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知道冯唐这个人,源自读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王文中,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词中,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文一词,提到冯唐,都把他当作一个伯乐来敬仰。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期待像冯唐这样的伯乐,就像大旱之望云霓。近日读《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不仅看到冯唐作为伯乐的风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8,(3):53-53
本刊讯陕西法门寺佛学院是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由陕西省佛教协会主办的西北第一所汉语系佛教院校。以培养信仰虔诚、止观双运、讲经说法、爱国爱教、宗教造诣高、政治上可靠、道德人品好、在信教群众中有威信的优秀僧才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才"是程颐在释<易>时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从根本上说,"才"来源于<易传>中的阴阳观念.但程颐在使用这一观念时摆脱了以非统一、即对立的关系来理解传统的阴阳,而是在一种更独立的意义上去使用阳或阴的观念--"才".在<程氏易传>中,"才"象征着某种不屈于人生欲望的克已能力,同时它又是某种在政治生活中拯救时局的才能.可以说,"才"之观念反映了程颐易学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4.
<易传>所谓"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周易>古经中的卦爻画所蕴含的阴阳变易法则.<易传>透过卦爻符号的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三才统一的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的宇宙本质.  相似文献   

5.
遇人三幸     
正想来遇人三幸大抵莫过于:伯乐之识,雪炭之交,醍醐之师。有趣的是,伯乐之识,既可成为弱者的借口,又可成为强者的谦辞。成功,没有唯一的法则,但都须是彼人、彼时、彼地的三者合一。因其没有必然性,偶然性就被当成一种参照,因此人们将之归结于贵人相携,或是天命相佑。伯乐,便是这里的"贵人"。虽沧海三千,但更多时候,  相似文献   

6.
存在三议     
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存在在其存在过程中显现为由低到高的四重境界。存在也是一个从无到有到无的过程,存在之和谐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彰显。哲学就是对存在之和谐的反思。哲学对存在之和谐的反思也应遵循从无到有到无的逻辑历程。这样的哲学才是和谐之路,这样的反思才是和谐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指导下的人的存在才是和谐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张再林 《学海》2008,(1):45-54
如果说在西方哲学中,以福柯为代表的系谱学理论乃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的话,那么在中国哲学中,该理论早就似曾相识地体现在其古老的周易史观之中.所不同的是,由于向身体、两性以及两性结合的家族的彻底回归,这不仅使周易史观深得系谱学所固有的"家系学"的精髓,而且也使周易史观在以家的分析为历史的分析的原型的同时,以生命本身的对话为归,既坚持历史的结构又坚持历史的建构,从根本上消解了历史理论中所难以克服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同一与差异、常与变等二元对立.因此,严格地讲,不是福柯的历史哲学而是中国古老的周易史观才能使我们真正告别历史哲学中独白式的思维模式,才意味着一种名副其实的系谱学的历史方法论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8.
伯乐的悔悟     
一匹驾辕的千里马在历经数年的磨难后,某日偶然间被伯乐发现,伯乐便慎重地向车老板举荐。千里马以为从此就会结束拉车的生涯而得到用武之地。哪知此后车老板不仅给它的车增加了货物重量,而且大大增加了运输的途程。  相似文献   

9.
论广告创意的情感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日益激烈、广告铺天盖地的当今社会里,广告创意已经非常重视自身的情感表达.只有在广告中尽量减少点商业味,把丝丝情感融入其中,才更能被消费者所接受,真正达到广告创意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0.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老子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其解读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是如何断句才符合老子的句读;二是如何解读才契合老子的思想逻辑.老子这句话目前共有四种断句法,但从断句的可行性来看,两种断句法不可行,而在剩下的两种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好.主流注家将此句释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常在的道”,会导致老子整体思想逻辑的不一致,这已被不少人所质疑.我们提供充足的论据来论证,将“可道”重释为“可名为道”,将这句话释为“可名之道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将会化解此种不一致,而且非常契合老子的论述结构与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一直以来,心理学都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正因为它重要,所以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而随着心理学在中国社会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它与电视传媒和播音主持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相似文献   

