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势雄伟的中岳庙在巍巍中岳嵩山南麓的黄盖峰下,依山就势、坐北面南,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建造精美、翠柏掩映、全国闻名的道教庙院。中岳庙的前身叫太室祠。因建在嵩山太室而得名。嵩山,古称“外方”,夏、商称“崇高”、“嵩高”。《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甫、申,都是嵩高岳神之子,后来发展为嵩高脚下的两个民族部落。嵩高后来被称为“太室”,或“中岳嵩山”,称为神山,为历代帝王所祭祀。相传,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祠祭祀岳神。祠址何处?《嵩高山记》:“中峰南下二百步有岳庙。”《汉书·武帝纪》: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刘彻率群臣游崇高山,“咸闻呼万岁者三,祭礼罔不答,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  相似文献   

2.
嵩山为九州之险、五岳之冠,横卧于河南省登封县的北边,洛阳市的南界,东西绵延约60公里。主峰太室山耸峙于东,海拔1584米,次峰少室山峨据于西,海拔1405米。原始洪荒,华夏先民就辟草莱于嵩阳。据《史记·封禅书》引《尚书》说:“舜在璇玑玉衡,中岳五载一巡狩”。《山海经》中所述的天上的大神——“帝”即往来于嵩洛周围。少室山上有群神休息之树,其名曰“帝休”。夏朝兴起,祝融降于嵩山。大禹都“阳城”(今登封县城东南的告成镇)。在西周时代,  相似文献   

3.
李光明 《法音》2021,(2):33-39
一、嵩山与北魏佛教的历史关联作为五岳之一的嵩山在古代称外方、嵩高、崇山、嵩岳等。称嵩山为中岳,始于殷商,定于汉初。《释名》云:"嵩字或为崧,山大而高曰嵩。"《白虎通》云:"中央为嵩高者何?嵩言其高大也,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诸子年代的研究中,老子极为关键。但《史记·老子申韩列传》讲老子而三其说:一为老聘即李耳,楚苦县人,周守藏史,孔子问礼焉,周衰西去,为关令尹喜“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一为老莱子,亦楚人,与孔子同时,“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还有一个是周太史儋,与秦献公同时。这些当是根据汉代的《老子》书和老子传说。另外,传文还提到魏有段干宗一支,传为老子之后,也应是根据汉代段干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记》有互文相足、兼存异说之例,故一传而三老并叙。他所说的前两个老子虽著书不同,老聃之书是《道德经》上…  相似文献   

5.
先齐兵主蚩尤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齐兵主蚩尤考景以恩一、概论中国传说时代最大的事件是炎黄之战,也即量尤与黄帝之战。炎黄之战地域虽多异说,考其实,乃发生于海岱地区,即春秋时之齐鲁大地。量尤(炎帝)出自齐之羊水,即姜水,为姜姓;黄帝生于曲阜之寿丘,为姬姓。两姓皆出自少典氏。据《史记·秦...  相似文献   

6.
尹振环先生撰文《论〈老子〉需要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 (见《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期 ,以下简称“尹文”) ,对拙作《老子道论价值取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 2 0 0 1年第 6期 ,以下简称“《辨略》”)提出商榷 ,其以“验之出土文献”、“验之历史”置辞 ,断言老子学说为“政治哲学” ,指摘拙论对老子道论之价值取向的辨说乃是“远离了”《老子》一书的“主题”。现扼其要 ,简答如下 :1 .老子虽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但终于“自隐”而做了隐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 :“老子 ,隐君子也” ,又谓“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相似文献   

7.
辟谷术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辟谷也称断谷、休粮、绝粒,指在修炼的某一阶段内不食五谷类食物,而身体仍可以维持“不饥”、“不饿”的状态。辟谷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庄周在《庄子·逍遥游》中就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这种能行辟谷之术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秦汉时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谷的长生术,出现了一些辟谷之士。《史记·封禅书》谓:“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史记·留侯世家》也有张良“乃学辟谷,导引…  相似文献   

8.
正《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阴阳确实是《周易》的核心观念。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的流行与转化确实是《易经》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阴阳概念至晚在西周时代已经出现并流行。《尚书·夏书·禹贡》有"至于岳阳""岷山之阳""南至于华阴"的说法。阳为山之南,阴为山之北。《尚书·周书·周官》更有"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说法。《诗经·大雅·公刘》曰:"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至西周末年,  相似文献   

