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恩海姆基于格式塔心理学揭示了视知觉形式动力构造的基本问题。他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回到实证主义,通过细化到色彩、构图等元素的层面来思考艺术美学问题,打破形而上美学的桎梏。但他所构造的理论也因此陷入纯粹实证主义的窠臼之中。须知,如果完全背离更富有宏观思辩性的哲学层面就注定无法真正理解美的多面性。形式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本身,他的美学研究必须在"历史意识"的指引下,考量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在视知觉形式动力的统筹下全面思考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通过阐释格式塔心理学在雕塑欣赏中的作用,从而清楚的分析出观赏者对雕塑第一印象的原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科学出现之前,格式塔心理在事物的整体性、同型论、非线性动力系统、顿悟说和现象学的透视方法等方面非常地接近系统科学了。格式塔的整体论思想非常的丰富,甚至可以看做是贝塔朗菲系统论的初级版本;格式塔的同型论思想初步给出了心物关系难题的回答,可以看做是协同论的一个雏形;格式塔的动力场论首先提出解决非线性动力结构的问题,为非线性思维的成长带来了动力;最后,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现象学透视法、拓扑学与向量学方法的引入使我们看到,格式塔理论已经是一种接近成熟的系统科学思想了。  相似文献   

4.
现代心理学格式塔理论强调对整体的认识,认为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本文介绍几种格式塔视觉知觉原理如图形与背景关系及一系列组织原则(闭合性、相似性、接近性、共同区域、连续性及对称性)及其在医学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医师可以在诊断上尽量少犯错误。  相似文献   

5.
<正>二、"走向心理美学":童庆炳的美学阵地心理美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并称为美学的三大支柱,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以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为主要内容[21]。"心理美学"是童庆炳美  相似文献   

6.
"图-底"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对研究绘画、摄影,视觉传达、文学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应用价值。图-底关系研究在美学、心理学界都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图与底、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才会使艺术拥有灵魂和真正的意义。在艺术作品中,图-底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弥补、互为依存,主客体之间转换的辩证关系为艺术作品带来的空间张力,使再美丽的语言都难于与它媲美。  相似文献   

7.
格式塔理论被认为是现代影响最大的两个心理学美学流派之一,其理论为美学、艺术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移动终端APP用户界面的布局设计既需要感性的视觉审美,也需要理性地分析组织。格式塔理论的完形倾向原则和五个视知觉原则能非常有效地指导APP界面布局设计中的信息视觉层级设计,帮助设计师有的放矢地对界面信息视觉结构进行组织、简化和协调统一,从而为用户设计出易学易操作的用户界面。通过对智能手机端、平板电脑端和可穿戴设备端APP主要功能界面的案例分析,可以探寻格式塔理论指导优化移动终端APP界面布局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微审美”是依托当代高新技术传播平台所形成的全新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文化审美和后现代审美形式,“微审美”具有即时性、杂合性、碎片性等基本特征.“微审美”之审美活动的迅速发展,在审美时空、审美体验、审美类型等多个层面向传统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诱发了美学理论的新变.进而,微审美及相关美学理论建构,为当下美育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张钟灵 《美与时代》2014,(12):63-63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品味在不断的提高,如何提高书籍装帧设计的品味格调,以迎合当下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成为了书籍装帧设计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格式塔心理学的出现及其运用价值为书籍装帧设计工作带来了崭新的出路,迎合了书籍装帧设计的独特性与多元化性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的品味格调需求。但是,如何将格式塔心理学巧妙并完美的运用到书籍装帧工作中,成为了当前书籍装帧设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邢庆华 《美与时代》2015,(2):9-18,1
当代设计遵循自身的美学规律,首先从构思创意进入富于变化的秩序过程,并将变动的美学思想纳入新的视觉冲突,再经过变幻的假定、预想和抽象的精神凝聚,将深藏在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潜质逐步体现于律动美的现实之中,使充满隐性特点的"动态因素"在设计过程的深层状态下有机会为作品带来创造性的审美活力。正是这些充满内在审美活力的动态因素在当代设计中的审美显现,才得以保证千千万万的个体设计在自身逻辑运动中朝着新时代审美设计风格的大方向行进,也才能真正获得当代设计整体意义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理论前提.反思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得与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情境的关系中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并辩证认识审美过程中审美认识和审美价值评价、审美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正确区分美的本质和美产生的根源,以及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的产生根源和审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循此路径逐步分析不难得出:美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在一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体发生的“物心感应”或“心灵默契”,具有引起主体的某些想象和联想,唤醒其社会的人生的经验,默契其价值观念和人格特性,丰富其认识,从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愉悦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史建成 《哲学动态》2022,(6):110-118
“无利害性”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但直到18世纪才摆脱伦理观念成为美学核心要义之一。经验主义美学家以及康德、叔本华从各自视角将“无利害性”拿为己用,展示了这一观念极强的历史延续性。20世纪,“无利害性”内嵌于斯托尔尼茨的“审美态度”理论之中,成为“同情”地“关注”对象自身的经验态度及其展开。环境美学发起人艾伦·卡尔松对于传统“无利害性”作出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形式主义、如画性等现代审美规范,但这种批判本身被当代学者误读为“决然的否定”。卡尔松以分析美学的文化解释为依托,否定了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感知及心理的符合论,并借助双重征用性对传统“无利害性”延续及现代艺术观念的环境解读作了批判。若排除上述理论语境则难言卡尔松否定了“无利害性”。与此同时,卡尔松所发展的“审美鉴赏”理论吸纳了斯托尔尼茨关于审美对象、意识的广泛包容性以及鉴赏的对象引导性等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对象性本质的鉴赏原则,显示了其环境美学理论的调和论色彩。  相似文献   

