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儒学是东亚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韩国儒学与中国儒学和日本儒学相比较,具有自己的特性,这种特性具体说就是重"气"、重"情"、重"实"。具有这种特性的韩国儒学,在韩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隋文帝与隋代的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学,从魏晋南北朝的衰颓中发展宏大起来,隋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恢复和发展阶段。所以,史学界长期以来否定隋文帝对儒学发展的作用,实非中肯之论。其实,处在隋代这一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的隋文帝,与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执政期间对繁荣儒学做了不少的贡献。可以说,儒学在隋唐时期一改消沉局面,再度振兴于  相似文献   

3.
"经济儒学"是儒家文化中关于经世济民、经邦济国的学说。"经济儒学"源远流长,其名称随着儒学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运而生。"经济儒学"的特点表现为内容上体现外王本质、形式上贴近大众民生、地位上未被正确评价、作用上极具现实意义。"经济儒学"的体系可以从源、体、用三个层面来架构,面临儒家经济思想的挖掘、扬弃和实践三大任务。"经济儒学"属于应用儒学,现实作用是中国经济的灵魂和世界经济的灵药。"经济儒学"有助于儒学跳出意识形态的窠臼,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以及去经院化和迈向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儒学的更新与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钟肇鹏从孔子到朱子,儒学的发展变化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从孔子开始,儒学即表现了善于抉择、博采众长的开放性特征,虽然儒家历来祖述五经,宗师仲尼,但每一阶段的儒学都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对儒经的侧重点也有不同。朱熹集理...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如同清初康熙帝那样视“崇儒重道”为基本文化国策,并于国务活动之余,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讲求的帝王,实不多见。儒学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演进,显然不是个人意志所能转移。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空前强化,帝王的好尚,往往又会给儒学的发展以重要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清初的康熙帝就是  相似文献   

6.
应用儒学是对各种应用性儒学具体形态的新综合,是围绕人们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针对儒家文化的内容、传统、价值、作用等进行阐释和创新的学科体系。应用儒学包括基本理论、经典阐释、学科儒学和问题儒学四个类型,具有实践性、指导性、地域性和通俗性四个特点。应用儒学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推动作用,也是儒学自身变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新儒学理论 ,尽管后世有不少疵议 ,但现在人们讲新儒学史 ,大体都要追溯到韩愈。韩愈倡导的儒学文化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 ,韩愈站在维护儒学文化主体地位的立场上 ,排诋异端 ,攘斥佛老 ,成为后世儒学革新的动因之一。其次 ,韩愈对儒学基本精神的阐扬 ,以及对儒学精神传承脉络的爬梳 ,揭示了一条中华文化的发展主线 ,启迪后人。在儒学文化的各个层面中 ,韩愈突出对心性论的关注 ,开启了后世新儒学之先河。韩愈以后 ,很多新儒学家都致力于理论创造 ,发挥儒学奥旨 ,并以道统的继承人自居 ,推动儒家文化的向前发展。韩愈着重发掘儒学文化的基本精神 ,不为章句训诂之学 ,推动了儒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儒学心性论在历史上有一个相循相续的发展过程,孟子强调心性的合一性,荀子突 出心性的相分性。程朱认为心性通而不同,有荀学的痕迹;陆王坚持心即性,以孟学为旨归。在现 代新儒学中,冯友兰走的是程朱的路,其学是程朱之学的延伸,熊十力、牟宗三走的是陆王的路,其 学是陆王之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而仁学也是人学。儒学的人论包括人的地位与价值、人性与社会、人格与人伦、人的理想等许多面向。以人为本是儒学人论的基本立场,而儒学还认为,离开社会来论人肯定是不充分的;"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就理想的人"则是儒学人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儒学包括君子儒学与庶民儒学两个不同维度,前者强调"成己成人",后者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开启了君子儒学与庶民儒学的分野。孟子"道性善"、以善为性,为儒家的君子人格奠定了人性论的基础,并发展出大丈夫精神、浩然之气、天爵人爵说等,对君子儒学有重要贡献。荀子主张"义利两有"、性恶心善,肯定自然欲望、利益诉求的合理性,这对于庶民之学是一个发展。传统的儒学由于重君子儒学、轻庶民儒学,面临无法克服的困境,即:使儒学规范君权、维护民权的宗旨无法得到真正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要克服传统儒学的缺失,通过君子儒学与庶民儒学的并建,发展出儒学的当代形态,而统合孟荀便是其中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1.
<正>儒学创造了发展的奇迹。儒学具有宗教性,却不是宗教,然而儒学持续发展了2500余年,积聚了难以穷尽其价值的学术资源与思想资源,足以媲美像佛教这类几乎与其同时产生的世界性宗教,而远胜于任何一家世俗性的思想学说。这堪称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迹、奇观。儒学之所以能够创造发展的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儒学开拓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交互并用、合力推进的发展道路。传承是循序渐进、点滴积累的常态发展,创新是突破屯邅、  相似文献   

