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传教和文化神学进入大学和研究机构是近30年中国宗教发展态势中的重要现象,它突破了中国教育的传统,同西方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历史趋势相背离,在海外的某些势力的特别关注下,也值得全国瞩目。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坚守"叶落归根"、"祖先崇拜"等传统观念,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并不多。遥远的新西兰淘金华工与基督教的经历,呈现了中国基督教史上特殊面相之最。淘金华工信仰基督教引发了新西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海外传教热情和拓展行动,确定华工的广东故乡作为新传教地区,逆性"回向"地开拓传教地区,成为中国基督教史上惟一一例。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华侨信教人数竟高达1/5强,堪称海内外华人信仰基督教比例之最。传教士与华侨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华侨得偿所愿最终留居新西兰提供了重要帮助。通过宗教,打破了新西兰华人社会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成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司徒雷登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士的典型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对中国社会有影响的大事,一是办教育,尤其是成功创办燕京大学,获得中美各界赞誉;二是当美国驻华大使,以失败告终。他在中国办教育、出任大使,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以基督教精神改造中国。他爱中国,但更爱美国。他努力融合中西文化,提倡基督教本色化。从司徒雷登身上,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教运动是列强对外扩张的组成部分,而传教士往往是出于宗教热情参与其中。传教士主观上是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今天,在殖民体系崩溃、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附于殖民体系的"差传"模式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相互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4.
《天风》2020,(1):59-59
认为基督教因其"有神""唯心"性质使之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氛围中不可能中国化的错误观点亦危害极大,我们对之也必须持有高度警惕。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西方"二元分殊"的立场全盘接受,对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都持根本排拒、反对的态度,认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与宗教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之间乃鸿沟相隔,没有任何调和或沟通的余地。这种错误观点“形左实右”,表面看来是以一种“左”的立场,把具有“有神”“唯心”性质的宗教加以基本否定,强调批判宗教、根本否定其教义神学、突出宗教消极作用而无视其积极作用,甚至在内心里并不认同对宗教的“积极引导”,而主张推行对宗教的全面防范和坚决打压;其结果,实质上是在实行把宗教推出去、推到我们的对立面即敌对势力一边的“右”的作为.基督教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则可能退回到一种与我们社会隔阂、隔断、隔离的另类存在、边缘化存在、“飞地”存在,从而导致与我们的社会主体、主流格格不入、异化生分,根本动摇或消除了其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根基.如果这种错误认知占据了社会舆论的主流,那么基督教就可能不得不“外求”“外化”,而这种选项则与我们所强调的坚持中国化方向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实际上,值得高度警惕的是,我国基督教界正在形成与之相关的分化,一部分转入“地下”就呼应了这种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基督教的自立思想和实践始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下半叶,不少中国基督徒试图改变不平等条约保护下传教而使基督教具有的"洋教"形象,因为这种形象被中国民众所反感和仇视。其根本出路,则是全力摆脱外国传教机构的控制而自办教会。1872年,广东基督教徒陈梦南自行租房传教,并于1873年成立粤东广肇华人宣道会。此举乃华人自办教会之首创。1881年,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12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得到了加拿大维真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和基督教教育基金会等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国香港的近50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并  相似文献   

7.
当代国际传教运动研究的“四个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宗教在全世界范围迅速增长,各种跨国宗教运动和现象风起云涌,其中国际传教运动的突飞猛进尤为引人注目,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宗教布局,而且对人们关于传教运动的传统看法和理论范式形成了具有颠覆性的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国际传教运动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学界对传教运动尤其是基督教传教运动研究的现状,提出"国际视野、当代关怀"以及实现"四个跨越"的研究设想,以对全球宗教复兴作更加全面的学术回应。  相似文献   

8.
单渭祥 《天风》2011,(12):I0002-I0002
今年9月底在华盛顿召开的"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上,有两位国内知名大学教授应邀参加,他们的活跃身影和充满睿智的发言给与会的中美两国教会领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位是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教授,另一位是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徐以骅教授。趁徐教授在上海联络的便利,本刊主编单渭祥牧师对他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9.
<正>服务社会是宗教的基本社会功能,也是宗教社会存在的基本社会价值。基督教在社会服务方面有悠久的传统,圣经中有大量社会服务的记载和具体的关爱社会的要求。但是,基督教初到中国就带来了很多保守、落后、狭隘神学思想,甚至被视为正统。受此影响,中国教会多年以来,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传教和建教堂上。  相似文献   

