纵向看,外交伦理是国际关系发展及其内涵价值演变的结果;从横向看,外交伦理是利益和价值的融合,这种利益既包括国内利益也包括世界利益;从外交伦理的内容看,既指作为主权国家对外交往中的伦理规范,也包括从事实际外交行为的人员对国家的忠诚及其个人在外交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因此,外交伦理既与国际关系伦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重叠,也与个体道德有着交叉和融汇。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外交词令,不是指外交活动中所使用的某种语文,如英文、法文等,也不是指外交专业上的术语,而是指在外交活动中谈论较尖锐或较敏感的问题时所使用的经过慎重考虑的措词。外交词令与人们的日常用语有着较大的区别,它的真实含义往往并不在字面上直接表达出来。比如:某国政府准备干预某项国际纠纷,它在声明中或给另一国的照会中常常使用这样的措词:“对此我们不能置之不理”;  相似文献   

4.
王震 《管子学刊》2014,(1):53-56,113
墨家军事外交经验是为推行非攻学说而形成的产物,成为战国初期军事外交智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战国中后期引起了纵横家的高度关注。其铺张扬厉的辞令艺术、循序渐进的游说技巧、晓以利害的论辩策略、大忠大义的进取精神,都在张仪、孟尝君和苏秦等人的外交活动中有所体现,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无常是上座部佛教文献中通常称为“三法印”之中的第一印。所谓“法印”即是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无常经常被认为是其它二法印的基础,不过第三法印“无我”有时只以第二法印“苦”为依据。定义经藏中对于无常一词的主要定义有下列诸说:“众云无常。世尊,何谓无常?物质(色)是无常,感受(受)、知觉(想)、心识作用(行)、意识(识),俱为无常。”(《杂部》Ⅲ、195)。这一陈述在某部论著中概括为:“何谓无常?五蕴为无常。以何义而谓为无常?有生有灭,故谓无常。”又曰:“一切皆无常。所谓无常者,一切为何物?眼为无常、可见之物(色)眼识、眼触、由眼触而生起的乐受苦受,以及非乐非苦的感受,俱皆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部》Ⅳ28);或者更简洁地说:“一切心识作用,都是无常”(《中部》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清末之时,国家内外交困,朝廷昏庸腐朽积重难返,佛教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败困顿之中。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一些佛教界精英人士,由于因缘际会得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杨仁山居士为代表,积极开展佛教民间外交活动,致力于构筑世界佛教事业,革新佛教;给国内佛教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也将近代中国佛教推向了世界舞台,期冀中国佛教能够与社会改革的现实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1]  相似文献   

7.
学诚 《法音》2007,(7):28-32,33-41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不究竟,也是苦、空、无我,富贵不定、生命无常,无常、变化和不究竟就会产生痛苦。地狱,很苦!鬼道,也很苦!畜生道,分两类:家养和野生,家畜虽然不愁吃喝,但最终被宰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9,(5)
在今天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作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外交家周恩来亲自出访的国家超过18个,建交国家超过36个,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探寻周恩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交活动,分析他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所进行的设计,展示他为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展示大国的魅力做出的卓越贡献。周恩来的思想与实践,为我们今天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法音》2007,(9)
问曰: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相,应是第一义,云何言无常非实?所以者何,一切有为法生住灭相,前生次住后灭故,云何言无常非实?答曰:有为法不应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实故,若诸法生住灭,是有为相者,今生中亦应有三相,生是有为相故。如是一一处亦应有三相,是  相似文献   

