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兴明 《学海》2004,6(2):121-126
二战期间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除了在军事、外交方面全力维护英帝国的利益之外 ,还亲自确定英国的战时帝国政策原则 ,并确保政策原则的贯彻 ,处理涉及帝国安危的重要事务。战时帝国政策的实施 ,基本上保证了帝国内部的安定 ,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作出的让步或施行的镇压 ,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使得帝国内的离心倾向进一步加强 ;同时殖民地的参战和英国的战时宣传 ,促进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 ,为二战后的非殖民化作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考察1930年英国沃伦·费希尔委员会报告中关于成立统一的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内容和实施殖民地公职机构统一计划的情况.关于费希尔报告和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统一,学术界有所论及,但未见专著或专文考察.费希尔报告介绍了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状况,分析了实现统一的困难和好处,建议成立单一的殖民地公职机构.20世纪30-40年代是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统一方案付诸实施的时期.费希尔报告的出台和实现殖民地公职机构的统一,可以说是英国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面对方兴未艾的民族解放运动,面对自身国力相对衰落和经济困难,采取了加强经略帝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争取第二次独立的斗争:非洲空间的社会-政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比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更为明显地表明 ,2 0世纪是一个空前大变革的时代。这样的变革在任何一个生活领域里都比不上非洲大陆社会 政治组织领域里那样激烈。在 2 0世纪初 ,非洲绝大部分地区 ,特别是撒哈拉沙漠以南 ,刚刚出现前封建或者封建的社会结构。稍后 ,欧洲殖民冒险家们来到了这里 ,他们对于征服和殖民地的贪欲 ,随着产业革命完全展开而拥有的技术能力增强以及欧洲繁荣的资本主义新经济市场的扩张主义需要 ,急剧膨胀 ,他们的到来改变了非洲的面貌。在 2 0世纪末 ,可以说这些冒险家已作鸟兽散 ,正如他们初来时一样。尽管他们在非洲…  相似文献   

4.
穆斯林社区的发展 尽管穆斯林迁居英国开始于19世纪中叶,但是导致移居的直接因素则是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凿.随着英国和殖民地之间贸易往来的日益加强,英国在船舶和港口急需大量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容易选中的是也门人.他们是第一批到达英国加的夫、利物浦、伦敦港口的穆斯林移民.  相似文献   

5.
16至18世纪,耶稣会士对伊比利亚美洲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探险,成为最早科学认识美洲的欧洲人。耶稣会士是“天主教启蒙运动”或“耶稣会人文主义”运动的重要发起者和参与者,是殖民地元老级科学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和精神领袖。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伊比利亚美洲启蒙运动未经历欧洲式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体现出明显的宗教与科学二元融合特点。耶稣会伊比利亚美洲科学探险为欧洲殖民开拓了路线,奠定了殖民的知识基础和统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美洲原初的科学成就渐渐边缘化,欧洲科学文明借助美洲本土知识在美洲大陆形成具有美洲特色的科学文明。天主教亦借助科学在伊比利亚美洲发起了一场宗教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6.
把市场竞争称为“商战”并非今日商家之明智,实力昔日商家之暴戾!商战,又称“商业战争”.十五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五个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市场,取得军事上和商业上的霸权地位,在世界各地先后发动了规模不同的战争,刀光剑影,血肉按飞,财富易主。这种融市场争雄于战场争霸之中的战争,终以十八世纪英国最终获胜而告终.今日的商战,已不再诉诸武力。世界各国意识到“习兵战,不如司商战”,于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进行自由贸易。但由于商战和战争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今日的商家仍不忘研读兵…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化的英语教学--后殖民话语中的范式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后殖民时代 ,在诸如英语这种“帝国主义的”语言的教学中 ,不仅英语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而且一些有关语言概念、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基础范式的令人困惑的问题被提出。外语教学将英语划分为作为外语的英语和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 ,新的形势一方面使得这种分类范畴不合时宜 ,另一方面使得针对霸权语言的后殖民批评一般而言不够充分。首先谈谈第二个方面———关于霸权语言的批评问题 ,当霸权语言在后殖民时代被妖魔化时 ,存在着攻击对象的某些混淆 ,即指代语言的“英语”(English)和指代英国人民和英国文化的“英国人、英国的”(English…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学者对日据时期台湾佛教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这些研究成果,在研究的立场、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各有侧重。如对日本殖民当局在日据时期对台宗  相似文献   

