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大连市干部学校、大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大学哲学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关于主客体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市召开。与会代表就主体客体这一对范畴在哲学史上的演变,当前提出主客体问题的时代背景作了探讨,对主体、客体的规定性、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主客体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客体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和提供会议的有关论文内容综述如下: 一认识论与本体论、主客体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书以崭新的面貌问世,的确是一部颇具开拓性的理论专著。全书贯彻了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同一的原则,始终以实践为基础,以主客体关系:客体——主体——主客统一为逻辑主线,再现了主体本质力量的实现过程,从而打破了现行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板块结构,确立了一种新的有机结构。  相似文献   

3.
人的认识选择性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主客体关系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从客体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客体本身的结构和属性制约、决定着主体的活动并  相似文献   

4.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本文从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的内部机制、理论变量的发展问题以及运用该理论进行行为干预的关键要点,希望能给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6.
张江明主编《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辩证法》一书(副主编为邹永图、李辛生)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开拓性的学术著作,从主客体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进行了探讨。全书25万字,有十三章、前言和附录。论及的主要问题有:分析主客体理论的提出、形成及其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系统的形成及其主体性原则,主体结构及其发展,主体能动性活动的根据和特  相似文献   

7.
论坛荟萃     
李进:唯物主义方法与主客体关系对唯物主义方法作认识论思考的最根本依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内在统一的。唯物主义方法和世界观的统一可以体现在认识论之中。它一方面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在最一般的方法上规范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据此,可以认为,唯物主义方法作为最一般的方法论,也包含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或者说主体和客体真实关系的理论中始终贯串着唯物主义方法。实践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在实践关系中,主客体始终处于双向运动的状态。主体始终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如何改造客体,唯物主义方法就在其间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1.近几年来,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哲学基本向题,是哲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既不赞成“哲学基本问题应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主张,也不赞成“主客体关系问题并非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是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应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弄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选择和改造客观事物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选择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从外延来说,主体  相似文献   

9.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马列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首先取决于这个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原则有着概念的联系。在苏联的哲学文献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严肃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在最近的15年。主体和客体的范畴内容更加确切了,在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得到了揭示,通过理解这些范畴,历史-哲学传统得到了批判分析。所评著作的特征在于,该书试图从两种立场——认识论立场和文化历史立场的有机统一方面,思考主体和客体问题的内容。这就使作者一方面有可能更充分地揭示主体和客体在这两个范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贯穿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之一。马克思酝酿和建构科学的实践观就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起步的,它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社会的历史的规定性,而且分析了主客体关系的不同层次和方面,确立了主体和客体范畴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哲学斗争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究马克思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对于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实践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加快了知识增长的速度,并使知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进行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号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把“知识化”作为培养和选拔干部的一个基本条件。可见知识之重要。但是对知识范畴本身,国内理论界的研究还是不够的。知识是个古老的认识论范畴,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就是现在,国内外哲学界也有分歧意见。为此,很有必要对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诸如:知识范畴的科学规定,知识的产生、结构和发展规律,各类知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知识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同认识论的其他范畴的关系,等等,都是可以研究和讨论的。本期发表的鲍宗豪同志的文章,从知识与真理的关系角度论述了有关知识的一些问题。作者还认为,现代科学知识的增长,对同一现象产生的“科学理论模式”的多重性,“表明的是理论的多元性,而不是客观真理的多元性”,“真理多元论”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真理一元论的本质规定的”。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同志研究知识范畴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略论《管子》认识论的主客体关系栗冬生近年来,研究《管子》一书中的认识论思想的文章并不多,本文意在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管子》的认识论思想。一《管子》作者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加以严格的区分。在《管子》的《心术上》中,作者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体和客体...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体问题的探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上的自我深化。在这一深化过程中,涉及到如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即:马克思的主体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客体理论与科学的实践范畴的结合所引起的哲学发展趋向问题;以上两个问题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建构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研究,力图历史地逻辑地探讨马克思在如上诸问题上的批判研究及其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对象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的辩证统一。探讨实践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实践范畴的科学规定,坚持其客观性原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伟大理论贡献,就是科学地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它以扬弃的形式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性和唯心主义对主体能动性的片面夸大,吸取了各自的合理因素,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融会于认识领域,创立了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对于事物要在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人的物质实践活动而展开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但是,科学实  相似文献   

15.
人作为价值本身是否可能——与赖金良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突破哲学价值论研究的认识论方法框架,在新的方法论视域中重新规定作为价值哲学基石的价值范畴,赖金良先生发表了《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以下简称赖文)等一系列颇富创见和启发的论文。赖文在把“人”和“主体”两概念作了仔细区分之后,提出“价值理论的轴心概念是‘人’”、“人既是价值的设定者同时又是价值本身”、“人以自己为价值,把自己设定为价值”等基本观点。这些观点的理论贡献在于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有所突破,把价值从“主体”、“主体性”、“客体”拉回到人本身,试图实现价值从人的功…  相似文献   

16.
1 从哲学发展史上看,历史的主体、客体范畴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但马克思以前的“历史哲学”既没有对历史的主体、客体范畴作出过科学的规定,更没有科学地说明历史主客体之间的真实关系。在历史的主客体问题上,先前的思想家们不是象法国唯物主义者那样,沿着“自然主义”的轨道滑向历史唯心主义泥坑,就是象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那样,沿着“理性主义”的轨道滑进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们失足的原因何在呢?当法国唯物主义者认定“环境创造人”的时候,不能说他们缺乏唯物主义味道。但环境是如何产生的困惑,使他们又引出了“人创造环境”的命题。于是,在历史主客体问题上,他们始终跳不出这种循环论证的逻辑怪圈。那么,他们为何跳不出这种逻辑怪圈呢?不懂得历史辩证法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但更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的认识论既要注重认识的客体属性,同时也要深入地研究认识的主体属性。一、认识的主体性的定义和内在根据主体性,作为认识论的一个属性范畴,指的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人性,即处于一定认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它把历史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关系(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要确证实践本体论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研究必须微观化和现实化。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场”(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概念引进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研究中,便可转生出“社会实践场”范畴——社会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建构作用和主体共振所产生的客观效应整体,这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实践作用场。显然,实践唯物主义把社会存在的活的本体视为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把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虚化为抽象的主体行为,而是落实在主体行为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功能系统存在上。它既从根本上摆脱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决定论的阴影,也避免了重新滑向唯心史观的主体精神引导论。社会实践场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框架中重要基础范畴,第一,它表征了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已从一般性介绍进入较具体、较细致和较深入的探讨,兹将探讨情况,概述于后。一、关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活动”范畴“活动”(或“动作”)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有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知的本质、主体认识与客体结构的一致性等问题的思考,都是建立在对活动范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性质和特征朱宝信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不是哲学思想形成的早期,而是马克思在早期就形成的成熟的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早期形成的哲学思想,就是研究他从1841年的《博士论文》到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5年间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此后,马克思就在已经形成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就其性质而言,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不是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实践唯物主义以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强调的是主客体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对立。主张以实践的辩证法解决主客体的对立,通过实践的辩证法,人朝着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向前进。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与旧哲学相比,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这两个显著的基本特征。在其形成过程中,还有四个不同于旧哲学的显著特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动力,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2)马克思哲学形成的重心,不是唯心唯物的本原之争,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3)马克思哲学形成的线索,开始于人的本质的论证,继续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