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明思想界正是在反道学的声浪中完成了哲学本体论的转换,即由程朱理学家形而上学的天道义理之心,转换成了以形气知觉为心性的存在,也就是以自然心性论看待人的本质,看待社会人生。它构成了一种思潮,一种新的哲学本体论思考与追求。《红楼梦》人物的塑造,其灵性,其鲜活,可以说正是受此新的哲学本体论思考与追求影响所致,或者说是晚明自然心性论哲学见诸文学创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一般人们都把它定作为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其 中。心议题。但除了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体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 论有无与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主反本体论的。因此,用宇宙本体论来概括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 似有缺陷。我们认为玄学哲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字宙本体论,而确切地说,应是讨论的宇宙万物的 自然本性论问题,王弼“明自然之性”,郭象讲“自足其性”,阮籍谈“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皆 是围绕着探讨自然之本性而展开自己哲学的论说的。至于王弼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仍是可以用宇宙本体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思想来概括的。  相似文献   

3.
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生命本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角度讲 ,人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本体差异 ,它是那种能够把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标示出来的逻辑尺度。无论传统的理性句法与审美句法 ,还是作为其现代变种的实践本体论与符号本体论 ,实际上都未能从逻辑上完成这种本体论证明。这种尺度只能是以人自然欲望为生产对象的道德尺度。从语言哲学上讲 ,只有可以从“质的分析”高度区划出人与自然之本体差异的伦理句法 ,才能捍卫“人是目的”这个基本的人性原则。然而另一方面 ,这种道德本质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那种因与自然血缘相混淆而显得不够纯粹的旧伦理学。新道德主义是一种性命之学 ,是一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展开的生命本体论 ,是一种在探索人性根本属性的基础上来解读和阐释生命存在的高明学问  相似文献   

4.
二曲以虚明寂定为人生本面,其本体境界呈现出虚明寂定的特征,进而在其人生境界中自得明道、率性自然,最后达到理欲两忘的圣贤境界。二曲的境界说是本体论思想的重要延伸,它揭示了儒学本体论中在人生实践中的自由超越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了本体论和境界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天人统一于一心——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五子中 ,邵雍较为独特 ,他儒道兼综 ,学际天人 ,建构易学思想体系 ,利用易之体用关系将儒道两家思想涵摄其中 ,在人性问题上也力图融合儒道两家 ,并提出观物思想将儒家的人学与道家的天学融为一体。在天人关系问题上 ,他找到一个联结天与人的可靠纽带 :心。天人统一于一心 ,从而成功地把儒家的性命之学与道家的天道问题贯通起来 ,完成儒家的人学本体论与道家宇宙本体论的统一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境界哲学。即通过个体之心的自我超越 ,实现宇宙本体与道德本体的统一 ,进入形而上的本体境界 ,又通过推“诚”落实于现实人生层面 ,体现为身心和谐的“安乐境界  相似文献   

6.
哲学本体论规定着伦理学的道德本质论.马克思哲学的物质本体论有三个特性:即辩证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因此,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实践唯物论,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特质的正确表述,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三者不应该是对立关系,而应该是互补关系.在开展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中,既要坚持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作用,又要重视实践唯物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俊文 《世界哲学》2007,(4):102-106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以劳动为本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卢卡奇确定了劳动的本质性内涵:作为目的论设定过程、作为社会实践模式以及作为类自由模式的劳动。以历史性对存在类型进行了划分,以劳动为本体建构的关于社会存在的劳动本体论的基本内涵表现为,自然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劳动创造着人及其本质,目的性劳动驱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卢卡奇的劳动本体论学说对重建与发展马克思实践哲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宋明理学的内部争论中,心性关系是一个要害问题。无论程朱抑或陆王,均以追求心性本体体验的一致为理论建构的目标,故而他们都认为心与性是不同层次、不同功能而又具本体论意义上合一的概念。程朱侧重于性的本源意义,故以性诠心;陆王则建立了心的本体论哲学,以心诠性,实现了哲学本体论视阈的根本转变,故为近代心学一系所津津乐道。在儒学史上,陆王心学一扫因"空疏之气"而  相似文献   

9.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袁鑫  阎孟伟 《世界哲学》2020,(1):117-125
当代德国著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在《符号形式的哲学》一书中,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化哲学做出了迄今最为系统的本体论论证,从而真正使文化哲学超越了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域。卡西尔认为,文化哲学同样具有自身的存在论根据,不过在存在论问题上,它与传统哲学的存在论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他指出,人的活动是一种能够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活动,这种活动创造出了一个为人所特有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是“新的实在之维”或文化世界,其中语言是文化世界得以存在的普遍性因素。不过,卡西尔的文化本体论证明也有一个明显的缺憾,即忽视了人的符号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马克思没有创立文化哲学,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基本理论却能够为文化哲学的创立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门派 ,其内容博大精深 ,影响广泛而久远 ,其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可归纳为“内圣外王之道”。对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阐释在古代和近代有所不同 ,涉及内修与外用、中学与西学等关系。“内圣外王”作为价值观 ,其本体论依据为天人关系论中的“天道”或“人道”本体论 ,其认识论依据为内在超越思路和“知行合一”观念。  相似文献   