12.
在艺术现象学的视域中,景观设计艺术所指向的实用性、功利化等问题,遮蔽了景观艺术自身的存在.景观艺术就是一个世界,通过去蔽,走向景观艺术自身的世界.与此同时,景观艺术自身的本性才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3.
仪式对于宗教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通过各种特殊的仪式,宗教形式本身的独特性才得以直观地表现出来,宗教组织才在形式上被有效地凸现出来,宗教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的价值才得以实现.因此,对于一种宗教形式的讨论,不能脱离对其独特的仪式的考察.作为一种民间宗教形式,三一教同样有其完整的宗教仪式.本文通过田野调研,对三一教的仪式(入教、会道、诞庆)作了详细的分析,并进而探讨其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颐提出"因象以明理"和"得其理则象数在其中"的象义关系,在此基础上融汇《易传》各种解经体例,提出了他的"卦才"说。卦才说崇阳抑阴,尚中正,重时势,注重时、位、才的整体性关系,体现了对王弼易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就诠释实践而言,卦才说能够抓住一卦的主导意义,为解读卦爻辞的所以然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指明了道路。换言之,卦才说为程颐解经提供了沟通卦爻象与卦爻辞的桥梁,使其能够在注解经文时大加发挥自己的理学思想。但不得不承认,《伊川易传》注文往往诠释过度,存在远离经义的问题,这与程颐对卦才说的过度发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思维与智慧》1999年第 11期(总第35期)第46页上,有一篇短文,题名《关于人才与人才培养的断想》(以下简称《断想》──笔者)。《断想》写道“人才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发现的”。“人才,…不是被当作人才培养出来才成为人才的”。“更不是因对所谓人才的重点培养而无视甚至压制了在成才路上不懈追求的努力的‘后续部队”’。这几段话,中心思想是断言“人才不是被培养出来的”,它以伯乐与千里马为例,强调“人才…… 不是被当作人才培养出来 才成为人才的”和否 定“人才的重点培养” 的观点。 人才是不是被培 养出…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将集体主体描绘为:它从事着一种实践的、有目的的筹划、从事着为了完全的自我理解而跨时代的斗争。在那种尝试中,集体主体被其自我意识的一致性之中的一系列不一致性所驱动向前。这些断裂是实践矛盾的体现。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现动机的现实性。正是在这种实施中,自欺这种断裂才会显示自身。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松潘县有回族穆斯林7,451人,清真寺一所。全县有阿訇44人,其中60岁以上8人,40岁以上36人,初中文化程度的8人,小学9人,27人不识汉字。为提高阿訇们的业务文化及政策水平。经清真寺管委会研究决定,组织进修班,邀请79岁高龄的马伯乐老阿訇讲课,自愿参加的阿訇有19人,1983  相似文献   

18.
教堂首先是精神上的蔽所,其次才是宗教仪式的场地.本着这种思想,笔者就温州柳市基督教堂建筑的设计方案,谈谈象征主义手法在现代基督教堂建筑设计中运用的一些体会,与主内弟兄姊妹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一幅好的作品,离不开画面的形体、结构、色彩、空间、透视等等基本构成要素,这是其最基本的问题.然而影响画面精神内涵的画家心态、心境,画家的艺术修养、文化内涵、品位,审美眼界的高低等因素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画面所表现出的精神性的东西,即画面之外或画面深处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正是画面是否耐看的核心所在. 真正的艺术品只能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那是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的.没有鲜活的生活、生命体验,艺术作品就很难感动观众.  相似文献   

20.
孔子、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艺术人生的审美境界.在途径上,孔子选择的是音乐.他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是要从音乐(艺术)中汲取人格力量,感悟人生价值,从而达到艺术人生的审美境界.庄子无心于具体的艺术门类,但他的生活态度,他的文章,他的所观所思所行,却处处充盈着艺术美的韵致:旷达无羁,逍遥自在,汪洋恣肆,诗意智慧.孔子、庄子的人生是艺术化了的人生,他们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他们所追求和最终达到的是艺术人生的至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