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赵安宁 《美与时代》2023,(6):114-116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正式成型。在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道家思想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它对中国文化与艺术方面的影响,也是哲学在艺术与美学领域扩展的体现。从历代书家对道家思想的体现入手,分析道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对书家发展和书法演进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就现当代的书法学习和实践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2.
“返回自然”是卢梭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有着多重含义,它不仅是一个审美问题、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和美学高度上的问题。从卢梭对自然人性的关注以及期望重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的社会环境的角度,剖析“返回自然”这一命题的当代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享 《中国宗教》2022,(5):74-7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清逸脱俗、简淡玄远的美学风格,追求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趣,讲求气韵生动的表现手法,在各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是“道”的艺术体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道德经》指出,“道”是最高范畴,当然也就是道教美学的标准。《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也是道教美学的总纲:凡是与“道”相协调的,符合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的就是“美”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道家学说深刻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书法创作。其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导书家师法自然,倡导真情流露;其辩证法思想成为书家创作的指南;心斋、坐忘说成为书家的修身之道;大美思想指导着书家创作走向至境;浪漫主义书风始于唐宋,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道士们尤其是全真教徒的自然山水美学思想:一、自然比德观;二、对自然美欣赏的层次确认;三、异域风光入诗来。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书法在王羲之、王献之以后能够独树一帜,关键在于他书法美学的核心思想——崇尚自然。在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着"自然"的理念,并且逐步扩展其所指的范围,蕴含着本与末、人品与书品等范畴以及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任自适状态。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在其书法作品中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姚丹 《美与时代》2015,(4):12-14
"大巧若拙"是老子为了论证道的自然无为而列举的一个例证。自老子提出"大巧若拙"后,"巧拙"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组相对的重要范畴。"大巧"的实现,正是一种审美和艺术的境界,它具有自然天成、本色纯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一种超越人工技巧、达到天然的创作观,蕴含着一种天人一体的自由境界,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大巧若拙"的思想,对于设计领域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伟 《美与时代》2013,(8):14-16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自觉地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去生成中国的设计语言,对于构建中国艺术设计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道法自然"确认"道"是美的终极标准,是美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依据。"道法自然"的审美表现主要涉及"见素抱朴"的朴素美、"大象无形"的抽象美、"道"之"自然"的自由美和自然无为的"天成美"。"道法自然"在艺术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虽然不以美学家名世,但是却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牟宗三的前期美学思想,为其后来的美学思想奠立了基调,这是解开与把握其美学思想的关键。他的美学世界是以本体论的逻辑构造为基础而建立的宇宙论的逻辑构造。他以中国儒家式的天心为建立美的判断的最后的超越原则,以取代康德以“自然之目的性”概念为建立美的判断的最后的超越原则,从而重建康德的美学;相对于康德的美学乃至于西方主流的美学来说,的确是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思路即道德的形上学的审美之路,拓宽了美学的领域,开阔了研究美学的视野,对人是不乏启发的。牟宗三与康德各自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哲学传统之中,其所成就的哲学或美学以不同的面貌、风格与类型现世,原属自然。问题在于,如何在中西哲学、美学,乃至文化之间找到一块双方都承认的共同所有的空白地带,作为通约的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上来展开中西哲学相互对话与相互融通的工作,既有世界性人类性,又不失其民族性与个性,才是我们所企盼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周鑫 《美与时代》2014,(10):106-106
自然审美是美学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理论中有不少有价值和具有启发性的思想,他指出了主体的审美意识在自然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审美主体与自然展开的心理交流运动过程,还指出了“自然美”发生的深层原因和自然审美创造活动对于主体的价值。这对我们今天研究自然审美问题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了张宇初的道教美学思想 :张宇初 (1 359- 1 41 0 )为明代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师。他力倡道法自然 ,清净无为之美 ,这一思想直承先秦老庄 ,有回归先秦老庄的倾向。他还强调只要做到真、精、诚的统一 ,“道”美就可在主观直觉中获得。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道”美在张宇初诗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清玄"是魏晋书坛中以葛洪、杨羲、王羲之、王献之等一批道徒书家为代表人物所引领的一种书法风格。此时的道教向上层化发展,帝王、士族多有道教信仰或崇道倾向,因此,魏晋时期的道徒书家在书坛中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一般书家创作风格的群体。对这类书家的研究必须要注意到道教信仰对其书法风格的影响。他们书法中所呈现出的崇尚自然、超然仙趣、注重人格修养、主张存思之气的运用和"恬淡无欲"的"清玄"书风,实则是对"至道-至美"的道教美学在书法中的具体实践。这种"清玄"风格在自然美的追求、书法品鉴的标准、书法创作的心态,以及道教写经书法的传承等方面都对后世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嵩山流美     
<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张璪关于艺术创作的命题。自然论是中国艺术的美学特点,崇尚自然,把自然视之为艺术家造化之灵、追求美之道和创作之源,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及艺术流变的美学规律。观照自然,是养浩气、见人格、显精神、创造美的必由之路。嵩山生我之  相似文献   

