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逻辑在先说”诠释朱熹哲学中的“理气先后”问题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但是“逻辑在先”的涵义尚有待澄清。“有是理便有是气”这一论述事实上构成了朱熹哲学中“理先气后”的实质内涵,其中包含了本体与实存、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气的实有性蕴含在理的实有性之中,理具有自我实现为实存的必然倾向,这是理之所以为“实理”的原因。理作为事物的本质可能性与实存事物的现实性之间同样具有辩证关联,现实性蕴含了可能性,同时真实的可能性应当通过人的能动作为在现实性中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2.
要搞清本质是否是多方面的,首先必须明确本质的自身规定性。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黑格尔说:“联系则是本质自己特有的规定”(《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0页)。构成某一事物的诸方面要素和属性,正是在特定的联系中,构成了事物的存在。所以黑格尔又说:“就本质作为单纯的和它自身相联系来说,它才是存在。”(同上书第241页)本质规定所特有的这种联系,决定了在事物的本质规定中,事物的各方面属性不是各自独立存在,而是在联系中形成了一个整体,即“作为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进行科学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要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就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会被任何现象所迷惑,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同志,懂得要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他在党的教育下,认清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 对敌人不抱任何幻想,坚决革命到底。大庆人在油田的开发工作中,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把初步认识到的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科学分析,揭开了油层的秘密。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按毛主席的指示去看问题,才不会在复杂的情况下迷失方向,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一切问题,取得工作上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儿童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被称为“智力的门户”.从本质上说,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所谓观察能力,就是能够根据一定的目的或要求、顺序,全面和敏锐地知觉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作为哲学范畴的个人,泛指构成人类、并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一般个体,作为个人的特性,总是包含着人的类特性。“个体是全体的个例,是体现类的共同特性的单个性”。人的类特性是指人区别于宇宙世界中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在生物人类学的意义上,人  相似文献   

6.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定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阳竟无先生说:“一切法(事物)空宗为般若,一  相似文献   

7.
排除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能单方面说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吗?为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一下共性和个性各自规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共性和个性作为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具有双重性质:各自规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所谓规定的确定性乃是指矛盾各方互有区别,互相排斥的性质,也叫规定的绝对性。共性,作为一种规定,它排斥异在和“杂质”,以保持自身的单纯性。列宁说:“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  相似文献   

8.
萧伯纳说过“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的本质,是对自己学习能力,上进能力的肯定,是对自我改变可能性上的一种信任感。自信来源于个性发展的丰富与成熟。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充满活力,自尊自爱,不易被挫折击倒;而一个自卑的人,往往妄自菲薄,怯懦困难,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9.
人格: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道群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2,25(5):628-629
“本质论”作为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类)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本质,这些本质是可以界定和被发现的,它们内在于事物之中,并且可用来解释事物如何反应(行动)。本质论的观点反映在人格研究中,便是认为要从纷繁复杂、稍逊即逝的表面行为背后寻找影响和支配人的行为的深层人格“实体”或“本质”。这个人格“本质”内在于人的行为之中,  相似文献   

10.
地球人的地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球伦理的意义1、对于人及人以外事物的“人之道”伦理学通常可以说是关于人类和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有关道德的学问.它是研究道德的起源、发展、本质、规范等等.伦理学这个名词,在日本是由哲学家井上哲次郎(1855—1944)开始采用,作为ethics一词的翻译.如果伦理是关于道德的学说,此道德即“人应行之道”,伦理学和道德学从本质上应该是相同的,是关于“人之道”的学说.所谓“道”不只是“人应行之道”,不但指人类走向何处,还要使所走的道路成为最容易、最方便和最有秩序的和行得通的道.“道”在现实生活中,以“任何人的行为应该遵循”的“道”表现为最普通的义务性概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现代修正主义所鼓吹的“纯粹的个性”、“抽象的个性”、“个性的绝对自由”等谬论进行了批判,指出这些谬论是以资产阶级的个性论为基础、用以腐蚀劳动人民的思想,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作者说,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单纯由人的生理方面的种种特征所决定,而是由种种社会特征所决定的,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的阶级意识是决定个性的所有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起着规定和制约其他因素的作用。在阶级性的基础上,每个人的个性有差别,这种差别,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仍然存在。但任何时候,个性总是复杂的客观世界的产物,决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的个性的发展都是受到束缚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革命时期提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口号,虽然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个性却得不到发展。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解放。作者批判了现代修正主义所鼓吹的“全人类的爱”、“全人类的道德”等口号的虚伪性,指出这些口号所隐藏的企图是要使劳动人民放下武器,停止阶级斗争。作者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全面地发展个性的辩证关系。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地发展个性,而个性的全面发展则会加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发展。作者指出,只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才能保证个性的全面发展。在集体主义制度下,每个人享有真正的人的待遇,可以过真正的人的生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口号就是集体主义的实质。作者强调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同个性自由之间毫无矛盾,反对个人主义和不守纪律的无政府状态。作者最后说,在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千里马作业班运动,这个运动是全面发展个性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内涵方面说,儒家和谐观注重不同因素之间良性的交互感通,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整体健康的发展变化;从价值基础说,儒家和谐思想立足于生命的体认与感通,认为人要通过对自我生命本质的体认,感通了悟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生命本质,使个体生命积极的融入到群体生命、宇宙生命之中,展开的基本思路是由己及人,由内到外,从修养自身和谐做起,再推衍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天地的和谐;从现代价值来说,源远流长的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析薪破理法     
析薪破理法,就是按照事物的固有“纹理”,根据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说理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可以把观点讲得清清楚楚,让人口服心服。所以刘勰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就是说,写议论文好象劈木柴一样,可贵的是要能破在“纹理”上。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有前因后果;任何事物都不是囫囵一片,它总有“纹理”可寻。寻求“纹理”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分析。去伪存真,由此及彼,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只有  相似文献   

