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对开展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与哲学思辨结合教学模式提供依据,以山西省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临床本科实习生为对象,进行哲学思辨思维状况调查.分析显示,临床医学生哲学思辩素养培养迫在眉睫,必须从医学院校、临床带教教师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加强哲学素养培养,提高医学生哲学思辨思维与疾病诊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指出,文化不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事物,认识文化需要具有哲学的思辨能力,不研究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而论证其存在于世的可能性本身的哲学即是文化哲学.从狭义上讲,文化哲学是20世纪之前主要在德国形成的、欧洲哲学思想的特殊流派.作者随后分析了文化哲学和文化学之间的差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理念与概念的不同.作者认为,文化是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挑出的、对我们重要而有价值的事物,在尝试理解我们用来进行这种划分的根据时,哲学规定了文化的理念.哲学就是对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哲学之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炼西方哲学史家关于西方哲学开端的观点,形成一个有关哲学开端的假说,然后以此假说在比较哲学意义上来探讨中国哲学的开端.通过分析"绝地天通"、"武王克商"、"怨天忧人"三个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哲学产生的影响和考察伯阳父论地震、叔兴论吉凶等数个中国哲学开端标志性事件,认为在中国哲学开端问题上的"突破说"和"巫史说"两种代表性说法并不矛盾,前者可以有效地解释中国哲学如何开端,后者可以有效地说明中国哲学开端相较于西方哲学之特色.虽然人类思想都经历了"轴心期"的文化突破,但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实现突破的具体机缘、表现形式和实际结果各不相同,西方哲学采取了哲学这种方式,而中国人的思想则采取了有别于西方哲学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哲学论哲学的"终结"陆杰荣1.哲学是以问题的转换作为其理论展开的背景框架的,哲学总是面对着某种问题,解释某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如果这样来分析考察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的话,那就不难看到它们都以其特有的理论方式宣称哲学已经"终结"。令人感兴趣的是,现代西方哲学依然是哲学,而不是非哲学;既然归属于哲学,又要强调哲学的"终结",那就需要以超越的角度去界定哲学。是否可以这样推断,在对哲学的规定问题上,现代西方哲学与西方古典哲学相比,它更多地采取了否定的口吻,更愿意说哲学不是什么。古典哲学确定了对哲学肯定式解答的理论背景,常采用哲学是什么的独断论方式。现代西方哲学则力图借助于否定式的回答与西方古典哲学相对立,尽管这种否定式的结论仍然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现代西方哲学所体现的这种理论特征典型地表现在其关于哲学的"终结"论述之中。2.哲学已经"终结",这是现代西方哲学所得出的基本回答。哲学不仅已经"终结",而且理应"终结",然而"终结"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具有特定时间指向与问题取向的哲学,因此现代西方哲学所宣告的"终结"的哲学是以全称的形式表明其特指的东酉,这就是古典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对于现代西方哲学来说.这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哲学的整合--论张岱年先生早期的哲学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长珍 《学海》2001,(1):99-102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的"综合创造论"体系卓然独立于三、四十年代的哲学论坛,至今仍放射出真理的光芒.在哲学上,张先生力主以新唯物论为基础,兼综唯心论关于理想的贡献,吸收解析派的哲学方法,构成一个新的综合;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而提出了新文化建设的"综合创造"的文化观.本文以文化与哲学的关系为视角,剖析了张岱年先生哲学观与文化观的内在关联,指出张先生广博精深的造诣乃在于二者的有机碰撞和交融.  相似文献   

6.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7,(4):107-112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转向现代形态。“知识形而上学”是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逻辑主线。近代知识论企图为“知识”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现代分析哲学、诠释学虽然否定了知识论的这种妄想,但他们仍企图通过语言和诠释为知识找寻一种深层的根据;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则在知识异化形态下引发了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追问,其实质是追问知识的价值问题。这一逻辑转换召示了哲学对科学知识更全面、更合理地把握和理解,召示了哲学向时代敞开。  相似文献   

