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慧的奥秘 “并将智慧的奥秘指示你。”(伯11:6) 人们惊呼:现在的小孩真聪明。的确,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人是要聪明了许多。有朋友曾夸我的女儿聪明,我对他说,聪明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共性,不再由某几个孩子所专有。现代人的智力已普遍提高,但这是不是说现今的人就一定比古人有智慧了呢?我看未必。聪明不等于智慧,它属于智力的范畴。一个人的智商无论有多高,都不能说明他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妈妈,你又要去传道,不去行吗?在家领我玩,你看二婶天天领着小弟弟玩,可你从不在家领我玩,也不给我买花裙子,买玩具玩,小弟弟有好多好多玩具,我一个也没有,看人家妈妈多好!”刚要出门的我,被四岁的女儿拉住了。女儿的话深深地刺入我心里,主啊,我成了个啥人啦?在孩子眼里,我不是好妈妈,因  相似文献   

3.
突围母爱     
有句俗语“有苗不愁长”,当今社会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使“有苗怎么长”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问题。“上帝不能亲自到你家,所以它创造了母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是个重要的角色,她们在孩子成长、教育上倾注了无私的爱,每个母亲的教育方式、爱的方式不尽相同。然而母爱既会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动力和快乐,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担,成为孩子的羁绊。我身边有两个家庭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家庭:父亲是一个厂领导,他把精力都奉献给了企业的管理和改革创新,母亲就成了当然的后勤和“教育部长”。母亲自小包办了女儿生活上的一切,从头到脚,从床上到书包里,…  相似文献   

4.
正我是总考第一的那类孩子的妈妈,有个被人称作"学霸"的女儿。总考第一的孩子,压力真的很大。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名次上从来没有进步一说,只有原地踏步和退步。所以,每次考了第一,女儿总会故作轻松地对我说:"老妈,下次未必是我了啊。"女儿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因为我也这么想。女儿在初三之前,其实一直  相似文献   

5.
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孩子三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是个性独立与自信的培养。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品格。家境好的孩子很小时就让他们睡自己的房间;家境不太富裕的家庭,也想方设法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我拜访过一个有8个儿子、2个女儿的大家庭。夫妻俩长年在非洲加纳帮助语言教学,两年前才回到美国。因为买不起更大的房子,  相似文献   

6.
教堂幽默     
单信 《天风》2018,(8):34-34
天堂与地狱女儿:"妈妈,我不想和贝尼结婚了,那个人不信有天堂和地狱。"妈妈:"别担心,孩子。只要一结婚,他就会尝到味道了。"女儿:"为什么?"妈妈:"凭你这坏脾气,结婚后他不等于天天生活在地狱中?不过,蜜月会像天堂!"[感悟]如果真能活出"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就好了!  相似文献   

7.
同事中有三个妈妈:万玲、秦敏和赵萍。她们的孩子同岁,共同语言也就特别多。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万玲有些搭不上话了——秦敏的女儿在英国读书,赵萍的儿子考上名牌大学,万玲因为离婚后条件所限,女儿林娟上了职高,专业是“万金油”的文秘。  相似文献   

8.
李爱莲 《天风》2013,(5):27-27
过没多久,柔柔走到我旁边,突然拿出一枚0K绷就贴在我胸口上……前阵子心情有些沉重,回到家里,我往往累得一句话也不想讲。这天,我和两个女儿各据餐桌一角,她们埋头写作业,我则对着电脑继续工作,却忍不住轻叹了口气。女儿的贴心举动"妈妈,您怎么了?"听到叹气声,两个女儿同时抬起头来看我,语带关心地问。我抚着胸口回答说:"妈妈心里有点闷,不太舒服。""喔……"柔柔听完,就跑回房去,过没多久,她走到我旁边,突然拿出一枚OK绷就贴在我胸口上。两个女儿抱着我问:"妈妈,这样有没有好一点?"看到孩子独具创意的安慰方式,我不禁开怀大笑起来,心头的阴霾也一扫而空……女儿的贴心举动,让我有着深深的感触——我的孩子长大了!她们的许多举动,常让我深受感动;  相似文献   

9.
近期两部反应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的影视剧,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银河补习班》里有一位父亲学会了冷静沉着,每当遇到问题他选择包容孩子的不成熟和小脾气,为孩子指明方向,明确目标,陪伴孩子,鼓励孩子,建立信心,给予希望,遇到挫折,以身作则跑在前面。《小欢喜》里的孩子乔英子,站在桥边,撕心裂肺地喊出压抑已久的心声:"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长久的压抑和沉重的母爱让英子承受不住,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  相似文献   

10.
见证荣耀神     
王英 《天风》2006,(12):27
我没生孩子,但神非常爱我。因为我不能生育, 流了不知多少泪,起先丈夫和我感情很好,抱养了一个女孩,文革时他变坏了,说女孩不能接户口本,和我闹了三年离家出走了,我们离婚了,我和孩子俩相依为命。后来我又领养一个男孩,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  相似文献   