14.
从“泡沫经济”到“泡沫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水的流动就是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连泡沫也是本质的表现!──列宁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本质与其表现形式往往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在自然界,如海市蜃楼;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歪曲、颠倒反映其本质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由此形成了各种科学产生和存在的理由。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知识经济相继成为热门话题。见诸报刊的议论自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不乏浮词曲说,其中的观点是否真实地反映…  相似文献   

15.
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是洛克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名义的本质是各种可感性质的抽象观念,洛克以此反对经院哲学以实体形式作为个别事物的实在本质来规定事物的存在。实在的本质等同于个别事物的内在结构,在原则上是不可知的,它可被视为名义的本质在内在结构上的投射。洛克并不是一个本质主义者,他也不认为存在着自然种。洛克也未曾断言内在的结构就是波义耳式的微粒说,洛克只是将微粒说看作是较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说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1,(12)
一、因果的形成、区分与人生的向往佛教哲学最中心最基本的理论是“缘起”或“缘生”说,所以它常宣称“众缘生法”。缘,即现代所说的条件,法,即普通所说的事物。宇宙间每一事物皆能为条件产生它事物而为因,所以瑜伽说“因义是缘起义”;任何一事物又皆由许多条件产生而为果,所以瑜伽说“果义是缘生义”。由于事物皆能为缘、又皆由缘生,所以一切事物既都是因,又都是果。同时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成唯识论》说:“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般”与“个别”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并且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个体都包含有一般,而一般又体现于个体之中。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①毛主席在《矛盾论》中也指示我们:“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即包含  相似文献   

18.
一个哲人说:“人生的美丽在于人情的美好,人情的美好在于人性的美丽。人性的美丽在于人的个性,在于人的迷人的个性。”什么是迷人的个性?当然是指能吸引人的个性。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你和其他人有所差异,你的个性是你的特点与外表的总和。你的微笑、你的声调、你的服饰、你的行为习惯、你的道德表现、兴趣爱好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你的个性。一个人漂亮的外表固然能吸引他人,完美的内在往往更会使人魅力倍增。在许多时候,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9.
迟克举同志的《试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的个性范畴》一文(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以下简称“迟文”),对个性范畴的哲学内涵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读后颇受启发。笔者曾针对仅从人的“差异性”、“独特性”上给个性下哲学定义的偏差,讨论了如何超越心理学等具体科学来揭示人的个性的哲学内涵,并将其规定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一功能的个人独有的对社会与个人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心理一行为特征的总和”(参见拙作:《人的个性范畴辨析》,载《江苏社联通讯》1989年第2期)。迟文将其称为“积极意义说”,认为:“个  相似文献   

20.
论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价值哲学领域的争论集中表现在方法论上的争论。要深入开展价值哲学研究,推动它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所谓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就是研究价值哲学的思维模式。100多年来,价值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有五种,即关系说、实体说、属性说、系统说和功能说。目前影响较大的是主客体关系说、实体说与属性说,系统说与功能说也有重要意义。一、关系说关系说认为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价值不是实体,也不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广义的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事物(或人)相对于人或事物而言的。狭义的关系说认为价值是对象或客体相对于人而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