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大分散、小集中”是它典型的居住特点。其主要族源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后(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主要是阿拉伯、波斯商人)后裔,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期间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主要表现为: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出于文化认同与政权建设的需要,纷纷延续中原儒学传统,采取崇儒兴礼的策略;主流社会知识界对儒、道思想的理解融汇,使玄学风尚不绝如缕;得益于统治者的扶持,佛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前凉"为代表的汉族政权对中原文化在北方的存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引领了"十六国"的文化潮流。"儒""玄""佛"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北方各少数民族经过一百多年的文化洗礼,为最终实现隋唐时代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强 《法音》2023,(12):44-48
两晋南北朝时期胡族入侵,南北对峙,各路政权相继而起,征伐不休,给民众带了莫大的苦难。虽然民族间有纷争,但彼此的交流、合作、融合仍是发展主流。在征战和交流融合中,新的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在这期间萌发和生长的新中原文化,也为之后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外来意识形态的佛教,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查阅相关文献,参考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对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北方新的民族共同体构建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析,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4.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汹涌南侵,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从总体上看,南渡士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东晋和南朝政权相对稳定一些,而被北方游牧各族占据的北方地区则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的纷争,长期处于干戈扰攘、杌陧不安的大动荡之中。可以说,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十六国和北朝统治的北方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的时期,是在中国境域内生活的各个民族实现大融合的时期,是印度佛教大规模输入中土并且实现自身形态中国化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在不断被强化和充实的同时得到更多认同和接受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正>山西,北通塞外蒙古草原,南临华北平原腹地,这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汉代起,北方各族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推动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据山西,迁居中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晋文化的缘起、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主义--对民族主义问题的一种自由主义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全喜 《学海》2004,(1):58-77
虽然人类历史上民族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民族主义却是晚近以来的事情。从西方历史来看 ,民族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产生。从大的历史框架来说 ,它是一种现代性的思想观念 ,具有现代政治的本质特性。我们知道 ,现代民族国家是西方政治历史中的一个转折性的事件 ,西方各主要民族在经历了中世纪的神权政治和基督教文化的洗礼后 ,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政治国家。这类政治国家虽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政体形态 ,它们的形成呈现出政治共同体特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有的与王权专制相融合 ,有的与城市联盟相携手。但从总的方面来…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史式要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须首先探讨中华民族的形成;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一曰史前神话传说时期,约为距今10000年到距今4000年。这一时期的先民们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而激烈斗争,同时,许多部落、部族又为水患所迫,只能携手合作,合作导致联合和融合。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二曰夷夏各族并存时期(夏至汉初);这一时期,接受夏文化的诸“夏”与尚未接受夏文化的诸“夷”杂居。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能正确处理“夷”,“夏”之间的关系,采取只重文化不重血统的融合政策。同时,这一时期产生的儒家的“大同”理想、“天下一家”等思想为各民族的凝聚融合起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三曰汉为主体民族时期(汉初至南宋)。这一时期,华夏族改称汉族。但汉族的地位不是靠军事征服与政治控制来取得,而是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而造成。因此,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不得不迅速汉化。军事上的征服者,不久即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在一千多年中,几度沧桑,几经风雨,汉族的主体地位仍能长期保持,由先进文化所形成的凝聚力不仅未被削弱,反而与日俱增。四曰中华民族形成时  相似文献   

8.
六朝(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时期,是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发展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等因素以外,还应该进一步探讨六朝政权实施的某些政策。  相似文献   

9.
撒拉族先民从中亚迁徙至中国的历史背景,使得撒拉族从源头上继承了古代中亚民族和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些文化特点,同时,由于撒拉族先民长期和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的接触与融合,最终实现了撒拉族先民中国化的过程,撒拉族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0.
班马次仁 《法音》2024,(1):55-60
<正>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以来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书写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历史,共同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清雍正、乾隆时期,国师章嘉·若贝多吉(1717-1786)在清朝统治者的支持下,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忠实履行清朝中央边疆治理的政策方略,努力践行辅政安邦、饶益众生的历史使命,为促进清代汉、藏、满、蒙等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民族属性(续一)马启成元至明代中期,是回回形成民族共同体的时期。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文化与这个正在形成之中的民族发生了密切关系。一方面,它作为联结和壮大民族群体的社会纽带,对回族形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伊斯兰的思维方式和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伊斯兰文化 ,顾名思义指确定在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10个少数民族社会里的一种伊斯兰文化 ,是中国民族化的伊斯兰文化。它是中国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活实践中 ,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原则 ,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 ,并兼取吸收各民族固有的本土文化和社会习俗逐渐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为各族穆斯林普遍认同和效法的社会意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习俗等为复杂内容的综合体① 。千百年来 ,它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已渗透这些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成为中…  相似文献   

