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主体·主体质·主体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以为,关于主体概念的对象域之规定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我们的对象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难道这些“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正是主体,不正是“发动和完成任何社会过程的人”?主体既然是在历史中行动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发动和完成任何社会过程的人,那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讨论主体问题时,往往容易把主体、主体性和主观这三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混淆起来,为了更好地探讨主体理论,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是一个实体范畴,是一种物质性的感性存在物。作为主体的人,他具有自然性,他要依赖于身外的自然和身内的自然才能得以自身的生命存在,主体不仅具有自然性,更重要的在于具有社会性和能动创造性。主  相似文献   

3.
交往·主体间性·客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考察了主体问性作为经验现象和哲学范畴在科学认识活动和近现代哲学中是怎样出现的,指出它本质上是一种由生产和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结构的特殊类型,具体表现为实践一认识活动中的相互性、协同性和调节原则。这种社会性是实现认识、知识客观性的一个逻辑上独立的必要条件和根据。由此也可以看到认知和评价的两种理性态度在起源和抽象形式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及其自觉能动活动,是社会中各种要素、关系、组织等得以  相似文献   

5.
6.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是蚂蚁眼中的上帝,上帝眼中的蚂蚁。 记得看时我还会心地笑了,觉得写出这句话的人,不是个天才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把蚂蚁·人·上帝之间的关系给写绝了。不是吗?上帝主宰着我们人的命运,我们人不是同样可以主宰蚂蚁的命运吗?  相似文献   

7.
神·人·历史     
若霖 《天风》2008,(16):30-31
圣经的形成过程历时千余年,加之文化的隔阂,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慕道友和初信者来讲如何读圣经是一个难题。要跨越这个难题,首先必须在宏观上对整本圣经有一个了解。本栏目将从本期起,分别对旧的约圣经,新约圣经,读经原则,读经方法等进行简介,以引导信徒在整全圣经观的基础上开始灵程起跑。  相似文献   

8.
正论游,人游不过鱼;论跑,人跑不过马;论力气,人比不过牛;论身躯,人比不过大象;论尖牙利爪,人比不过老虎和狮子。但人却稳稳地统治着地球。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各种动物的人,靠什么来统治地球呢?有人说,人能统治地球,那是因为人站立起来了,能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特征。但在我看来,人仅靠身躯站立起来,还不足以统治地球,毕竟人身躯的力量是有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  相似文献   

9.
人是道德的主体肖雪慧道德起源于人类对良好生活原则的探寻,并以规范的形式把有利于个体和类的保存发展的行为确立下来。它既应为人们满足起码的生存需要提供必要的社会准则,又应为人们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提供导向和行为方式。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产生并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工具。道德的工具本质揭示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与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道德是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道德而存在。然而,在道德实际运行中,它的工具本质常常被忘却,出现道德由工具变为目的,人由道德主体变为被道德役使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切文化规范起作用的特点往往是要由工具上升为目的方可更好地实现其作用。道德必须具有它的神圣性,使人们把它作为值得追求的事,道德规范的作用才由于具备自律的基础而得到保证。不过,这个原因还是潜在的。只有当它与某些社会原因结合在一起时,潜在的原因才会转化为现实。比如,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各社会集团的利益斗争导致社会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峙格局。统治集团的道德作为在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道德,一方面或多或少包含一些体现人类社会生活共同要求的因素,但另一方面,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却是直接从他们的特殊利益中引伸出来的。因而道德在本质上就成  相似文献   