11.
发出点声音     
小女儿从小长到五岁,我并没和她做过多少游戏,即便是在假期中家人团聚的日子里。当初放纵着狂热的爱情,而今有了小女儿,竟没有做好准备当父亲,于我茫然的心地,反倒更多一些伤感和愁绪了。但小小女儿似乎察觉了我的心思,她尽量地不打搅我,也不像其他的许多小孩子用放肆的哭声来震动世界,她收敛着自己的哭。  相似文献   

12.
默然的爱     
, 《天风》2013,8(8):9-9
他向她求婚时,只说了三个字:相信我;她为他生下第一个女儿的时候,他对她说:辛苦了;  相似文献   

13.
(一)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呢?有位梵学者和他的女儿进行了一场争吵:女儿;您是一个骗子,您根本不能预百未来.梵学者:我肯定能。女儿:您肯定不能,我现在就可以证明您不能。于是,女儿找来一支笔和两张白纸,在其中的一张纸上写了些什么,写完后把它夹进一本书里.将另一张送给父亲,说道:“我写了一件事,它在下午三点之前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请您预言它究竟发生还是不发生.若预言它发生,就在这张白纸上写个‘是’,否则就写个‘不’.要是预言错了,您必须同意我这个暑假与同学一起去外去旅游,行吗?”梵学者点了点头,爽快…  相似文献   

14.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15.
陈丰盛 《天风》2014,(7):52-53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婚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育的问题.笔者结婚之初,亲戚朋友就讨论说:“嗯!明年生个孩子,时间正好.”到了第二年,妻子去到母校进修圣乐,亲戚朋友就说:“哎,还去读书?先生个孩子,给妈妈带吧!”到第三年,很多人就稍显关心地说:“怎么还不生啊?”第四年,有要好的朋友私底下说:“喂!怎么还不生?有什么问题没有?要不,我帮你们找个熟悉的医生?”后来,妻子在2008年初怀孕,这大概让不少关心、关注的弟兄姊妹松了口气.不过,2008年底女儿出生之后,上门来道贺的得知生的是女儿之后,略显同情,并安慰说:“生个女儿也好,还可以再生一个.”  相似文献   

16.
棉被     
正我是盖着奶奶的棉被长大的。奶奶住在农村,我长在城市。奶奶对我的疼爱,絮在暖暖的、厚实的棉被里,包裹了我17年。棉被,就是奶奶嵌入我生命中的爱。奶奶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我爸爸最小,大学毕业后结婚晚,婚后7年才迎来我。我出生那年,奶奶已经78岁了。我是她孙辈中最小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三家人     
有三户人家,各有一个孩子:娟娟(女),佳佳(女),小虎。孩子的爸爸是:老王、老张和老赵;妈妈是刘华、李君和方玲。已知:①老王家和李君家的孩子都参加了女子体操队; ②老张的女儿不是佳佳; ③老赵和方玲不是一家人。请问:哪三个人是一家? 结论: 推论线索:由已知②推知老张的女儿是娟娟由已知①推知老王的女儿是佳佳,娟娟的妈妈是李君由已知③推知老赵的妻子是刘华,老王的妻子是方玲  相似文献   

18.
A孩子吃糖成癖,刚长齐的牙就被蛀了。当父亲告诫孩子糖吃多了会腐蚀牙,并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时,爷爷说话了:“别信那个。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你爸舍不得给你花钱,我这儿有。”当孩子哭着要吃糖时,节节就去买了几斤。B孩子看了两个多小时电视后,其父亲让其关上电视写作业,他却冲着父亲没好气地骂了一句。父亲严厉批评孩子没教养,奶奶却在一旁说:“别说了,他比你小时候聪明,你这么大时还不会骂人呢!”  相似文献   

19.
正朋友小M给我讲过他的一段经历:三年前他刚工作,家里急需用钱。他找当时的部门领导借钱,领导只是简单问了几句,直接从个人账户转给了小M10万。一年之后,小M把之前借的钱还了。还钱的时候,领导问他:"知道我为什么愿意把钱借给你吗?"那时候的小M,刚入职三个月,还是基层职员。领导说:"我有个女儿,她贴在卧室墙上的照片里有你。"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意识到女儿有“私心”,是在她6岁生目的时候,那天我给她买了一个大大的很精致的蛋糕,切蛋糕的时候,我和她的父亲破天荒地每人吃了一小块。想不到这下可惹了大祸,女儿先是吃惊地看着我和她爸爸,继而开始生气落泪,又哭又闹,不依不饶……弄得我和她爸爸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我隐约猜到,可能是因为我们分吃了她的奶油蛋糕,难道孩子有了“私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