9.
“莱”是殷周之际一个比较强大的古国名称。其地域大致在今山东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时代久远,坟典散阙,文献不足征,因而关于莱国的许多情况早已湮没无闻,其姓氏至今也仍是一个迷。关于莱国的姓氏,学术界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先后产生过姜姓、子姓、纪姓、赢姓诸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姜姓说”。莱子姜姓说虽然先唐即已有之(据《左传·襄公二年》孔《疏》,详下),但究竟是谁最先提出?现已不可确考。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明白断定莱国为姜姓的是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五《春秋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后来,近人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进一步肯定和论证了莱子姜姓说。其根据是《左传·襄公二年》  相似文献   

10.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为苦县人,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陈国所有,当为陈人,非楚人。陈人为舜之后,非楚民族之后裔,此《史记》之误,宜加纠正。至于老子之学术思想,与其职守有关。任周守藏室之史,犹时时在记录与天下各诸侯及管理周室之史料,且必上及夏商等古史,则于百千年之史事,已能得其变化之理,今所谓“史学学”。唯其以掌握史学名于诸侯,  相似文献   

11.
西周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存在于周易一书里的阴阳说,另一个是存在于《尚书·洪范》里的五行说。前者代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者代表古代的原始的唯物论思想。 一、《周易》里的阴阳 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易·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本书内有“王用享于岐山”(《升卦·六四》)和“箕子之明夷”(《明夷卦·  相似文献   

12.
庚,十天干之第七位。《尔雅·释天》:“太岁在庚曰‘上章。’”午,十二地支之第七位。《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牂’。”庚午年,据干支纪年法,逢“午”之年,即谓马年。《诗·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马。”以午对马。《论衡·物势》:“午……其禽,马也。”十二生肖,午以为马,故“午”,即马之代称。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齐家村出土的西周甲骨刻辞中,有些内容与《周易》有关。(H3[2]·1)是一版龟腹甲,上端刻有“思即于休命”、“思即于永冬(终)”。“休命”与“永终”相当于《易》学中的“两仪”,二者相合,就是见于《礼记·曲礼》中的“假尔泰龟有常”。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同于《周易·讼》九四和九二。(T1[4]·1)是一块牛胛骨,上有一行刻辞,命辞占卜“有言”与“毋有言”,“有言”屡见于《周易》卦爻辞,都取象于坎卦。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近于《周易·讼》初六和六三。  相似文献   

14.
“哲学”译名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之“哲”字,本义为智、知、明。《尔雅》:“哲,智也。”由“哲”字组成的双音词,有哲夫、哲妇。《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含贤能或机巧之义。又有“哲人”之称,《史记·孔子世家》:“哲人  相似文献   

15.
白化文 《佛教文化》2012,(6):120-123
“供具”这个词语,本是汉语中固有的,在汉代很流行。它的意思大致是“备供酒食,具设食具食物”。例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吏,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还有那《汉书·叙传上》:“迎延满堂,日为供具。”看起来,这个词语属于并列结构,即“供”和“具”,都有“大事安排酒宴”之意。后来佛家用之,却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时代杨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部明确指出《系辞传》为孔子所作。至宋欧阳...  相似文献   

17.
卞玉山 《管子学刊》2012,(4):103-108
西周封卞国、建卞族是周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西周曹叔振铎之子卞叔田封于卞之史,首见唐《元和姓纂》之记载:"卞,姬姓,曹振铎之后,支庶食采于卞,因氏",但因文字过简,相关深层次问题未得述及,给后人留下诸多疑题。笔者通过《春秋经》、《左传》、《史记》、《礼记》、《世本》、《泗水县地名志》、《兖州府志》等大量史料论证和古国遗址考证,进一步对西周曹叔振铎之子卞叔田被封卞国的有无?怎么封?为什么封?西周封卞国、建卞氏族与上古卞明国、卞氏族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以期恢复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8.
管仲之谋向为史家所称道.大史学家司马迁曾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邀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史记·平准书》)又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仲传》)在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齐桓公,运用管仲之谋,发展经济,充实国力,终于使偏居东海一隅的齐国,成为一度称霸于诸侯的一流强国.笔者根据流传至今的管仲及其学派的著作《管子》一书,并参之以其他文献,对管仲之谋加以研究,探讨其哲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对《晏子春秋》的再认识——兼谈古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最早记载该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他在《管晏列传》中云:“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确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史记正义》引《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未著录撰书人姓名。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称“《晏子》八篇”,仍在  相似文献   

20.
《五行》、《中庸》皆为子思所作。对于《中庸》,司马迁明确指出:“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的这种看法得到比较普遍的承认,如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假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