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应物象形"是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准则,要求面对不同的对象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对象独特的外在形象特征和内在精神气质。这一准则指导并引领着中国人物画造型发展与传承,其同样适用于当代人物画的创作。只是在新时代,人们将这一传统理论作了更为合理的创新运用,使当代工笔人物画有了自由、百变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以魏晋作为一个大的分水岭,人物画的形神之变可分为魏晋之前、魏晋、魏晋以后三个大的阶段。魏晋人物画家在观念上的转变,是古代人物画形神之变的重要起点,其突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晋的卫协解决了画艺精微的问题,使得人物画在"形"的认识和应用上有了根本的变化;二是顾恺之解决了画人物"传神"的手段问题,并首先提出有关形神的问题,完成了古代人物画由不自觉的感性认识进入到自觉的理性认识的阶段。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观点与汉画的遗形取神恰好形成反拨,开始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真正关注"形神"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许昌是华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在汉末曾为"许都",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许昌出土的汉砖画像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理想和审美追求.在艺术上,古朴稚拙,多为优美的阳刻、浅浮雕和线雕,是汉画像发展中的一个飞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画坛,意笔人物画已经成为中国画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史以来,其发展态势从未如此迅猛,从业画家从未如此之多,在画坛的影响也从未如此之大。意笔人物画创作是意笔人物画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意笔人物画临摹、写生教学的继续,是学生造型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人文修养和艺术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研究意笔人物画的创作方法与步骤,我们能进一步提高对中国意笔人物画创作的认识,为当代中国意笔人物画创作提供积极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叶浅予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尤其以彩墨舞蹈人物画见长。他的舞蹈画线条简练、形象传神。舞蹈虽是极小的题材,但叶老坚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并敏锐地捕捉到舞蹈演员极具美感的动作瞬间,加以艺术的提炼与夸张,突出表演者的神韵美。叶老的舞蹈人物画对中国画的变革,起到了推陈出新的巨大作用。他的艺术成功之路对今天的绘画创作极具启发意义。本文试从叶浅予舞蹈人物画的题材创新、笔墨特点、标榜自我的艺术个性和写实艺术主张等几个方面探讨叶老的舞蹈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吴道子一生人物画成就颇高,其“吴家样”源于生活万象,将西域样式与东方审美完美融合,创造出高古飘逸的艺术境界和新颖独特的人物画图式,对唐代及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从“吴家样”艺术特征、吴道子人物画的传承创新、“吴家样”的传播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术发展至今,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术作品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也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艺术观念决定了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创作的思想基础,美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观念的外在物化。当代工笔人物画家通过作品的创作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语言符号,并通过自己的艺术观念表达出来,让观者感受到画面所带来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8.
自原始社会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创作的高峰时期,汉画艺术作为两汉时期独特的艺术形式,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汉画艺术在继承先秦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壁画形式,并在继承和创造的基础上衍生出多姿多彩的绘画样式,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器具画和壁画一起构成了汉画特有的艺术体系,也形成了绵远流长的审美价值。文章在分析汉画样式的基础上,论述了汉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意蕴,以期揭示汉画承载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9.
李世南从中国传统精神与西方表现主义中汲取养分,致力于实现大写意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他敢于突破陈规旧俗,立足于时代,不断发掘笔墨的表现性和可能性。其绘画艺术体现了写意人物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化进程中,中国画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追求的有力结合。通过梳理分析李世南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其艺术发展规律,以期探究李世南的笔墨表现形式及艺术观对人物画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行业。在五四运动后,随着新文化思想的发展与传播,以他为首的一代艺术家把西方素描引入了中国,使得西式艺术教育开始在中国普及。试从古往今来多位画家对素描与写意人物画关系的看法、对写意人物画造型的改进以及当代画坛中对“西画中用”的褒贬不一的声音入手,讨论素描对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造型的影响,希望能给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李影影 《美与时代》2014,(3):102-102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画体,它的形式特征之一是装饰性。从线条、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特征进行理性分析。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装饰性风格发展的核心动力,即“工”取其质,“美”取其饰的审美观,论证了装饰性特征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开始探索精神之旅,对艺术的审美追求从单一格式化迈向多元化。中国当代工笔人物画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审美的需求,开始在工笔画中融入西方油画元素、日本绘画表现语言以及其他美学元素,再通过缤纷多彩的色彩表现出当代工笔人物画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代工笔人物画艺术意境也相应发生了调整,要求当代艺术家具有开放性思维,以不同的审美体验为导向,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而创作出更富有内涵和多样性语言元素的工笔人物作品。文章主要阐释了当代工笔人物画艺术语言的多样性的发展历史和表现技法,并概况了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对工笔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蒋兆和的国画人物作品,首重骨法用笔,以干练苍辣的线条,勾写精谨的造型,融合中西之长,表现出人物细腻深刻的内心世界,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综观当下大型美展上的国画人物作品,多刻意于画材之新异与拼接、磋磨、浸染等画外手法之出奇。这些炫表面文章,或可美艳于一时,却难以长久遮掩作品笔墨功夫的浅薄与艺术内涵的苍白。  相似文献   

14.
装饰性是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一,它使美术作品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装饰性语言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表现主要为线条组织的装饰性、图案运用的装饰性、意象造型的装饰性、色彩构成的装饰性。它不仅在古代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作用突出,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工笔人物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工笔人物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绘画表现形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以其独特而又鲜明的民族风格,至今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它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向前迈进,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我们期待着工笔人物画的高峰期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重现,并且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刘译泽 《美与时代》2023,(4):102-104
中国传统元素在岁月的洗礼中已经形成了与精神内涵相融合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很多工笔人物画作品中都能找到与区域特色相关联,并能代表本土风格的中国传统元素,其使工笔人物画作品表达出的情感和神韵更加符合国人的审美。与此同时,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工笔人物画中呈现的文化内容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发接近,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因此,对中国传统元素与工笔人物画进行概述,探讨中国传统元素与工笔人物画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工笔人物画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将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于工笔人物画教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线描是中国人物画最主要的表现方法之一,其技法、形式丰富。以意笔线描为基本手段的人物画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和培养学生对写意性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意笔观念,从初步了解线描笔墨与结构、形体的关系,到逐步掌握意笔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和理论知识,为今后能很好地运用到创作实践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唐代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朝代,也是人物画"曲眉丰颊,体态肥胖"艺术风格风靡一时的艺术精神时代。这种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更是融合并接受了当时社会民众的审美考验,以致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9.
"写真"和"写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特征及艺术表现形式,"海派四杰"之一的任伯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多面手。他的绘画发轫于民间,继承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表现并结合西画的水彩、速写及透视,形成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内涵。任伯年的人物画的立意由"雅"转"俗",由"写真"变"写意",体现出画家独具匠心的艺术思想,任伯年用"写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写真"的目的,对我们今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洲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06-206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物画又在中国绘画史乃至世界艺术之林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的综述中主要针对中国近现代国画人物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综合各家所谈进行论述。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简述《论素描教学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当代语境下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研究》、《也谈国画人物画问题》三篇文献;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近现代中国人物画在发展中出现的争论与问题;第三部分阐述自己在对待中国人物画改革方面的态度,及对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希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