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向、刘歆是汉代著名学者,对<周易>颇有研究.其易说保存在<汉书>的<艺文志>、<律历志>、<五行志>和刘向<说苑>中.本文据此对刘氏父子的易说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他们所提出的"<易>为五经之原"、"人更三圣"说、"太极元气"说、"河图洛书"说,在易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一份值得发掘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史记>以叔孙通为"汉家儒宗",<汉书>判定的"儒宗"达12人.对比"儒宗"中<史><汉>均有记载的叔孙通和董仲舒,差异源自判定"儒宗"的标准不同.在学说价值上,<史记>注重儒学的社会效用,<汉书>强调学术造诣;在致用问题上,<史记>强调对时机的把握,<汉书>突出学问和学养.从根本上,这是<史><汉>对儒学内容和致用途径理解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易传>是现存系统解释<周易>古经的最早典籍,对后世历代学人诠解<周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周易>古经由卦爻符号和卦爻辞组成,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后世<周易>研究的关键问题.在<易传>作者看来,<周易>的卦爻辞是由圣人"观象"而来,圣人通过"观象系辞"来揭示易道.换句话说,<周易>所阐发的义理乃以象数为基础,象数蕴含着义理,义理脱胎于象效,二者如水乳之交融而不可分.而<易传>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模式是以"三才之道"为其理论架构的.开天道以立人道,法天文以立人文,成为<易传>立论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周易>的"象"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文献<三坟>.卜筮在商朝时已成熟,早在商朝时就有官方易学和民间易学之分,所谓组成数字卦的数字应该是符号而不是筮数,在<周易>之前有<商易>,<商易>是商代巫咸结合远古文化与筮数而成.在商周时期有官方<易>和民间<易>,<周易>是对商代官方易学<商易>亦即<坤乾>的损益.从各种文献看,今传本<周易>的成书是比较晚的,<周易>形成后有很多不同的传本,亦有义理<周易>和卜筮<周易>之分.  相似文献   

5.
不仅<周易>的形式架构和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到<文心雕龙>,而且<易传>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诸如"道"和"器","文"和"章","象"、"辞"和"意"等,对<文心雕龙>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易传>哲学乃是<文心雕龙>的思想之魂.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周易>,就没有<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6.
周汝昌先生是著名的红学家,他不但对<红楼梦>有很深的研究,而对<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很有见地.尤其是他已是九十岁高龄的学者,头脑却异常敏捷,他随意拈来皆成珠玑.令人赞叹.但是他认为<水浒传>中"替天行道"的"天"字是指"天子'而言,笔者认为欠妥.他又进一步阐释0K水浒传>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为此笔者愿以此文与周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7.
<云笈七签>是北宋张君房编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素称"小道藏"、"道教小百科".更为重要的是,张君房据以编修<云笈七签>的底本<大宋天宫宝藏>在流传中佚失,<云笈七签>这一<大宋天宫宝藏>的"简抄本"的史料价值就变得更加重要.而<云笈七签>的作者张君房,由于<宋史>无传,其生平事迹散落在诸多笔记小说之中,难以形成整体印象.为了对张君房的认识有所深入,特依史乘中的记载,做一辑考,以求略知张君房之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第25章所云"王亦大"抑或"人亦大",历来争论甚大,本文从道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考察<道德经>及<庄子>对回归理想世界的不同途径选择,证明:<道德经>希图借助"圣王"的力量促进这种回归,故<道德经>十分重视"王"的作用,是为"王亦大";但<庄子>更重视"人"在回归理想世界的地位,是为后来改作"人亦大"的思想资源.从"王亦大"到"人亦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名臣和易学名臣,其学术思想十分丰富,他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很有见地,主张"契"合人身,同时他以儒解"契",以易参"契",提出了对<参同契>独到的看法.他认为<参同契>讲的道理就是人身的道理,<参同契>只说一身,其实一身即天地;他还详细论述了<参同契>中的"魂魄论";他以儒家的立场分析<参同契>,认为儒、道、佛三教的根源不同,修行工夫却是一样的.这是对明儒的一种反驳.他认为<参同契>和<易>所言许多道理都是一致的,同时他还对<参同契>和<易>的具体关系做过一些考察.这些结论在清初是难能可贵的,对我们今天研究<周易参同契>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广 《周易研究》2004,(5):45-49
朱的治<易>体会.本文据此考察了朱子治<易>理路:一是对<易>道和<易>书的定位,认为圣人所深见的<易>道不仅仅指<易>的生生之道,而且还涵<易>书本为卜筮而作的本义;二是对治<易>困境的省思,认为因<易>之本义被遮蔽,且<易>道还需经历见得之故,故<易>成为难读的"天书".得出:朱子认定只有达至"此心大段虚明宁静"之境后,方可像圣人一样"深见<易>道之无穷",证成"学<易>无大过"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11.
"庆历易学"指庆历前后学坛易学,以往学界对这个易学派别未加注意,实际上该学派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宋易系统之先河.首先,"庆历易学"开宋学重<易>风气之先.其次,"庆历易学"开宋易系统解<易>风气之先.最后,"庆历易学"开纯以儒家义理解<易>风气之先."庆历易学"重<易>、解<易>风气的实质是学术范式的转换."庆历易学"是以范仲淹为核心的学者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象形""会意"等造字思维乃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其对<周易>形成和发展具有内在而深刻影响:"书卦同源"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且"书"之发生在前,是为本源;<易>之经文是对卦爻象的意解,主要是运用会意思维的结果;<易传>之<象>主要倾向象形思维,<彖>为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周易>古经的成书及流变过程,提出了解释<周易>古经应该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据此,笔者对<周易>古经中的<离>卦、<兑>卦作出了新的解释.作者认为,<离>卦以狼群袭击人类喻异族入侵.其中的"离"就是狼.狼很可能是异族入侵者的图腾,也是对该族人的称呼.笔者认为,<兑>卦反映了先秦比较常见的巫术之——"说"."说"是向神灵祈祷的一种巫术.从出土的占卜材料来看,占卜时若遇到有"忧"或有"祟",贞人往往建议人们进行"说"以除之.  相似文献   