10.
B·A·列克托尔斯基是苏联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现任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主编、科学院哲学所认识论研究室主任。《主体·客体·认识》一书是他的一本有相当高学术价值、享有国际盛名的力作,已被翻译为七种文字。本文系他为该书中译本写的前言,其中谈了对认识论发展的重要看法。该书中译本由贾泽林等人译,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人的问题属于有现实意义的人的认识问题,这种问题既是“永恒的”,又总是不断更新的。无数传说和神话、哲学体系和宗教信条、科学思想和荒唐幻想,都不外乎是人渴求认识自身,认识自身的本质、人生的目的、人的命运和未来等所产生的结果。人类文明对最终揭示人的本质的“法宝”孜孜以求,产生了多少构思巧妙的假说和乌托邦的幻想、科学的真理和恼人的失误、大胆的规划和怯懦的迷信!在这种永无休止的对人的问题的探索中,各个时代都有新的建树,但同时又都依赖人类在过去发展阶段所积累的点滴真理  相似文献   

12.
现实的人是历史的真正主体。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离开了其中任何一面,都不能完整准确的理解历史主体。这三对关系六方面的辩证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始终不渝坚持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笔者认为,这个目标的提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形成密切相关,或者说,马克思人的发展观是建立在他的人的本质观基础上的。而从思想发展史角度看,马克思在人的问题研究中先后提出的几个“占有”概念,则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他的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形成与完善的实际进程。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和方法出发,本文拟就马克思人的占有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三者的必然联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基本涵义和历史形态,略叙管见,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读书·读山·读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开书,就像打开一扇思想之门,那些啼叫着的文字,那些沉甸甸的文字,那些无数次唤醒了良知的文字,是我们先辈奔腾不息的热血。读书的时候,但觉天高地阔心地宽。心灵仿佛逃脱了尘世的羁绊,融入了山野的空灵,听淙淙流泉,看云卷云舒,不再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肝肠寸断,不再为世人的误解和中伤而烦恼无边。这时,你便会有了一种云水悠悠的心情,就能体味出人淡如菊的境界。读书的时候,心里便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充实。是书,使我避开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误区。我始终相信,一个对书敬而远之的现代人,无论他怎样刻意包装,始终是难以潇洒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规律·趋势·人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我们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往我国哲学界一直把规律理解成事物发展的一种独一无二,不可更改的必然趋势。这样一来,整个世界便被认为是从一开始就被绝对决定的。这就实际上否定了人的活动的必要性和人的自由的可能性。近年来,有人反对上述机械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有些事物是没有规律的,或者说只  相似文献   

16.
李有珍 《天风》1998,(5):29-29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人,是蚂蚁眼中的上帝,上帝眼中的蚂蚁。 记得看时我还会心地笑了,觉得写出这句话的人,不是个天才也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把蚂蚁·人·上帝之间的关系给写绝了。不是吗?上帝主宰着我们人的命运,我们人不是同样可以主宰蚂蚁的命运吗?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认为,发展是为使生活更加舒适、有更多的享受;更深刻的看法则把发展看成是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获得自由,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丰富人本身,表现人的力量。其实,对付自然界中的灾变,也是发展的极重要的动因。这是因为,第一,灾变客观存在。自然是复杂的,总有偶然变故、灾变,这不仅为天体相撞、地球上的地震、洪水、火山爆发、气候反常、地磁场南北极反转、瘟疫等等无数自然现象所证实,而且也为现代科学特别是混沌学所深刻阐明。第二,很多灾变有害,对生命、对人是灾难,甚至会导致物种毁灭。第三,人只有发展自身,才能监测、防御、控制种种灾变。第四,人类对付灾变的基本机制、途径是:人  相似文献   

18.
黄立营 《学海》2004,(3):177-180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实现人的自主、自觉与自由 ,表现了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现代社会应不断提高人的主体地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邹广文同志著《文化·历史·人》一书最近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国内出版的同类研究论著相比较,该书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去探索文化哲学问题,而且立意新颖·角度独特.通观全书,有以下特点.首先,作者以对文化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索作为逻辑起点,力图从理论上对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予以科学的解释和说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文化学研究中尚未明廓,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j  相似文献   

20.
评《人·社会·宗教》阿良199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推出了一部经过八年努力完成的研究成果《人·社会·宗教)(1995年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宗教学的理论著作,但是从书名就可知,它不是以构筑宗教学理论体系为目的,而是以深入探索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