14.
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生发语境和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审美角度观照自然和环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开始,但是从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现代科学和环境思想当中却缺失了这一维度.当代的"自然关学"与"环境美学"的出现,就是要超出以艺术为研究中心的"分析美学"传统,而去寻求审美观念曾经退场的新的生长空间.如从这两种关学对哲学的贡献来看,则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对"康德美学原则"的当代辩驳;2.对"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推动;3.对于"自然-文化"之辩的哲学反思;4.对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阐发.  相似文献   

15.
薛富兴 《哲学动态》2023,(1):117-125
国内博物学提倡者为博物学描绘了三副面孔:自然科学原型、现代科学反思之参照物与生态文明教育之科普途径。立足于环境美学,我们发现了博物学与自然审美之交会点:两者共享对自然之好奇心、非功利地对待自然之自由精神,以及对自然之真和自然之美的赞赏。博物学对自然之测量、命名与分类工作实为深度欣赏自然所需的必要的前期功课。在环境美学视野下,我们可将博物学理解为恰当自然审美的必要基础和理想范式,因而我们提倡一种以博物学为基础的自然审美。博物学与自然审美的融合拓展了博物学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郑秋月 《哲学动态》2012,(4):106-110
魏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新的政治教化尚未形成,逐渐摆脱汉儒纲常名教束缚的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自由。这一时期,玄学是政治形态与思想文化的主导,它主要以古代典籍中最具形而上学特色、包含丰富哲理的《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阐释对象,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与美学形而上的精神理想来倡导一种道家对天地自然和谐的超  相似文献   

17.
"自然"之态,是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尊崇的一种思想和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把艺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通过自己对自然某些特质的理解,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艺术的对象,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书法虽不同于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取法自然与生活,但它通过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中都可看到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亦或是书家与自然相同的感悟。文章将着重对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学习,发现书家在欣赏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模仿感悟自然之美,并将从自然中吸取的精华转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与艺术追求中。  相似文献   

18.
道家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推衍人事。将一种思想纳入道家哲学的谱系,往往是由于这一思想具有以自然推衍人事的方法论特征。在这一根本特征之下,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也就构成了道家内部不同流派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政治哲学领域,道家认为一个正当的政治秩序必须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应当以自然为准则。面对道家谱系中的不同政治思想的差异时,其背后自然观的差异是值得重视的。而厘清自然观的差异,又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到贴着"无为而治"标签的道家政治思想中间具有多大程度的分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9.
<正>文人书家最崇尚的就是个人真性情的流露,而书法是最能表现书家情感和心性的艺术。因此,除了研究名家书法作品的用笔、结字与章法外,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是其重要的构成因素。书法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来源于作者本身丰富的精神情感,包括书家的禀赋、修养、才情、人生阅历、生命状态、审美理念等导致的情感变化都在书法的一笔一划间自然流淌出来,是书家内心的外化。本文以苏轼《黄州寒食帖》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通过对其文本的情感性及书法艺术的情感性两个方面,研究此帖中的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Wabi-sabi寂"美学根植于禅宗思想,是日本独具特色的自然美学观。"寂"形成于日本中世时代,是其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理念。寂美学实质上是一种生活态度,其倡导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无印良品突出的特点是其简约素朴的外观、自然环保的材料等。无印良品的产品设计理念向我们诠释了寂美学的内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印良品是对寂美学的继承和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