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功利的审美文化与重功利的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两种方式,难以互相消解,却可以互相借重,可以互渗,互补,互动。  相似文献   

2.
20 0 2年 8月 2 2~ 2 6日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在青岛主办了“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荷、芬、美、日、韩以及中国两岸三地 130多位海内外与会代表 ,围绕审美和艺术教育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当今社会 ,随着经济知识化、市场化、全球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人类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以审美和艺术教育为主的人格素质教育 ,就成为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人类如何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达到一种审美化生存 ?对此 ,代表们首先就审美和艺术教育的背景、…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受德国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学界一直强调审美的自律性、超越性和无功利性。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救赎之路,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审美与文化批判,期望通过建构审美乌托邦来寄托人类自由解放的希望。但是,这种审美和文化批判的理论路径过分倚重主体心理体验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忽视了现实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改造,片面夸大感性、情感、想象力的作用。今天,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依然锐不可当,并且继续以"资本主义"的实在形式遵循着其固有的逻辑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资本"的魔力和逻辑依旧支配和塑造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资本主义正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追溯了审美与资本关系的历史嬗变,就审美资本主义中出现的资本对审美的绑架,展开了对资本的辩证批判与反思,就审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肩负着人民的希望。但由于受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美学知识,审美能力偏低,审美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审美价值观念淡薄,审美生存总体呈边缘化、碎片化式发展。为此亟需为之提供营养,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大学生以坚持真我、认知自我、自主独立的审美生存启示。  相似文献   

5.
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有 《学海》2001,(2):19-24
本文从人类的审美活动出发,对哲学的根本特性--反思性--进行了系统的本体论追问与论证,从而以新的理论视野阐释了哲学反思的生存论根据.本文认为,有必要从"审美维度"出发理解"哲学反思",因为"哲学反思"的根据是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在"审美"活动中本真地显现.从"审美维度"出发,就为更加深入地理解关注、守望人的"存在"的"哲学反思"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敞开和确证"哲学反思"的合法性,为进一步建构、发展哲学提供本体性的生存论根据.  相似文献   

6.
论民族审美在日本平面设计中的体现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筱莹 《美与时代》2003,(12):59-60
日本平面设计以民族审美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内涵,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传统审美精神,也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认同。日本的经验启示我们,中国设计界也应树立民族自信心,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中探索个性化的设计形式与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图案与传统纹饰是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早表现之一。它们不光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心理的形象展现,而且还继续引导、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实践,其既有人类审美活动的共性特征,又有民族的个性差异,是参与了中国人的审美心态生成的。其中所含的的审美思想、吉祥寓意、造型方式与内心关照等为现代图案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活力因子与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多元化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当代建筑呈现复杂的、多样性面貌。复杂的、多样性的建筑面貌是人类审美差异的体现。文章以中国当代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桂林酒店建筑发展为切入点,试图从美学的角度,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突出的形式特征及审美追求的研究,提炼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审美追求发展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设计是生存方式的艺术化。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喧闹的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把人们分割在现代文明的藩篱之中,生存空间被信息技术拧压得很小,而人心却那么遥远。战争,竞争,贫困,病毒孽生在人类自我异化的胞体之中,人们渴望解脱,远离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回归自然,回到单纯,回到稚朴的文明起点中。所以人们需要设计,并用设计对人生现实中的焦灼精神进行润泽,对人类脆弱的心灵结予抚慰。 走进设计就意味着走向观念与审美的殿堂,设计观念主题是通过有序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来的,其社会化接受过程是思维方式,需求与创新不断锤练的过程。在合规律的追求目的驱动下,观念与审美将通过创新的方式,把设计时尚化、个性化、艺术化,这不仅是教与学的要求,也是培养2l世纪设计人才应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人的审美追求,审美趋势,与艺术教育和社会发展向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社会不论物质中的精神建设还是精神中的物质生活;不论是人的个性生存还是生存中的个性,美都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从另一角度说,艺术也标志着某一时期社会的发展进程,标志着文化的进步和落后,同时强化人们的意识及世界观,推动着社会审美趋势的变化发展。为此,许多艺术家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来向人们传达自己的理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去影响人们的性情,改造人的灵魂。优秀的艺术品不仅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忠实的生活情景,并且还因为它体现了艺…  相似文献   

