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镇澄批判《物不迁论》“宗似因非”引起了一场丛林论辩。镇澄认为《物不迁论》以“性住”为因的论证方式不符合性空之义,又依据华严四法界理论构造了一套论证不迁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来回应对其批判的反驳意见。通过深入考察镇澄的批判,可知镇澄所理解的“性住”非《物不迁论》的“性住”。《物不迁论》以“缘之如如自在”而称“性住”,符合性空无常之义。  相似文献   

2.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相似文献   

3.
刘旭光 《宗教学研究》2003,45(1):106-111
本文应用现象学的方法紧扣僧肇提出的“即物”和“照”两个范畴 ,将《肇论》诸篇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从而确定《肇论》的如下顺序 :一、般若无知论 ,二、物不迁论 ,三、不真空论 ,四、涅无名论。《肇论》成为一个以般若照真谛从而明了物不迁和名不真之理 ,进而达涅之境的佛教认识论体系。从而为重新树立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物不迁论>之主旨非言物性,乃言动静关系,物不迁义含俗谛义、真谛义双重论旨.以俗谛义解之,物不迁义乃以俗谛破俗谛,重在破执;以真谛义解之,则有"立"之意义,立万法假有性空、动静皆空义,契合般若空观.此二义前者为明为显,文之所重;后者为暗为隐,隐而未发.以此双重论旨解之,则对物不迁义之聚讼纷争及澄观、镇澄所提诘难皆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5.
二精致的“法界缘起论”澄观的基本思想,是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为核心,包括四法界、十玄门、五教判在内的一套精致的唯心主义体系。法界缘起论澄观的一心法界无尽缘起论,是对华严宗性起教义的发扬。“法界”一词,佛教哲学中本来就有,华严宗拿来加以发挥,当作最基本的概念。在华严宗那里,“法界”又称“一真法界”或称“法性”,澄观还曾简称为“真界”。那么,什么是“法界”呢?澄观解释说:  相似文献   

6.
《物不迁论》是阐发般若性空学说,以“即动即静”之义阐明“即体即用”之理论。物不迁,即物象虽有生起、流转等现象,然其本体永恒不迁(不动)。事物的存在只是当下的,转瞬即逝的,不会从古至今,也不会从今返古,各性只住于一世,事物是静而不迁的,世界也因而是不真实的。物不迁思想的存在,这主要和其人时空观是密不可分的,时间过去并不具有实在性,或者不如说是实在性的消亡。《物不迁论》所要破除的是实体性的时间,引导我们认识时间的空性。  相似文献   

7.
《牟子理惑论》是佛教初传时的一部中国佛教论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宋明帝(465-471年)敕中书侍郎陆澄(刘宋、南齐时人)所撰的《法论》一书中。因《理惑论》中讲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传说,陆澄将此书编在了"缘序集"中。但《法论》早已失传,仅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保存了目录。《出三藏记集》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僧人僧佑,在他的另一著作《弘明集》里收入了《理惑论》全文,因此通常说《理惑论》首载于《弘明集》。关于《理惑论》的作者问  相似文献   

8.
澄观《华严经疏钞》和李通玄《新华严经论》,是研习《华严经》最为通行的注疏.《疏钞》与《新论》对于《华严经》释义,在诸多方面颇为不同,如处会、科分、判教、宗趣、圆义、观行、以及引易象释经等.对比分析可见,澄观《疏钞》的释义宏大深刻,教之意味浓厚;而李通玄《新论》的释义则简明玄妙,观之旨趣显然.澄观《疏钞》征引经论遍及佛教...  相似文献   