7.
康德哲学既是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顶峰和终点,同时又是德国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开端。德国古典哲学以此为起点,通过费希特、谢林,再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众所周知,德国古典哲学以费尔巴哈为“终结”,而他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康德学说无疑也是对以培根和笛卡儿为鼻祖的整个资产阶级古典哲学进行理论思考和总  相似文献   

8.
论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西尔文化哲学的创立是对传统哲学展开的一次整体性的批判,是以文化哲学的方式解答康德的哲学问题,构建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这一哲学以符号功能为核心概念,把人的文化创造活动、意义的表达作为哲学的最高存在,在此基础上改造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实现了哲学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转向.与其他的文化哲学家相比,卡西尔文化哲学的根本特点是:理性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9.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两个层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在具体哲学层面,恩格斯剖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局限性,阐释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二是在一般哲学层面,恩格斯强调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日益迅猛的进步,自然科学和大工业的发展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进程,同时也造就了历史领域由思辨哲学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何以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的论证,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驳“马恩差异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李鹏 《学海》2006,2(1):137-142
马克思哲学与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的思辨现象学思想的互释表明:思辨现象学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回归实践的倾向,但在现实意义上却没有实现这种指归;思辨现象学在纲领、直观、世界、实践等方面脱离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学理式地指向哲学逻辑的根据;而马克思哲学则通过实践还原与实践直观对哲学逻辑的前提发问的根本转换而扬弃了思辨现象学的缺陷,赋予现象学以现实的存在学和历史学的纬度,确立了一种逻辑在先意义上的、具有本真“同一性”的科学实践现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12.
Philosoph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ystems, i.e. the vertical and the horizontal. Characterized with the creation of spirit and the logical evolution of concepts, the vertical system expresses 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ulture. Meanwhile, the horizontal system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activitie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e elements of knowledge, and the basis of its certainty. Chinese philosophers, such as Hu Shih, Fung Yulan, Zhang Dainian, Mou Zongsan and Zhang Shiying, have previously explored the various definitions of philosophy. Their explorations manifes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during different eras. This paper defines philosophy as human beings’ awareness of their environment and systematical reflections on their activities and ensuing consequences. As part of world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encapsulat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s the thinking method of Chinese people, and as a set of thought systems possessing a unique style.  相似文献   

13.
这是<哲学的哲学>一书的导言部分,作者指出了该书的基本思想是:第一,认为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例外论假定是错误的,甚至先验与后验之间的区分最终遮蔽了内在的相似性.第二,哲学与其他科学之间在主题上的差异,也不如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深.第三,当前的哲学主流未能清楚地阐明一种适当的哲学方法论,部分地是由于它陷入了对数据的心理学化的传统认识论错误.本书对哲学方法论的再思考,包含了在一种恰当的抽象水平上理解如何做哲学.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essay, I propose a novel way of thinking about Kant’s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According to this interpretation, the critical Kant can generally be understood as operating within a “capacities-first”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 that is, within a framework in which our basic rational or cognitive capacities play both an explanatorily and epistemically fundamental role in philosophy – or, at least, in the sort of philosophy that limited creatures like us are capable of. In discussing this idea, I consider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lanatory and epistemic roles that such capacities play in Kant. I also sketch how this way of thinking about Kant’s methodology can illuminate the foundations of both his theoretical and his practical philosophy, before discussing some of Kant’s reasons for finding this approach to philosophy attractive. I close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his approach.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生活哲学:一种哲学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观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分析生活概念入手,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哲学观——生活哲学观,此种哲学观认为,哲学是人生活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在于保持人的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20.
布洛赫重申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他来说,唯物主义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唯物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中一开始就包含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最伟大业绩多半是唯心主义思想家完成的.暴力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国家乃是暴力的潜力本身,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无暴力的、和平的过程.被压迫者的革命运动依然存在,大学生运动不会消亡.无神论与基督教并不是二者择一的问题,无神论与基督教的对话也不是一场徒劳的对话.世界过程本身处于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尚未被获取,但也尚未被挫败."已知的希望"取决于把科学投入于希望的国度之中.存在第二真理,即乌托邦的-具体的真理问题,这是真理所固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