11.
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智彪 《现代哲学》2006,(5):121-126
当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相遇合时就形成审美时尚。审美时尚的背后往往有某种社会文化心理与之相伴随。审美时尚以社会时尚为背景,以社会文化思潮为情感动力。审美时尚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审美时尚直接影响到个体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到个体审美趣味的取向。不同年龄、性别的审美个体受审美时尚的影响各有差异。审美时尚还体现为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实践中的一种趋势、潮流。审美时尚,作为一种渠道或方式,有效地实现着社会心理对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性别文化中开始存在一股中性的审美潮流。如果说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组成一条向相反方向无限延伸的轴线,那么中性气质就处于它们的交接部分,兼具双性气质特点。中性化的性别趋势和审美潮流,打破了过去男阳女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在开放的社会文化格局中不断变化与发展。双性气质以不同的风格杂糅、交织在一起,使得人类的性别审美视点更加丰富和多样。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审美的精神发展史来看,审美的冲动是一种乌托邦性质的。个体的无助、生命悲剧的宿命使人创造一种幻想的未来,人总是生存在现实中,同时又生活在对未来美好的幻想中。希望时时刺激人前进,美是人类展示一切希望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使得其对人类审美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介的特点。其中大众传媒的复制性和商业化特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给美和艺术带来的通俗化、“超现实”以及美和艺术的原作地位的下降等特征都在积极地重构着人类的审美文化。但是大众传媒对审美文化并非起着唯一的塑造作用,这种作用也并非“魔弹论”所描绘的那样威力无穷,除了社会中的其他因素如公共领域的存在、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等,人的自主性建构在审美文化的形成发展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材料、技术、结构和形式四个方面对设计产品的流行与审美元素加以分析,从中不难看出:流行已经成了设计审美价值判断的重要方面,其对一个设计产品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尤其是现代设计的审美判断,流行已经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可见,设计产品的流行与审美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前,如何在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将自己本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融入到当下的产品设计中去,以一种自信的姿态走上国际舞台,是当前中国产品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化审美价值的认同取决于审美实践环境的制约性。不受制约,其价值认同向意义范畴无极限化方向发展;受制约,其价值认同则向不断满足现实功用性需求的方向发展。文化消费中的审美功用性价值需求表现为追求最佳审美感觉、最佳经济效益、最佳生活质量。文化消费价值的创造上更注重产品虚拟设计、美化消费环境和创立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7.
趋势偏向超越--关于审美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碧 《美与时代》2005,(9):12-14
审美文化已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审美文化一方面有其兴盛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过"与"不及"并存的偏向.基于此,作者主张紧扣大众的审美实践加强审美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审美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区分审美的层次,并针对审美文化中感性化过盛、宣泄功能过强等偏向,注重在感性表现中发掘、弘扬理性意义,增强审美的精神超越性,从而使审美文化基于必然,超越实然,走向应然.  相似文献   

18.
人的生命体是美和丑、人性与兽性、心理性和生理性、审美主义和动物主义、审美的人的自我和动物的人的自我的对立斗争与矛盾统一.关于人类应如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是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或者历史文化名人等,都作了两种本质不同的对立斗争的解读和回答一种是动物主义的弱肉强食论,一种是审美主义的和谐发展论.所谓"审美主义"(也称人性主义),是一种拯救人类与拯救教育的地球村人们的最高理论,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的最高理论,也是人类为了快乐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理论.只有信仰审美主义.才能战胜动物主义,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美的人类新世界.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晚明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晚明士人通过"身-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审美感觉型塑着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晚明士人无论是饮食生活以个性化、联觉化、本色化为美的审美追求,还是服饰生活以艳丽化、复古化、新奇化为美的审美特征,抑或是家居生活既致力于营构一种极具文人品味的意境之美,又以其身体愉悦感为基础所形成的趣味时尚,皆是其精致的唯美文化的表征。士为风俗先的表率作用,导致此种唯美文化不断播散,进而掀起晚明社会艺术化生活之风,其正可以与晚近西方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潮相互对话。在此意义上,探寻晚明中国唯美文化不仅意在展示晚明中国"人与文"觉醒的历程以及"何为美好生活"的实践可能、重视中国审美文化史;更是以"中国眼光,为人类目的",回应世界范围内因工具理性的宰制而兴起的生活审美化的主潮,以特殊性的中国审美文化资源来寻绎超克全球现代性的困境之路。  相似文献   

20.
审美文化的未来走向邹广文当代美学研究正面临着体系的转型与重建,人们深切感到:美学是一门人文色彩很强的学科,人的审美活动作为文化创造系统中最富魁力的部分,它应该以自己的特殊形式来表达现实文化发展的时代精神,表达人类文化创造的超越本性。从这一角度来展望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