12.
知识论路向下自然范畴的偏误,为马克思所突破与变革:其一展现人与自然的本真存存及其原初关联;其二揭示人与自然互为生成之过程;其三更注重自然存在的本质显现及与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审美境界;三者于本体论意义上构成对自然范畴的形上界说.马克思此种自然观彰显着生态审美睿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特色 ,可以“通以显体”一语来概括 ,老庄的道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特色。道是“一” ,或超越的本体 ;但它是在事物个体实存的“通”性中显现出来的超越性 ,而非形式实体性之“一”。“通以显体” ,强调事物自然差异的肯定性意义。因任事物自然性命差异性以实现其在价值上的平等性或齐一性 ,则万物“道通为一”。“道通为一”的境界 ,要在人文义的“有名”上开显 ,并通过“日损”去蔽的修为功夫或生命实现的历程来达成。道家对道的证显 ,采取的是一条存有实现论或人学的进路  相似文献   

14.
"道"以其超越性、无限性、自存性、创生性、终极性、临在性等本质属性,曾引发古今中外多少哲人的探索和思考,而这些属性也恰恰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挑战。对于宇宙本原与本体的"道",先秦诸子百家中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的代表人物或多或少都对这一本原问题有所涉及,先秦哲学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思考,已经深入到对宇宙万物(现象界)之背后本原(本体界)的探索,其思考范围与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人生的界限。先秦哲学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思考,将中国哲学带入了更为广阔与深邃的境域。这一思考仍然值得今人去承继,作更加深入细微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特重<易传>,他们借助于诠释<易传>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熊十力的易学是以"乾元"为中心的本体-宇宙论;马一浮的易学是以"性理"为中心的本体-工夫论;方东美的易学是以"生生"为中心的形上学;牟宗三的易学是以"穷神知化"为中心的道德形上学;唐君毅的易学是以"神明之知"为中心的天人内外相生相涵的圆教.他们以现代哲学的观念与问题意识重点阐发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生命论、人性论、境界论、价值论及其间的联系,肯定了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性是生机的自然观,整体和谐观,自然宇宙和事实世界涵有价值的观念,至美至善的追求,生命的学问和内在性的体验.他们重建了本体论和宇宙论,证成了超越性与内在性的贯通及天与人合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与哲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最具普遍性的观念形态,都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同属精神性的文化。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试图解决的往往都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人生中的根本性问题,如:生与死,祸与福,善与恶,今生与来世,现世与彼岸,世界上各种事物以至世界本身究竟如何形成,个人以至社会历史的命运为何种力量所支配和主宰等等,宗教和哲学都曾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正是由于关注的问题有着这种一致和重合的关系,宗教和哲学便在人类历史上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里有哲学,哲学里也有宗教。宗教常使用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哲学的语言来论证其教义、确立其信仰;哲学则常把宗教视为神圣的教义信仰和哲学思考的对象,把它们放在理性审视台前进行考察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老子哲学对改善现代管理具有深刻的智慧启迪。在无为与自然的关系中,老子把无为视为实现自然理想的道路、方法,把自然视为无为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境界。老子依据道德本体论形成了“无为——自然”理念,然后又将其推演、贯彻于人类社会,作为人类社会中效法道的典范的圣人来看,圣人通过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等方式、方法取得了民众白化、自正、自富、自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危地马拉裔美籍哲学家卡斯塔涅达受迈农启发,敏锐地看到了世界中的真实事物在本质上相似于想象中的事物,创立了类似于迈农对象理论的样式理论,认为借助"样式"这个能涵盖一切领域的对象的最普遍的范畴可以对全部世界作统一说明。在样式理论基础上,为了打通现有诸学科的隔阂,揭示思想、语言与世界结构之间的通达无碍的关系,他构建起了"多元主义的大通哲学"体系。这些思想提出了许多新的本体论和元哲学方面的问题,代表了西方有无之辩的最新和最高水平,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内容。理解老子道论,是把握老子哲学精神的关键所在。道论,亦即今语所谓本体论。问题在于,应如何理解这个本体的涵义?以往讲老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附会老子道论,无形中产生了对它的种种曲解。西方哲学倾向于从理论的立场出发讲形上学,老子的道论却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二者有很大的差异。 老子所谓道,不是一个理论化了的形式存有的概念。以人生或人的精神生活为核心,从人存在的文化显现的总体性上确立作为形上本体的道,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和萨特相隔四百年,相距二万里,哲学思想自然有差异;然古今之变,东西之遥,无碍其相通,盖心学乃人学故。比较两者的哲学,不仅有助于对两者哲学思想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把握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认识中西文化的特质,亦有积极意义。本文仅对两者的哲学本体论作一探索性的比较,旨在明辨其同异,分析其特点,考察其原因,总结其得失,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