9.
在17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格兰清教徒在政治、宗教和经济上处境艰难。他们积极谋划移民北美,以改变不利的处境。处于同样遭遇的约翰·温思洛普决定移民,加入了由清教徒建立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公司,并被选为殖民地总督。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温思洛普的当选使后来学者感到疑惑。历史学家对此作了不同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存在简单化的现象,难以令人信服。故此,笔者拟以清教文化为视角,探讨温思洛普在由《剑桥协议》构建的权力关系中成为殖民地总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马礼逊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及其参与英国对华政治外交为例,分析了早期来华传教士活动特点及其影响。文章指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传教士和殖民扩张势力的合流,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使当时的传教活动在中国并不成功。文章也肯定了马礼逊等在传教事业上所做的基础工作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蒋狄青 《学海》2015,(1):121-130
本文拟从社会政策学角度考察著名的托克维尔悖论,探讨托克维尔有关英国即将爆发革命的预测失败之原因。通过解读《济贫法报告》等著作,本文发现托克维尔考察英国济贫制度时,在实地调查、文献梳理、文档收集等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他全面接受了当时功利主义的观点,误解了英国社会权利的来源和影响。此外,他受到国家理论的局限,过于重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遗漏地方社区政府的重要角色,从而忽视了地方自治政府在横向和纵向上在提供社会福利时的高效率和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帝国主义者为了扩充市场、寻找殖民地而向古老的封建中国所进行的侵略战争。英国对中国威逼的结果,不但使清政府订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也替美国和法国侵略者开辟了乘机勒索的道路,使清政府被迫先后订立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是套在中国人民脖颈上一层紧一层的枷锁。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从1663年创立之日起,除了传扬天主圣  相似文献   

13.
异化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要谈的是我们对经济的和工业的发展应持的态度.我将相当概括地从哲学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也涉及某些专门论题.因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大规模经济调整的时期,是一个正在发生着引人注目的甚至惊人的工业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一系列调整和变革的结果,一方面是经济的广泛现代化和结构的重大调整,另一方面是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发展对于英国社会也产生着深刻的破坏性和毁灭性的影响.无数个人、共同体甚至所有地方的生活,都发生了变革,而且这样一些变革通常是以毁灭性的方式进行的.许许多多的人失掉了自己的工作,或者发现他们屈从于暴虐的工作方式,在这些工作方式中,他们的技艺被贬值,而且他们的人身自由和创造性也被消灭了.对这些发展的反应趋向于分化为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方面,这些变化或变革的辩护者倾向于从纯经济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他们似乎习惯于坚持和关注经济的指标和参数.他们对于正在发生的一切所具有的人的方面的影响和道德向度也几乎是完全漠视的.  相似文献   

14.
《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还是“香港岛”?卢福毅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目前出版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词典等,在介绍《南京条约》时,几乎都这样写道:“割让香港”,“战后,英国在香港建立了殖民机构...  相似文献   

15.
张亚东 《学海》2004,1(2):111-120
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到达美洲后成为美洲殖民地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他们大多以契约劳工的形式出现,只是在一段时间内丧失人身自由而沦为白奴,契约期满后则恢复自由并可另谋生计。在重商主义者看来,白人奴役制有严重缺陷,即在商品制造和贸易方面会与宗主国发生竞争。他们  相似文献   

16.
张铭  郭家宏 《学海》2023,(1):138-146
新工党政府时期是中英关系快速发展的时期,双方的深入认知与接触必然伴随着不同于以往的国家形象的产生。从英国对华的形象塑造来说,新工党政府时期的英国面临着近代以来的殖民历史包袱,但香港回归一定程度上吹散了历史阴霾,为新的英国形象提供了机会。而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中英经济的互补性使得英国积极拥抱“中国机遇论”,为英国对华形象的塑造提供动力。“第三条道路的践行者”“道德外交的信奉者”“文化外交强国”是英国有意识对外塑造的形象,但标榜的理念和实际行动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英国的实际形象或许可以概括为“合作不断深入的伙伴”“广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美国的忠实追随者”“一些不和谐音符的弹奏者”等。就中英战略利益的相关度而言,英国对中国的考量与中国对英国的考量并不相互对应。英国自身的多重国际身份定位决定了英国对华形象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7.
王成 《学海》2003,(2):86-91
英属马来亚是英帝国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基地,马来亚的非殖民化在英帝国非殖民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来亚的非殖民化是追求国家独立的马来亚民族主义、英国的合作主义政策和有利于非殖民化的国际环境这三种历史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英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试图通过与民族主义合作,继续维持其在马来亚的经济与战略利益。但随着英国在前殖民地世界影响的衰落,英国在马来亚的经济、战略利益也逐渐丧失,英国的“新殖民主义”美梦终于破灭。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刘慧宇20世纪初是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现代变革大潮迭起的时期,中国在其中也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所引发的变革的洗礼。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正是这种撞击与震荡的产儿。这场革命将中...  相似文献   

19.
早在殖民地时期,古巴就形成了以蔗糖为中心的单一经济结构,蔗糖业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单一经济成为古巴的比较优势,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古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但也造成古巴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全方位对外依附.卡斯特罗革命后的古巴试图打破单一经济结构,却以失败而告终,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延续使得古巴对外依附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这对古巴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如何打破单一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包括古巴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20.
150年前,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和推销鸦片、商品的市场,悍然对华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面对外国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和国内投降派的干扰、破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惊天地,泣鬼神。江苏的关天培就是当时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