10.
存在心理学认为焦虑具有本体论的特征,是以人的存在本身为根源的。佛教认为"无常"是生命存在意义上最根本的矛盾和荒谬。从"无常"角度看,生命的现象界中并无可独立存在、自在不变的"感受",这与生命在精神不同层次中所界定、固化的"我"之体验构成矛盾,由此成为存在性焦虑的根源。通过对"无常"的禅观,领悟到关于"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即"无我"(空)、非永恒、自在的实体,从而缓解乃至超越这种存在性的焦虑,这无疑具有重要的心理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外交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锡平  范敏华 《学海》2002,1(2):135-138
本文根据所掌握的材料 ,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所从事的外交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认为这一时期孙中山的外交活动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在本质上 ,具有爱国性和革命性 ;在形式上 ,属于国民外交 ;在内容上 ,具有多面性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法音》1994,(2)
来此施主及徒众,汝等决心学佛耶?深山生起净信耶?若欲信心不退转,应思此歌之权教,心自思维深忆念。我今引用外境喻,宣解诸法无常义:金色绘画之佛像,碧绿如玉之鲜花,高谷汹涌之涧流,谷底稻田之米实,长匹丝织之锦缎,贵重价昂之珠宝,初三上弦之新月,心所厚爱之幼子,以此八喻说无常。昔日无人做此说,故应细听善思维,否则不能解其义。金色佛像终消裉,此即无常之表征,诸法幼儿不可持,念此心自向佛法!绿色鲜花似碧玉,终被寒霜冻折死,此即无常幻化征,念此心向佛法!高谷流涧浪汹涌,流至平原缓无力,此即无常幻化征,念此心…  相似文献   

13.
美妙的无常     
王登科 《佛教文化》2009,(4):124-125
无常,是佛告诉给我们的——一个关于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若以此来观照世界与自我,那么,人便成了佛。  相似文献   

14.
理诤 《佛教文化》1996,(6):34-35
一日,三和个尚过一茅舍,但见门前人头簇拥,内有啼哭声。原来茅屋内住有一对夫妇,年轻时相貌端正,气质上乘,相互待敬,终日无厌。。不幸夫妇二人突然失明,面对而坐,无法互见。夫恐失妇,妇恐失夫,坐共相守,片时不离。三个和尚见状,对众人道:“世事无常,瞬息万变,少壮之容,随日迁转,少有少事,老有老境,但能随缘,各有所得,无需烦恼。”主持寄语这个故事源自《出曜经》。人生无常,执着于无常的人生是烦恼的根源。万法缘起,缘尽则灭。树木花草,开花结果,叶落凋谢是那样的自然!人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之分,四季有春…  相似文献   

15.
人生之最     
秦小林 《天风》2005,(11):4-6
古往今来,不少圣贤哲人都感叹,人生苦短、人生无常、人生多变。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呢?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又是什么?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一一健康  相似文献   

16.
谏君是晏子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本文以《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谏下为解读文本,从爱民恤民、任贤远谗、赏善罚恶、重人远神、守礼中节、社稷无常奉等方面,对晏子的谏君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考辨。  相似文献   

17.
从《春秋》所记土功看孔子的重民思想李模《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讫鲁衰公十四年,载242年间史事,共1.7万字,主要是记述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近年仔细翻检,发现《春秋》中还有少量土功记载,它们是:“夏...  相似文献   

18.
佛学是一门启迪心灵和觉悟人生智慧的学问,佛教哲学观以缘起论为基础,认为一切事物自性为空,以"诸法无常"解释事物无不变的实体,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佛教人生哲学观以"无我"观、四谛、因果报应论为主要内容,从独特的角度深入阐释人生的本质、痛苦与烦恼的原因以及摆脱烦恼的方法,强调通过自我修持而非借助于外力。佛教认为抑郁症的烦恼也是因"无明"而无法认识缘起论从而执著于"实我"与"假我"。认识"无我",体悟"诸行无常",做到"破我执",能正视人生遭遇的逆境和挫折,帮助抑郁症患者通往解救心灵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慈悲意涵深厚,不仅包涵世间的仁爱、同情等伦理道德,更具有超越性的内涵,这便是与毕竟空相应的大慈大悲。毕竟空可从无性、无相、无我、无常四个维度进行理解,毕竟空的这四个方面本身便蕴含着慈悲的价值取向。无性无相揭示了万物的缘起性与平等性,奠定了慈悲的理论基础;无常无我揭示了人类的生存现状,反应了慈悲的现实需要。而与毕竟空相应的大慈大悲,超越了世间的取相分别与二元对立,实现了慈悲的清净广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以佛家思想的核心——“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漏是苦”、“诸法无我”、“寂静涅椠”在生活中、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感想和启发个人经验为例,试图找寻以佛家思想为根基的艺术创作与实践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