14.
楚简<亘先>为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据整理者李零的说明,属道家资料.本文之作,即在此一前提下,论述<亘先>中所显示的哲学问题主张,并由此得以一窥战国时期道家对于某些哲学论题曾有过的讨论.在论题的探究中,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主旨在论述<亘先>之哲学理解;第二大部分是就亘先中与老子及其后学的发展论述,并藉此推定<亘先>一文的时代哲学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是依据庞朴的简序,对<亘先>一文的理解与诠释.第二部分主要是就与<亘先>哲学观念相关,同时又在<老子>及其后学中有过不同的主张与论述为主,大抵有"恒、先"、"无有"、"气"、"或、欲"等几个哲学论题.  相似文献   

15.
圣凯 《宗教学研究》2008,50(1):80-90
摄论学派对<华严经>的研究,是以昙迁为中心人物而展开.智俨的师承:杜顺、达法师、法常、灵辨、静琳、智正,后四位皆曾受教于昙迁,都具有融合<摄论>与<华严经>的学风.昙迁<亡是非论>阐明"亡是非"、"无心"与"性起"观念中的"离相"、"不起"等观念相合,所以能够"顺性起".智俨是针对<瑜伽论>、<成唯识论>为三乘始教,而强调<摄论>为三乘终教;但是,他又将<摄论>置于"从始入终"的位置,唯识学经过<摄论>的中介作用,最后进入<地论>、<起信论>的终教.法藏通过接受摄论学派的"三无性同一无性",而提出"三性一际",最后归入<起信论>的如来藏缘起,建立了"法界缘起".  相似文献   

16.
《归藏》非殷人之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山><归藏>不见于<汉志>,历来学者大惑不解.其实,二书就包含在<汉志·数术略>"蓍龟家"所录"<周易>三十八卷"之中."三代之易"为东汉"近师"晚出之说.汉人所见<连山><归藏>皆为<周易>的衍生物,其成书与<易传>的时代相先后.此外,对"殷人用卜,周人尚筮"、"易"之所以名"易",以及周代易筮之法的衍变等相关问题,亦作了尝试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就<文心雕龙>撰著体例而言,刘勰依据汉易象数原则及马融对"大衍之数"的解释,原本只将全书定为五十章并分为上下两篇;依汉易对"太极"及"三才"说的解释,由<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构成总论,<原道>则相当于"其一不用"的"太极".由<辨骚>至<书记>为上篇文体论,依"取象"原则,旨在论文体渊源与流变;下篇旨在论"问数",而<神思>至<总术>又是集中阐述"驭文之术";上篇<原道>以下及下篇<神思>以下各篇篇第次序都是依取"两两相偶"的解易体例排定的,故<文心雕龙>通行本各篇篇第次序当为原貌.依象数不离及八宫卦原则,上篇与下篇又存在着对应关系.总之,刘勰<文心雕龙>的撰著体例是依取汉易象数学的解易体例而确立的.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学界关于简、帛<易>出土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讨论<易传>心性论思想,认为<易传>总体性质是仁德已尽之后的智德,思想实质合于孔子之道,以尽性至命的穷神知化为思想核心.<易传>心性论比较隐微,经常与本体论结合在一起论述,不主要从人性生成的角度论心性,更主要是以"神"概念表达心体觉性,其思想实质是基于心性之体同于大化之体的本体阖辟论,而不是生成论.<易传>以"寂感之体-神-几"模式表述心与意识的结构,"圆而神"与"方以智"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心的两种认知方式.<易传>心性论的重点在圣智觉性,于本体与现象之际抉择人之心性作为天地之中,又以圣智觉性作为心性之中,由此阐发"穷神知化,由通礼乐"的内外一贯之道,这是<易传>心性论思想的根本特征.又对<中庸>与<易传>作了许多义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在任何一个解释活动中,概念范畴都作为重要的前提限定着意义的生成,"刚柔"在今帛本<易传>中就作为基本的范畴性前提而存在.<易传>形成时,人们对"刚柔"的涵义及内在关系即有着一定的基本理解..刚柔"被用以解<易>时,这些涵义及内在关系便被赋予<周易>文本,从而使<周易>生成了丰富的意义;同时,在此过程中作为前提性范畴的"刚柔"也实现了意义增值.今帛本<易传>对"刚柔"的把握既有同又有异,故而对<周易>的解释也有所差别.今本<易传>中,"刚柔"观念的"人文义"、"秩序义"、"变动相推义"作为"前理解"构成解<易>的前提,限定着今本<易传>的意义生成;而在帛书<易传>中,除此诸"义"之外,更突出了"刚柔"范畴的"相济义",从而使其易学解释、意义生成展现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韩愈<进学解>里"<易>奇而法"这句断语为切入点,结合其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界定他所谓的<易>"奇"有什么具体含义,再看看他是如何取"法"于<易>的,从而深入探讨他对<周易>的独特解读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