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清初大儒顾炎武中年北游之后,曾给好友张尔岐等人写过一封《与友人论学书》,书中拈出两句话作为学者士大夫的准则。其一论为学,曰:"博学于文";其一论为人,曰:"行己有耻"。顾炎武对于"有耻"一端极为重视,在《与友人论学书》一文中,他反复说道:"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而在其大著《日知录》"廉耻"条中,顾炎武更是直接说明:"(礼义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延异或反动为清代考据学是近世中国哲学的重大转型。清代考据学取汉学舍宋学,而顾炎武为其开山,但顾炎武对于宋学的取舍,实有待分疏。《五经同异》是顾炎武辑录宋、元、明以及清初诸儒论述经学相关问题的纂辑体著述,反映了顾炎武在论学旨趣、内容、方法上对宋学的取舍,以及他为清代考据学所奠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陆月宏 《学海》2014,(6):183-187
明清易代之际,经世之学逐渐兴起。当反清复明的希望逐渐破灭之时,顾炎武还能矢志以求的,就是返归儒家经典与以经世致用为方向重建道统。通过实地考察与大量研读经史方志之后,顾炎武开创了经世实学。顾炎武认为,通经可以明道,经术可以经世,倡导君子为学以明道救世。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治音韵学,为的是以音通经和以音明史,然后经史并重,以修己和治人救世,因而在经学、史学、音韵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被赞颂为"通儒",其学问被称颂为"通儒之学"。  相似文献   

4.
艾儒略在福州与相国叶向高的三山论学,是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次重要的耶儒对话。关于三山论学的时间和地点,叶向高于1627年两次抵三山。第一次在初夏,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在榕交游活动,瞻仰闽王王审知墓,在曹学佺的石仓园避暑度假,会见昔日的好友,并在自己故居芙蓉园接待艾儒略,以生死大事为主题向艾儒略请教,即著名的三山论学。其时间在1627年6月17日至6月29日期间,地点在福州朱紫坊。第二次在盛夏8月,叶向高病危之时赴榕求医,最后无治而返,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在《清凉山志》卷六《名公外护》中,唐代只收相国裴休一人,而对唐代宗时期积极维护和支持五台山佛教的宰相王缙却只字未提。顾炎武在康熙二年(1663年)撰写的《五台山记》中曾指出:“《唐书·王缙传》始言: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辉山谷,费钱巨亿万。缙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台山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于是山名闻外夷。”在顾炎武看来,五台山所以“名闻外夷”,是从王缙开始的,王  相似文献   

6.
傅山哲学思想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山(1607—1684),字青主,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他对祖国医学、书画、诗词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综观傅山的思想,他与同时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朱之瑜等人在主要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如反对理学道统,提倡诸子研究;反对空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敦煌遗书地论学派文献为中心,剖析与梳理了地论师用隐显、体用、因果等模式,将佛性论从修道论视野诠释成时间序列的存在论意义。《金刚仙论》是依隐显观念阐释佛性的"当常""现常",地论师将"当常""现常"转化为时间序列上的"当有""现有"。同时,地论师将《金刚仙论》里法身与报身的"本有"和"始有"以诠释佛性,从而出现佛性的"本有"和"始有"。但是,《金刚仙论》的佛性"当常"为本有、"现常"为始有;而经过地论师的阐释,至隋唐时期,逐渐演变成"当常"为始有、"现常"为本有。  相似文献   

8.
我亲近惟贤师,已十四年了。敬他,不仅因他是得道高僧,更兼他是苦吟诗人。 惟贤师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生无常念,发菩提心,属命定因缘。但他又敏感善思,好读诗书,不舍世间学问,因此,袈裟下一颗诗心常又化作行行清丽美文字。这  相似文献   

9.
张裕 《中国道教》1990,(2):40-41
陈撄宁先生遗著《道教与养生》,一九八九年七月由华文出版社印刊。偶得其书而读之,知为文集。初览之,始叹陈先生学问之渊博,再读之,复敬其学识之精到。史迁论学,则有“究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语,今于陈先生遗著中见之,复钦其非常人所能及者有四。古来治学,有两件有易作到的事,古来学问家,也有两种很难达到的境界。一种是博古,一种是喻今。博问者能完成对前人的总结,但也正因为学问渊博,思想方法上革新不易,难能建立新学。读古人书即是受古人教起,受教育得其精髓者,即掌握其思想方法,此犹学习数学,例题只为晓喻定理定律而设,例题的结论并不最要。  相似文献   