13.
周鑫 《美与时代》2014,(10):106-106
自然审美是美学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黑格尔关于“自然美”的理论中有不少有价值和具有启发性的思想,他指出了主体的审美意识在自然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审美主体与自然展开的心理交流运动过程,还指出了“自然美”发生的深层原因和自然审美创造活动对于主体的价值。这对我们今天研究自然审美问题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丁晓君  周昌乐 《心理科学》2006,29(5):1247-1249
本文主要介绍了审美神经机制研究的初步成果,特别有关Zeki,Solso等人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并着重讨论了这些研究工作的美学意义,指出审美神经机制的研究不但在美学理论的确证方面,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广泛的应用性,而且在21世纪美学理论的重建方面,也一定会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主流的社会认知理论对他人身体持有一种观察性立场,并认为他人身体之于他人心灵乃是某种无意义的、因而是待解释的物理现象。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并且是植根于对象化立场的解释;与之相对,我们需要对他人身体行为的被给予性模式作更精确的刻画。为此,本文重构了胡塞尔关于他人身体与心灵作为"表达之统一体"的格式塔理论,并进一步分析了梅洛-庞蒂有关身体表达的四个操作性概念,从而揭示出身体表达的生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揭示儿童的智慧发展规律,一直是心理学孜孜不懈地追求。在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研究的早期和中期,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尽管皮亚杰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更加关注认知结构在认知中的主导作用,但他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一反应”(S—R)的单向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简要回顾儿童遮挡绘画的研究历史,总结了对幼儿遮挡绘画中理智写实性绘画与视觉写实性绘画持不同见解的两种概说:"知见说"与"表征策略说",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绘画认知理论——遮挡图式的格式塔渐成论,由此展开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与幼儿认知发展的关系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美学"的学名应当叫什么、它的内涵指什么,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了"审美学"的挑战。王建疆在《是美学还是审美学?》一文中指出:"美学表面上看起来研究的是美,而非审美,但实际上却研  相似文献   

19.
时间空间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统一。很多求助者有意无意地割裂这种统一,只看到他们自已?的过去和未来,就是不看现在,不看“此时此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任务就是帮助求助者把只看过去与未来的眼光,转移到现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即时性技术和格式塔疗法,也是让求助者的眼光注意到“此时此地”。  相似文献   

20.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