9.
"本觉"思想为《起信论》的核心思想,也是《起信论》首创的思想,体现了《起信论》的思想特色,并对中国佛教,乃至儒家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澄观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通过澄观对"本觉"内涵的阐述、"本觉"与"始觉"以及"本觉"与"不觉"的关系的分析,来论述澄观"本觉"思想的内涵与特色,同时也指出澄观对《起信论》思想的误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憨山德清的《肇论略注》在晚明佛教界多年"物不迁"诤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注既整合各家的注疏,又融入自身的禅观体验,是晚明注释《肇论》的重要论述。本文通过着重分析《肇论略注》以及憨山涉及"物不迁"义理的其他著述,说明其在诠释"物不迁"义理时所展现的特点。具体说来,憨山"物不迁论"义理的诠释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僧肇的《物不迁论》,以肯定过去和现在的永恒存在、否认事物具有历时同一性为前提,证明事物不在时间内移动,并以此为佛教教义提供支持。但是本文考察发现,《物不迁论》的时间观念面临内、外双重困境。内在困境是它的时间观念无法处理未来的本体论地位,即如果承认未来的客观实有,就会威胁因果报应、修佛可证的宗教信念;而如果否认未来的客观实有,事物不在时间内移动的观点就难以自圆其说。外在困境是指这种时间观念所包含的关于物性的观点,一方面与中观学说的物性观相悖,另一方面与积善成佛的宗教信念相冲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方立天本文据中国僧人编集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中的有关资料,论述了中国佛教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着重论述了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大问题,总结了中国佛教宇宙结构论的信仰特征和思维特色。作者方立天,中国...  相似文献   

13.
吴勇 《宗教学研究》2007,1(2):68-73
《高僧传》、《祐录》等佛教文献记载佛法初传历史,依据的是《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甚至影响了在南方翻译的佛经。汉末交州,社会安定,儒学盛行,学术自由,与海外交往密切,从而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条件,但也抑制了佛教传播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扩大,这是《牟子理惑论》创作的历史背景。《牟子理惑论》首先译Buddha为“佛”,并在中国南方介绍了佛“相好”制。  相似文献   

14.
这里要谈的就是被称为“清凉国师”的唐代和尚澄观及其对佛教的贡献。澄观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圆寂,活了一百零二岁,可算是位长寿的和尚了。他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关于他的身世还有一段传奇式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成实论》是一部小乘佛教的论书。《论》中主要是批评了说一切有部观点。本文从二个方面分析了《成实论》对有部理论的批评。一是破有部的“法体实有”的主张,立自己的“无自体性”思想;二是破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主要破“心数法”,强调“心差别”的思想。《成实论》在理论上一方面接近了大乘般若假名真空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心性理论上,继续走小乘的路数。此外,《成实论》还谈到了印度其它宗教和部派佛教的思想,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后赵时佛教传入山西,五台山始有佛法流布。由于北魏诸帝的崇佛,特别是魏孝文帝的开拓,遂使五台山佛教兴盛起来。到唐代贞元年间,澄观国师作《华严经疏》,又把五台山比附为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佛教在五台山的初传《清凉山志》以为,“周穆王时已有声教及此。清凉山者,曼殊所居,穆王于  相似文献   

17.
1998年是中国佛教二千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在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目前见诸正史明确记载的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旱记录(原文见《三国志》裴松往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其后60余年,双明帝“永平求法”,将佛教初传推向新阶段。经赵朴初会长和199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确认,以“伊存授经”作为佛教初传的历史标志,在1998年度举办“纪念中国佛教二千过”的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经研究并报请中央领导同志批准,1998年5月8日,以国宗函[1998]097号文件发出《关于举办佛教传入中…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佛教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估计全年的论文将达百篇以上。除《法音》、《禅》、《上海佛教》、《台州佛教》和《五台山研究》为佛教刊物外,许多报刊都开辟了佛教研究专栏,象《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等,都发表了不少有关佛教研究论文。在著作方面,出版、再版了《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儒道佛美学想思探索》、《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三论玄义校释》、《华严经师子章校释》、《童蒙止观校释》、《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僧官制度史》等多部著作。尤为可喜的是,1990年7月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9.
《楞伽经》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探讨《楞伽经》的人间佛教义趣,事实上是分析整个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绝好的范本。本文从佛凡不二的心体论、转识成智的禅悟论、宗说俱通的传释论、不舍众生的解脱论四个层面窥视《楞伽经》人间佛教的义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体用”观念的树立,起始于六世纪初的南朝佛教撰述。梁武帝、沈绩与宝亮等佛教思想家在形神论语境中缔造了这一哲学范畴。而在北朝佛教地论学派的撰述中,体用观念整体上带有明显的修道论色彩。梁武帝与沈绩以“体”为中心,以“用”为附庸,体用之间无所谓平等。但是,在地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法上所撰《十地论义疏》中,体用与本末一样,指向不同的修道位次,体用平等关系由此浮现。法上更在缘起论语境中开出体用说的存在论意义。南北朝佛教体用观念的树立,为体用成为中国哲学的关键性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