13.
促进和活跃交往活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沈雄飞本文拟着重就现实实践的角度,来探讨促进和活跃交往活动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问题。(一)交往活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发展的内在基因交往活动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凝聚力产生发展的内在基因,它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交往活动特有的社会功能形态上:(一)民族群体形成的功能。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在交往中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长时期由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现在已不存在纯粹的华夏族后裔了。再如回族,原来是公元七世纪和十三世纪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我国后,他们长期与汉、蒙、维吾尔等族杂居相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交往正是这样发挥着其群体形成功能,使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由五十多个民族结合而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至于作为群体意识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凝聚力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的产物则更是毫无疑义的。交往活动,可以说就是民族群体形成、发展和整个社会结构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粘合剂。(二)民族群体的沟通协调功能。由于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各民族成员,作为交往的主体(或是客体)生活在特定的具体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识上的  相似文献   

14.
李曦辉  阿列夫 《学海》2022,(4):155-163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两种趋势,即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化,要么全球经济不断多元化,这需要既往实践的支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余下的就是寻求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包容,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要求多元的文化实现互谅、共容、共存,进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本文尝试提出关注价值文化的民族经济学新范式,旨在对民族过程的政治文化效果进行经济学分析,以经济视角阐释民族过程,实现民族文化从互谅、共容,走向融合共存,从而提升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15.
公元5-6世纪的北朝是中国民族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佛教则在这时起到了特殊作用。北朝三教以"戎华之争"为特点,佛教一方面反对儒道二家,另一方面又用儒家的"孝"之学说去批评正在进行的灭佛行为。问鼎中原的少数民族忙着从传统文化到儒家文化的转型,佛教一时成为各民族政权的公信仰,国家建立了僧官管理系统,佛教的回报就是拜佛即拜皇帝。  相似文献   

16.
作为观音的三十三个化身之一,水月观音是在唐代创造的,纵观其在各朝各代的不断发展,当属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图像最美。文章从水月观音图像的产生、内容开始论述,逐步深入并详细论述其艺术风格。西夏由少数民族建立,西夏水月观音像更是受到汉地及周边一些少数民族艺术影响,形成各民族艺术风格的独特融合,它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创意。水月观音像的艺术风格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心理起到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7)
<正>一东晋与北方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阻隔不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文化落后的民族虽然在军事上可以战胜先进民族,但无法改变先进文化影响、改造乃至消融低级文化的历史事实。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以军事力量入主中原以后,以儒学为主体文化的农耕文明,以其独特的凝聚力把草原游牧文化的北方少数民族带入了封建社会。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往往在立国之初,就自觉地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化洗礼,无一例外地都接受了以儒家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及其内在心理机制,本研究采用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对429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熟度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2)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在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生涯自我效能感中介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在男生样本中不显著而在女生样本中显著;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分别单独中介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在汉族大学生样本中为部分中介,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样本中为完全中介。  相似文献   

19.
<正>北朝佛教造像艺术受朝代更迭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原风格的过渡,完成了佛教造像中国化的进程,并奠定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基础。北朝是指从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420)到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诸代。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快速发展。尽管时间跨度只有150多年,但是由于经历了几次朝代更迭,以及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雕像艺术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肖安平 《天风》2018,(7):10-11
在崇拜礼仪中体现中国基督徒的特点、角色和身份,认同本国、本民族和人民,把崇拜礼仪与中国文化真正融合。崇拜礼仪在教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期教会,敬拜生活是以"祷告、唱诗、聚会、交流分享、掰饼"为主,之后崇拜礼仪逐渐完善起来。尽管崇拜内容不变,但崇拜礼仪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中都有风格、方式、特点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