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世宝 《法音》2007,(8):25-33
一、悉昙文字及悉昙学的源流与传播简介"悉昙去声"是古印度佛教化的文字学名称"(拉丁文正确转写应为  相似文献   

2.
悉昙学与佛教哲学的关系甚为密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相当深远。然而,长期以来,对悉昙的研究始终是我国佛教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近代研究悉昙学的大家不少,他们多注重专题性质的研究,比如通过悉昙学史料的整理与考辨,揭示悉昙文字、《悉昙章》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状态及其对语言、文学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尚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周广荣先生的《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一书,是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悉昙章》从古代到近代传播途  相似文献   

3.
华严诸祖传习《悉昙章》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述梵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传入中土,并进而演为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崛起于唐代的佛教宗派中,各宗僧徒都对《悉昙章》有过不同程度的传习在此主要讨论华严诸祖对《悉昙章》的传习情形与特点,从二祖智俨开始,华严诸祖及其弟子即兼具了义理与章句并重,证悟与积学双修的学风,在推衍发展本宗学说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梵语,尤其是《悉昙章》的学习与探究。  相似文献   

4.
《悉昙字记》,又名《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据书名下的小注),一卷。唐山阴沙门智广撰,撰地五台山。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悉昙字记》未署撰时。书序云此书出自南天竺(印度)沙门般若菩提在五台山时对作者的传授。而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记载,般若菩提是在“(贞元)十年三月发趋清凉。巡礼五台,至于秋首。十一年四月还至上都(长安)”的。以此推断,《悉昙字记》约撰于贞元十年(795)。又由于此书见载于日本入唐求法沙门空海于大同元年(相当于唐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十月编的《御请来目录》,为空海住长安时所获的写本,因而日本学者也有根据著录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汪斌 《中国宗教》2022,(4):66-67
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音乐,抛弃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更多地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借鉴中国音乐理论技术,形成了梵音、华音、梵华相融等多元的音乐文化现象,彰显了中国特色。具体而言,从“源”上说,抛弃了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从“流”上而言,将“悉昙”或“声明”改为“梵呗”。  相似文献   

6.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后,昙鸾被日本佛教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视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  相似文献   

7.
昙无谶,也称昙摩谶或昙无忏,中天竺(今印度)人,天资聪慧,潜心佛法,曾在罽宾驻足,后转龟兹求法,又入鄯善,再转敦煌,成为一代高僧。北凉玄始元年(412),沮渠蒙逊邀至姑臧;义和三年(433)三月被刺杀,终年49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探讨昙无谶的个人历程,重点研究他在北凉译经、传教、辅佐沮渠蒙逊等方面的成就和作为,进一步确立他的历史地位和对北凉佛教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慧能创立的南禅宗学说既超越北宗而且包容北宗。由于中唐以后的禅宗已经是南宗的天下,没有南宗与北宗的分门别派的对立斗争。故在中唐以后南禅的高僧兼传北宗的学说是正常的。因此。弹宗既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这类新颖的思想语言行为,也同时有继续发展传统的悉昙文字及汉语言文字音韵学之研究和贡献。因而才会有“祖师禅”与“文字禅”两种并行不悖的流行传教方式,以及有教外之儒家大师郑樵所作的“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之总结性说法流行于当时与后世。二、辽宋时期的中国佛教.仍然是不分南北宗派的禅宗天下。其对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视与贡献之例,可以辽地北方僧人行均的《龙龛手镜》为首要。据燕台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僧人智光在《龙龛手镜》之序文说:“释氏之教,演于印度;译布支那.转梵从唐。虽匪差于性相,披教悟理,而必正于名言。名言不正,则性相之义差,则修断之路阻矣。故只园高士,探学海洪源,准的先儒,导引后进,挥之宝烛,启以《随函》……”,既表明当时中国佛教界对语言文-7-问题的重视,亦表明中国佛教高僧在语言文字方面是一直坚持兼通梵汉与佛儒的经典文献,其贡献影响也是惠及佛教内外。三、以往有很多学者诸如罗振玉、潘重规等人都误以为《龙龛手镜》只是为教内之人阅读佛经而编写的。有人甚至把它说成是专门为阅读敦煌写本佛典而编写的字典。影响至今,演变为各种大同小异的流行误说。本文对此作较为全面的商榷厘清。  相似文献   