12.
论儒学对于传统科技发展的两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常常把儒学作为阻碍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理由之一是儒学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对科技采取排斥的态度.其实,这个理由是需要重新讨论的.因为如果儒学对于传统科技的发展是毫无正面作用的,那么很难从逻辑上解释下列问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骄傲的科技成就,竟然和这一文化的主流思想即儒学是完全对立的.综观中国传统科技,至少有这样一些特征:就学科而言,最为发达而完备是医学、农学、天文学和数学这四门学科;就体系而言,偏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建立学科体系;就著作而言,大多采取经学注解式的编撰体例.儒学对传统科技这些特征的形成是有很大影响的.本文试图从这些影响来分析儒学对于传统科技发展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3.
正儒学的参与者、观察者、实践者和信仰者对于如何理解和解释儒学创新发展之问题可以从完全不同的立场出发,提供相差甚远的不同视角,从而生发出迥异的愿景。本文主要以观察者的眼光尽可能客观地来审视儒学现状与发展趋势、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后续发展的空间。当下的儒学发展已经形成一些有别于历史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既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也受到儒学研究者、倡导者本人知识与方法的影响。儒学创新发展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应用儒学"的  相似文献   

14.
<正> 1984年,新加坡隆重庆祝建国二十五周年,举办了大型展览会。其间,新加坡国立大学筹办的展览中有一项题为“儒学在新加坡”。展览把儒学在新加坡传播和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儒学在民间振兴的时期(十九世纪至1982年);二是朝野同倡的儒学发展时期(从1982年开始)。关于第一个时期的情况,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现兼任新加坡儒学研究会会务顾问苏新鋈博士介绍,儒学传入新加坡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那时,华人从中国的福建、广东等省移民南来,马六甲等邻近地区的华人居民也不断迁入,他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习俗充满着浓厚  相似文献   

15.
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以儒学为"中国文化之根柢",认为儒学从根本上说是唯物的,孔、孟之说与唯物论实不相悖,并积极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工作。在儒、道、释三教关系上,认为各有宗旨而主会通。就儒、道而言,认为儒学与北方道家同源于仁义,儒家之克己复礼与南方道家心斋坐忘之学异曲同工,二程之学实出于陈抟。就儒、禅而言,两者虽截然不同——儒学为性学,重工夫,主有善有恶;禅宗为心宗,只见心体,主无善无恶,但皆主理事不二,儒可通禅并可摄禅。蒙先生的儒学观于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代表。但是, 到近代, 儒学和孔子却接连遭到冲击, 以至儒学最终走向衰微。这决非偶然, 而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本文拟对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的过程及其必然性作一概述。一在中国近代, 最先公开冲击孔子和儒学的是太平天国。早在金田起义前, 洪秀全便编造了一则亵渎、攻击孔子的神话故事。而太平军在从金田北上的途中, 一路上捣毁孔庙, 焚烧儒家经典和其他古代典籍, 在南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反孔反儒、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狂飙。无独有偶, 在太平天国反孔的同时, 它的敌…  相似文献   

17.
陶金 《孔子研究》2020,(3):61-67
整体回顾儒学在古代日本的传播情况可知,儒学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史可分为初传期、拓展期与转型期三个历史时段。以儒学在古代日本的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的传播情况为主要考察对象,亦可发现中国儒学在日本最初的国家教育体系创立、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即可从政治性、文化性、宗教性三个角度剖析中国儒学在古代日本传播的典型性特征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学生存形态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学在从先秦至 2 0世纪的发展中 ,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儒学在未来的生存形态 ,在于根据儒学的特质和中国人生活世界的变化 ,重建人生儒学 ,进一步发展文化儒学和形上儒学 ,做好社会儒学、政治儒学资源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继港、台之后,大陆重新成为儒学发展的中心区域.虽然像"五四运动"那样反传统的狂飙运动已不复存在,但是儒学所要面临的真正挑战却悄然来临——在全新的历史情境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儒学如何能够在现实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恢复儒学在历史上的"独尊"地位,或者使之重新上升为某种主导的意识形态.对于儒学来说,真正的挑战来自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国际儒学联合会(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 Confucian Association,简称:ICA)由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与儒学研究有关的学术团体共同发起,于1994年10月5日正式成立,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性学术机构,会址设在中国北京。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宗旨是:研究儒学思想,继承儒学精华,发扬儒学精神,以促进人类之自由平等、和平发展与持久繁荣。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具体工作包括:开展学术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