10.
座落于内蒙古库伦镇的兴源寺,座北朝南,依山而建,由顺治皇帝题匾,始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其中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嘛呢殿西、东两墙,绘有清代早期十八罗汉及护法韦陀、多闻天王壁画.该壁画纵两点七米、横十四米、面积达三十七点八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游人观光,由西向东,可见汉传十八罗汉;由东向西,可见藏传十八罗汉.此壁画...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在晚清的学界、政界均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主要以他的礼学为重点,探讨他的学问与治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曾氏“无所不窥”的学问追求中,礼学一直是他关注的学术重心,并包括了礼经学、礼仪制度考订、礼学理论等各个方面。他的礼学所以体现出“兼综汉宋”的学术旨趣,其实均源于他以礼治人的经世理念。  相似文献   

12.
陈友良 《孔子研究》2020,(4):114-125
陈庆镛是道咸士人承认的汉学家。因其学术背景、仕宦经历及个人性情,他与道咸学术格局的诸多趋向多有交集和互动,其思想和学术的发展转变是观照道咸学术流变的一面镜子。晚年陈庆镛提出"六经宗许郑,百行学程朱"格言,主张立足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和实证方法,倡议会通汉学、宋学和经世学三种学问,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追求经世致用之学以救济时艰。纵观陈庆镛的学术人生,他以政学会通、汉宋会通、考据经世会通的特点,为复杂多元而又交相为用的道咸学术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7,(6)
在以经世为方向重建道统之后,顾炎武特别重视风俗教化。他的风俗研究将历代风俗变迁与天下兴衰治乱联系起来。他考察了清代之前的风俗,将教化与风俗结合起来,强调教化对于保持风俗淳美的重要性。顾炎武旗帜鲜明地指出,"保天下"重于"保国",并且人人有责。要"保天下",就必须从人伦风俗和教化角度思考天下问题。他认为明亡的原因,主要就是风俗的败坏。为推行风俗教化,顾炎武突出了耻德的重要性,认为知耻是教化的前提。只有士人有廉耻,天下方才有风俗。  相似文献   

14.
张中、伍遵契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中,字君时,又字时中,苏州人。生卒年,没有明文可考。可能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的时候,他还健在;这年,他可能是七十八岁了。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是以形上直觉思维为本质特征的。顾炎武学术首次突破了形上直觉思维传统 ,开创了以归纳为体、演绎为用的思维方法。清代考据学者吸取了顾氏学术中的归纳法 ,建立并发展了“征实之学” ,其特点是重“实事”而轻“求是”。近代学问主要是传统今文经学的发展 ,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吸纳了“西学”中某些科学思维因素 ,但尚未突破今文经学的思维框架。当今中国学者应该像顾炎武那样 ,既自知“匹夫之贱”的身份 ,又不失“有责”于“天下兴亡”的“豪杰”之气 ,才能站到实事求是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16.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共同完成的《东坡易传》是易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在保持儒学底色的基础上,"三苏"与僧人的交游、论学等经历,使《东坡易传》显示出积极吸收佛学思想的学术品质,而"三苏"也受到了道家、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主动地化用道家、道教的学说,最终形成了以《易》贯通儒释道三教的治《易》特色。  相似文献   

17.
邓石如布衣终身,在碑帖之学转换之际,倡导碑学,确立碑派书风,为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碑学理论提供实践支持,对碑学的兴盛产生深刻的影响。邓石如书风的形成,既有他个人勤奋努力也有天赋因素,也受惠于他青年以后广泛交游,以及他所处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的经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炎武的经学批评,针砭宋明陆王心学之弊,对扭转清代经学的发展方向,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价值不容忽视。 一、对陆王心学的批判 顾炎武对陆王心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首先,他认为明朝的灭亡,陆王心学要负主要责任。他说:“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百有余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之清谈,王介甫之新  相似文献   

19.
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名言,即源自他的著作《日知录》。原文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经梁启超先生提炼概括,从此脍炙人口。但顾炎武为世人所不知的是,他与传统的文人不同,他还是一个具有商业头脑且能力颇强的经营大才。中国古代社会一贯重农轻商,商人即使拥有大量财富也没有社会地位,为人所鄙薄,明代即有商人不得穿绸缎的律条。文  相似文献   

20.
正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3月地论学派历经北魏至隋唐,以洛阳佛教为源头,以邺城、长安为中心,辐射今天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一带,是南北朝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遵循地论学派"五门"的思想传统,借助佛性、心识、修道、缘集、圆融的观念体系梳理,重探地论学派丰富、繁杂的思想体系。地论师以"本有"强调佛性的超越与绝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