9.
昙始考     
昙始是北魏时期佛教神异人物,也是最早向高丽传播佛法的高僧。《高僧传》基于宗教目的,载述其神异事迹较多;《广弘明集》则较为客观;再与正史《魏书》对比,以及与《昙始行状记碑》、山西青莲寺出土的昙始造龙华像碑相互参证,甄别人物,厘清了昙始扑朔迷离的生平行迹,总结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功绩,亦从侧面反映了《高僧传》等佛教史传文献的撰述特点。  相似文献   

10.
昙曜兴佛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昙曜在北魏佛教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通过开凿石窟、改革僧官制度、新设寺户和撰译佛教典籍等实践活动,不仅实现了他“弘教护法”的愿望,而且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在中国佛教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唯识之意趣     
本文从西洋哲学和宗教概念入手,以古典悉昙学和现代梵文学的知识体系为依托,通过对印度佛教的精要梳理,着重考察“唯识”一词的内在演变以及作为这一演变之来源的佛教定慧修行方法的内在转变,从学理与体验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和阐释了“唯识学”的核心问题,为在更高层面透视“唯识”本义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2.
《悉昙字记》是中唐时期山阴沙门智广所撰述的一部梵汉双语语音学著作,其"归敬颂"na-ma?ssa-rva-j?ā-ya(当读作namas?sarva-j?āya)被后代众多的抄、刻者误读成了na-ma?sa-rva-j?ā-ya,并使梵文书写发生讹变。这种讹误,不仅导致这些梵文对音汉字的注释体例产生不一致的矛盾,而且使namas与sarva-?j?āya的语法不能协调。  相似文献   

13.
玄中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但并不是北魏净土宗祖师昙鸾创建的,也不是昙鸾专门为传布净土宗教义而建造的。本文对一些论著中关于昙鸾始建玄中寺及专门为传布净土法门建造玄中寺的记载及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北朝时期,宗教界流传一个佛道相诤的故事。北魏昙鸾法师,往梁朝勾容山(今江苏勾容县茅山)访问道教华阳隐居陶弘景,请求长生之术,弘景赠以仙方十卷。昙鸾回到北方,路经洛阳,恰遇印度来的大翻译家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于是问流支佛教中有无长生不死之法,胜过东土仙经否?流支说:“此方何尝有长生之术,纵使长年,少时不死,但终久脱不了轮回三界。”乃授之以《观无量寿佛经》。昙驾顶礼接受,当时把十卷仙方用火焚烧,专心研学《观经》,到汾并各地弘扬净土教义,广集徒众,成为净土宗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6.
昙鸾(476-542年),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精修净土,多有阐发,为佛教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就有“神鸾”之称,后世僧人亦奉之为净土宗祖师,其净土思想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昙鸾的净土思想作些探讨,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宋元时期的佛经译勘与梵字的传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而传入中土,并随着佛教在中土的传播而发展成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它的发展、嬗变始终与佛教的兴衰相呼应。宋元时期,缘于密教经典的翻译及元王朝对各系密教的尊崇,密秘佛教获得新的发展各种密法仪轨广泛流行。受其影响,梵字的传布与研习也出现了新的局面与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不空罥索密法是公元6、7世纪兴起于南印度的佛教秘密行法,它是以《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为经典依据,以不空罥索观自在菩萨为本尊,通过真言、密印、曼拏罗、像法、护摩、瑜伽观行等不同行法的修习,获得种种成就的修习法门。本文指出,从其称名来看,不空罥索密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教中的湿婆悉昙多教派的影响,其中的药法展转借鉴中国道教的长生术,尤其是炼丹术,发展出具有中、印两种宗教文化底蕴的秘密行法。此种密法对研究南印度佛教史,研究佛教与湿婆教之关系以及中印宗教文化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是目前西北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大而又质量精良的明代寺院建筑群。“瞿昙寺”是明太祖朱元璋应当时西宁卫的僧人之请而赐寺额。  相似文献   

20.
昙鸾葬地考     
净土宗祖师昙鸾于东魏兴和四年(542)卒葬于“汾西大陵文谷”,即今山西省文水县境内。千百年来因战乱破坏,墓址早已湮灭不存。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中外不少学者根据历史记载对昙鸾墓址进行了艰苦的寻访工作,可惜都未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田瑞先生提出昙鸾墓址应在今文水县文倚村的论点,本文作者提出昙鸾墓址应在文水县文谷口北峪口村高僧崖下的论点。本文即试图从地名学、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将两种论点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定昙鸾墓址应在文谷口的北峪口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