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主张"非乐",他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九有之所以亡者,徒从饰乐".他对当时贵族阶层无视人民的生死而不厌其乐的享乐行为给予了尖锐的揭露与抨击.墨子的思想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进步性.但墨子由此走向了一个极端,从极端功利的角度出发对音乐进行了彻底否定,完全排斥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性.这也是墨子思想的局限性之所在.总的来说,墨子丰富和深刻的音乐美学内涵,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2.
鹿建柱 《管子学刊》2006,(4):94-96,112
墨子是小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代表,却是一位卓越人物。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强国谋略、治世之法对后世影响至深,他所提出的以“兼爱、非命”为中心思想体系的学说可与儒家学说“仁义、礼乐”相媲美。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从墨子背景谈起,着重论述了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以及与“节用”的经济学说和“兼以易别”、“禁恶而劝爱”的政治思想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墨子的"非乐"观点,是墨子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非乐"主张的宗旨是反对当时的"礼乐"制度,以求安定民生,发展经济,改革政治,实现大同。但由于过分夸大音乐的危害,既忽视了音乐中"雅乐"对于统治者及百姓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又夸大了艺术依赖于物质这一面,并加以绝对化,视艺术为无用甚至有害之物,因而暴露了其小生产者思想的狭隘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墨子的非乐主张,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的基础上的。相比之下,儒者对墨子的批评,倒像是一种立场批评,而不是逻辑反驳。现代学人评价墨子的非乐,也大都用一种立场批评的方法,而不对其论证进行逻辑分析。其实,墨子的推理,是严密而有效的。而且,对于这种建立在严密逻辑论证基础上的主张,不管听起来如何奇怪,也应从逻辑的角度去破解,而不应当只是进行立场上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常常以“弦歌之音不绝”来形容教育的昌盛。《六经)①是先秦儒家看作必读的统一教材,其中有《乐经》,后来遭秦火失传了。《礼记》中有《乐记》,②根据《史记正义》的记载和郭沫若的考证,《乐记》中一部分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的作品;一部分是汉儒纂辑的,已发展了公孙尼子的思想,总结了战国以后包括荀况在内的儒家关于乐教的理论。③先秦也有反对音乐的,如墨子就著有《非乐》篇;“但墨子主张非乐,并不是为乐(yue)不乐(1e),是因费财力、人力、物力,老百姓既不能享受,贵族们不要享受。”④另外老子、庄子也都有非乐的言论,这适足以证明“乐”已经是先秦百家争鸣的重大问题,音乐在当时已经非常盛行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它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奠定儒家音乐理论基础的是先秦时期荀子的《乐论》,而道教音乐理论的滥觞则当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篇。通过荀子《乐论》中的儒家音乐理论和阮籍《乐论》中的道家音乐理论的对照,可以看出后者在音乐理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荀子《乐论》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提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观点,认为人的内在“性术之变”,即  相似文献   

7.
《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蔚 《管子学刊》2002,(1):70-75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它通过对音乐的产生,音乐与人的情感,音乐与社会相互关系等的分析论述,强调了乐与礼的结合和音乐的社会功能,阐明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音乐与人的内心世界相关等观点,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乐记》对探讨我国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关系问题历来是西方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以历史阶段为序,考察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发生、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揭示了情感论美学的总体风貌,纠正了部分人对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偏见,挖掘出情感论音乐美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性的解放。该书还对音乐文化历史研究中出现的各家观点给予介绍和比较,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加深了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乐论中"正乐"、"仁声"、"非乐"、"大音"、"天乐"、"礼乐"、"大乐"等关键词,凝聚着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中先秦诸子们对音乐问题的思考。先秦诸子的乐论整体地反映了乐(审美)从礼(政治)中独立出来的历史事实,这标志着中国审美意识史上的形式美感的真正被确立。但先秦诸子的乐论毕竟是一种政治或伦理美学,他们更多地还是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与认识音乐的,真正的审美的音乐美学到魏晋时期才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10.
陈阳  王赛 《管子学刊》2011,(4):25-26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被人尊称为"历史的巨人"。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美"。他强言力说若要让音乐成为教育人的工具并阻碍其进入邪乱,就必须要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荀子.乐论》是荀子关于音乐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全面阐释了荀子的音乐思想,更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指出了荀子音乐思想中"重善轻美"的思想倾向,并对其这种思想倾向的非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便人们对荀子的音乐思想有更全面、更重要、更客观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成玄英在对《庄子》一书中的音乐思想进行疏解时,在以"和"为美的文化背景中,基于重玄道学心性论,提出了"动乐音以和性"的音乐美学主张,并且认为琴是实现这一审美主张的重要媒介。他的这一美学主张,丰富了"和"这一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孟修祥 《管子学刊》2006,(3):115-119
《性自命出》为郭店楚简中一篇颇为重要的先秦儒家佚籍,篇中有论及音乐之源起、音乐之功能、音乐之宗旨等方面的内容,语焉不详,却与《乐记》等经典著作表现出既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的音乐美学观念,对审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音乐美学问题》是20世纪波兰著名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莎(Zofia Lissa,1908-1980)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这部著作基本反映了丽莎在音乐美学学科上的思想和观念.该书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思想前提,对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并对音乐美学上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所以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部著作对于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音乐文化遗产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对艺术的认识、音乐的基础与功用、音乐的阶级性、音乐语言、音乐的发展等五个方面把握该书的基本内容,有助于对这部著作有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贾冬 《美与时代》2005,(10):54-55
本文从人文的角度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并从音乐与人的关系、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来说明音乐在人类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而指出在当今的音乐生活中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美学史上,黑格尔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他对“美学”一词作了新的诠释.作为美的艺术哲学,黑格尔对艺术美、音乐美的见解独到,其主张至今发人深省并对音乐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黑格尔关于自然美与主体性的观点,至今仍是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音乐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对人类发生作用并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意识到它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社会、对人产生着影响。人们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历来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和利用音乐的社会功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是每一位音乐家从事音乐文化活动的美学思想基础,也是音乐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7.
“和”是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并很早就出现的音乐审美范畴,从先秦的《左传》、《国语》到魏晋的《声无哀乐论》,各个时期的美学史料都对“和”的美学内涵有多种辩论,它是民族音乐美学核心范畴之一。先秦齐地是诸子百家学术活动频繁的地区,诸子将“和”作为重要音乐美学观层层论述,管子、晏子等人在“和”的音乐观基础上,树立“五声为和”、“心平德和”的美学观,总结出齐乐论之“音声之和”、“乐与人和”的至纯境界,为后世学者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开拓一片广阔的天空。  相似文献   

18.
音乐伦理原则是调整音乐主体之间关系的普遍要求和根本准则,也是指导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等活动的总方针,还是衡量音乐主体行为与品质的价值标准。音乐伦理原则是音乐伦理关系形成而产生的必然;是音乐伦理中占主导地位并起决定作用的普遍法则;确立音乐伦理原则是解决当代音乐道德问题的有效措施。以人为本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自由创造与道德责任相结合、美善合一是音乐主体必须遵守的三个重要伦理原则。这三个原则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音乐伦理的价值准则框架。  相似文献   

19.
张慧 《管子学刊》2007,(2):20-21
由于《管子》一书的成书时间、作者及篇章的断代难以确定,故当前我国音乐界只能将其中有关乐论的美学思想概括为杂糅派。这样不仅忽略了管仲的音乐思想和审美观,而且也没有给他一个确切的派别。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其佐桓前后言行的考证认为,管仲的音乐观是重使用、讲功利、强国家。其音乐美学思想应属实用派。  相似文献   

20.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