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靡”与“糜、縻”、“脍”与“哙、烩”,这两组词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如果不能在意义和用法上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特别容易搞错,造成误用。先说“靡”与“糜、縻”: ①如果长时间地出汗,就会有害于身体……使人食欲减退,精神萎糜,浑身无力……(1983、8、21、《光明日报》:《出汗与健康》) ②她五十年代曾风糜全国,现在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的“诚”与“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语》中 ,“诚”字凡 2见 ,“信”字凡 3 8见 ,诚、信连为一词组者未见。“诚”字 2见 ,一为《颜渊》篇“诚不以富 ,亦祗以异” ;一为《子路》篇“诚哉 ,是言也”。这两处“诚”字或做副词或做动词 ,都可解做真正、真实 ,无一做德目解者。“信”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有做动词解者 ,如“朋友信之” (《公冶长》) ;有做副词或形容词解者 ,如“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宪问》) ;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德目出现 ,其例甚多 ,不胜枚举。大致说来 ,“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 ,其主要含义和适用范围是 :(1 )言说真实无妄 ,重然诺 ,如“与朋友交 ,…  相似文献   

4.
语气助词“了”通常有两种用法。它的第一种用法是:表示某件事或某个情况肯定已经发生了.如: ①刮风了。 (“刮风”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 ②他去打乒乓球了. (“打乒乓球”这一情况已经发生了。) 语气助词“了”的第二种用法是: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如: ①现在是冬天了,天气  相似文献   

5.
《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关于“除非”与“除了”》一文(以下简称《关》文)提出:“除非”与“除了”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认为“除非……才……”与“除非……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完全一样;“除了……才……”与“除了……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也完全一样。这些句式中的“除非”和“除了”都可以用  相似文献   

6.
“是……的”句式有两种。一种是“是 的字词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A”).例如: ①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鲁迅:《社戏》) ②村长是外来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另一种是“是 动词(动词词组)或形容词(形容词词组)等词语 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B”)。例如: ③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2期《“的”字词组的构造与功能》一文谈到,“是……的”句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是”为动词,表示判断,“的”字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的”字词组,作“是”的宾语(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判断句——笔者)。另一种情况是,“是”为副词,表示强调,“的”是语气词(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动句或形句——笔者)。这两种情况即两种句式有时不易辨别,文章提出了两种区分方法。一是用“抽出法”:表示强调的“是……的”可以抽出来,全句结构不受影响,语义不变;表示判断的“是……的力不能抽出来,抽出后要么句子结构不完整,要么语义有变。一是看否定形式:表示判断的“是  相似文献   

8.
关于“还原”和“突现”的概念分析——兼论心-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还原”和“突现”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已经为数不少,但都不能令人满意。其标志之一是,两位分析哲学的大家戴维森和金在权(Jaegwon Kim)各执一端,相持不下。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还原”和“突现”进行概念分析,以期涵盖对这两个概念的各种合理用法,同时摈弃不合理的因素,其中涉及戴维森、金在权、内格尔、奎因、库恩以及奥康纳等人的用法。一、两种还原和突现我们首先讨论两种还原和两种突现。关于两种还原。一种还原是整体对其部分或元素的还原,不妨称之为“元素性还原”;另一种还原是功能或性质对其原因结构的还原,不妨称之为“…  相似文献   

9.
“的”字词组是结构助词“的”附着在词或词组的后边而构成的一种词组,也叫“的”字结构,如“吃的”、“他的”、“木头的”、“送报的”、“老师讲的”等。如果“的”字后边有被修饰的中心词,则“的”前边的词或词组就变成了修饰成分(定语),不再组成“的”字词组,如“吃的东西”、“送报的人”中,“吃”和“送报”都是定语。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字词组实际上是“定语”加  相似文献   

10.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久雨不晴,人们管它叫“淫雨”;久晴而雨,人们管它叫“甘霖”。雨, 变化多姿,或为丝丝小雨,或为滂沱大雨,或温柔连绵,或快疾迅雷,或驾祥云而至,或借黑云藏身。“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描绘了雨的温柔敦厚;“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勾勒了雨的稀疏况味;“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渲染了雨的繁密景观;“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抒发了雨的热情奔放;“寒雨连江夜入吴” (王昌龄),讴歌了雨的恢弘阵容;“满川风雨看潮生”(苏舜钦),颂扬了雨的磅礴气势;“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赞美了雨的飘逸韵致;“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慨叹了雨的雄浑魅力。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诗吗?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而在现代汉语中,“所”字、“者”字结构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的”字结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又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分析、比较一下。助词“所”字(也有称为代词的)与及物动词或主谓结构相结合(当它与形容词、名词等结合时,这些形容词、名词一般也用如动词),就构成“所”字结构。它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常常用来作定语修饰名词,并与它所修饰的名词构成一个偏正词组。例如: ①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三国志·魏书) ②未必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韩非子·说难) ③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战国策) 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现代化发展问题与马克思“历史进步代价”理论的内在联系“发展”最初是作为进步的同义语而赢得了近现代许多人的共同赞美和共识;在当今世界,它却是作为一种它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整个世界的一方面(如发达国家)在为经济一技术的无限增长、膨胀的危险后果——诸如核威胁、生态危机、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崩溃以及现代文明资源的匮乏等——而深感忧虑;世界的另一面(如发  相似文献   