10.
正广州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东汉末年,道教自中原传入,广州成为道教南传重地;西晋时期,广州是佛教自海路传入中国的最早之地;唐朝初年,广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东航来华,也是以广州为前站。中外宗教在广州汇合、碰撞、交融,使广州成为海内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前沿地。  相似文献   

11.
袁琴 《宗教学研究》2024,(1):200-208
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初期,受禁教政策的限制,大量活动于中国的边陲地区。经过雅裨理的考察,美部会开教于东南亚,主要包括暹罗、新加坡、爪哇岛及婆罗洲等地。美部会通过印发宗教书籍和册子、开办诊所施药治病、聚集民众宣讲福音以及开办教会学校等方式,传教于东南亚以及当地的华人移民,以期间接对中国施加基督教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上述传教方式均遭遇了困境,传教活动未能达到预期。鸦片战争后,美部会逐渐将传教力量转移至中国本地,其对华传教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东南亚地区是美部会乃至整个基督教团体早期对华传教的跳板和后方基地,在中国基督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部会针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的传教策略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基督宗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其长达1300多年的在华传播构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国存在与发展的复杂图景。 就基督宗教四传中国的历史而言,在前两次传播过程中,作为西方基督宗教近代历史上宗教改革运动之产物的基督教(新教)尚不存在;而基督宗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则以天主教各修会为主,特别是耶稣会的作用和影响极为突出。但在基督宗教第三次入华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宗教改革运动后发展起来的基督教亦开始来华传教,在中国沿海各省留下痕迹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景教的起源及入唐后情形 我国在唐朝时,国运昌隆,塞外民族及日本国民均纷纷赴长安侨居,或经商,或留学,或传教。由于太宗对外来宗教采取宽大政策,以及中国与中亚及印度等诸国的水陆交通方便的结果,火袄教、摩尼教、基督教(后称为景教)与回教等均先后在中国创立寺院。但如严格言之,  相似文献   

14.
国际动态     
柬埔寨禁止当街传教 1月1日,柬埔寨宗教事务部最近发布公告,禁止基督教团体在柬埔寨当众进行散发宗教宣传品等传教活动,以避免发生宗教冲突,破坏社会安定。公告指出,一段时期来,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到柬埔寨居民家叩门传教、散发宗教宣传品,并宣称“上帝来了”。这是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和对他们隐私权的侵犯,必须加以禁止。柬埔寨宗教事务大臣谢萨伦说,柬埔寨是个佛教国家,一些基督教组织派人在金边挨家挨户进行宣教活动,要求居民信仰基督教,这种行为已引起柬埔寨人的反感,容易引发宗教冲突。 …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新时代要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必须提升和构建新时代神学教育理念,探索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神学思想体系。如何积极构建新时代神学教育理念,以达到增进"五个认同"为目标的中国神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是当下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6.
近年中央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既是党和政府对我国宗教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宗教自身发展的要求。基督教要坚持好中国化方向,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实现中国化的目标,应当将神学思想的中国化放在首要位置,把中国化的注意力和资源聚焦到神学思想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17.
<正>一、基督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只有实现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基督教来说,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完成从"基督教在中国"向"中国基督教"的转变,这既是党和政府的期望,更是中国基督教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重要目标,是中国教会和谐健  相似文献   

18.
卓新平 《天风》2010,(10):20-23
<正>论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基督宗教如何参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在相互理解和接纳上仍存有一定的障碍或问题。"全球化"发展使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再次拉近,在这  相似文献   

19.
刘美纯 《天风》2010,(8):60-61
<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期以来,汪维藩老师致力于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探索基督教神学,同时将基督教信仰贯彻其整个生命。自1981年"金陵"复校之后,吾即受教于汪老师,从他所学的课程(主要是新约圣经方面)中,他既正统又开放的信仰,既严谨又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刘大鹏、席胜魔的个案分析,探讨了近代山西传统文人对基督教的反应。由于宗教的和非宗教的各种原因,刘大鹏坚决拒绝和排斥基督教;席胜魔则接受基督教,并积极传教布道,对基督教在近代山西的传播起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先生认为1620年后中国知识阶层全部转向仇视基督教,这一论点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