13.
“半”这个字,在词典中解释,一种是二分之一的意思;另一种是中的意思;再一种是不完全的意思。若将它运用得当,那独特的涵义,却透出神韵,令人叫绝,以致有人把它作为“半”字文化。古人称见过一面者为“半面之交”;人品高者为“半天朱霞”;年纪较大但尚存风韵的妇女是“徐娘半老”;做事不彻底叫“半间不界”;彼此不分上下的称“半斤八两”,还有什么半生半熟、半青半黄、半推半就、半信半疑、半真半假乃至半途而废、半身不遂云云。诗词中的“半”,描绘出神奇的景姿。色如:“一道残阳落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李白《峨眉山月歌》);声如:“锦城丝…  相似文献   

14.
“作”是一个很古老的词,在商至西周时代即已广泛使用。在甲骨文、金文里写为“乍”,有建立(如“乍邦”)、兴建(如“乍邑”)、制造(如“乍钟”)等意思。后来加了“人”旁,在先秦典籍里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兴起(《周易·乾卦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创作(《尚书·益稷》:“帝庸作歌”)、振作(《左传·庄公十年》)等。相传产生于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句。根据后句,有人把前句的“作”解释为“起”,也有人解释为劳动、工作;均与兴起义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胡晓光 《法音》2001,(2):17-20
在一般佛典中,“唯识”与“唯心”这两个概念是不作分别的,如“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实际就是同义语。有时“心”与“识”组成一词--“心识”或“识心”,都是把“心”与“识”当成同一范畴。“心”与“识”虽在概念内涵方面有共通部分,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名相,其词义与使用形式并不完全一致。汉译佛典中的“心”,源自印度梵文两个不同词汇:一是“质多”(citta),二是“汗栗驮”(hrd)或“干栗驮耶”(hrdaya)。“质多”之心是指意识活动的心,而“汗栗驮”或“干栗驮耶”之心则是指肉团心和树心、核心、心要。肉团心即心脏…  相似文献   

16.
西方论著中的混淆! “歧义”意即“分歧的意义”。一个语句(或一段文字)P,当它有超过一个意义时,便有歧义。但是,它与“歧义谬误”不同!后者狭限为:超过一个“标准”的意义。歧义谬误可分为两大类:第一,一词多义谬误,就是由于一些词语有超过一个难于取舍的标准意义而引起的;第二,语法结构松驰的谬误,就是由于句子语法结构不严谨或语文过份省略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金岳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之“审查报告”中,认为“中国哲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把欧洲的哲学问题当作普通的哲学问题”来对待,同时“把欧洲的论理当作普通的论理”来对待;另一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当作中国国学中之一种特别学问”来对待,同时把欧洲论理学当成一种“特别的”而非“普通的”论理学来对待。第一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史写成“在中国的哲学史”,第二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史写成“中国哲学的史”。如果按照第二种写法去写,则有两个根本的设定:欧洲的哲学不是普世哲学,而只是诸多哲学之一种;欧洲的论理不是普世论理,…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复句,如递进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分句之间具有一种牵制性,说了一个(或一些)分句,一定要说出另一个(或一些)分句,否则就是说半截子话,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甚至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如果谁说了这么一句“曲波不仅是作家”,那么听的人一定还等着下句.因为这句表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在后面呢。语法上要求这类递进复句说出“不仅……”部分,还要说出“而且……”部分,也就是说出了  相似文献   

19.
顾援 《心理科学》1993,16(4):245-246
本研究将在严格定义冲突与攻击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研究3至6岁儿童冲突、攻击与同伴地位这三者间的关系。攻击这个词在本研究中定义为一个人故意打、踢、推或伤害他人身体(躯体攻击)和口头污蔑或诋毁另一个人(口头攻击),而冲突则是两个人的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其表现为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不和或相互对立。本研究将对3至6岁儿童在自然冲突的情况下,考察以下问题:1.儿童参与冲突的比率与他们(她们)的被观察到的口头和躯体攻击的关系;2.在十周的观察前后进行的两次社交测量中所得到的“喜欢”和“厌恶”分数是否与冲突(如打架)有关;3.口头和躯体攻击的比率与同伴地位的关系。本研  相似文献   

20.
读贵刊去年第一期所载《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一》,其中右一道练习题:“校门口是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要求指出该句子在使用概念方面有什么毛病,并加以改正。这个句子的毛病在“宽敞”这一概念上。“宽敞”这一概念的内涵是指空间的宽、大,多指屋子、场地等(如“屋子宽敞”、“场地宽敞”),不能用来形容柏油马路的宽大。因此应改为“宽阔”或“宽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