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所尊敬和钦佩的李泽厚研究员今年和我一样,也年届八十了.他六十年来为中国探索创建美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给了我许多启发和帮助,对我的美学观的形成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倡导的实践论美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广泛吸收中外精彩的重要美学思想,有他独到的创见,构建了一个创新的美学体系,又经过几十年的不断自我修正,逐步完善和提高,使他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著名美学家,对创建中国化的美学体系,有巨大的功勋.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美学热主要表现在流派争鸣、<手稿>现象、美学史研究的拓展以及李泽厚现象等四个方面.90年代美学的沉寂并不是美学的沉寂,而只是80年代美学的沉寂,转型的时代在呼唤着转型的美学.  相似文献   

3.
美:诗性神话     
颜翔林 《学海》2002,(5):154-158
怀疑论美学认为美属于一种诗性的神话 ,它认为审美活动和神话思维具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特征。怀疑论美学认为 ,只有美学神话 (TheMythofAesthetics)和“审美神话 (AestheticMyth)的概念 ,才可能对审美活动做出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我为这次会议准备了三个问题,我将集中讨论对整个美学以及亚洲美学原理的思索会在当今世界文化中所起的作用.1995年在深圳举办的美学会议曾预言21世纪将会是一个跨文化美学的世纪;去年在日本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美学会议,会议非常重视对亚洲主要美学传统进行的最新研究;这些都非常清楚地表明,我们作为学者所关注的领域在世界许多不同地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现象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这正是我打算在此次会议中加以论述的.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美学旨在创造性地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以工具本体为基础,以情感本体为主导,为精神上无家可归时代的中国人开出新的内圣外王之道。但本体论的方法限制了其思想主题的展开和思想结构自身的完整。彭富春生活世界的欲、技、道游戏说不但实现了方法论的创新,更以其思想语言之道的思想创造性地解答美学基本问题,并指引我们获得返回家园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论庄子思想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文本中直接论述美的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庄子哲学和《庄子》一书始终都贯穿着一种心学与泛审美主义的美学精神。或许正因为此种思想特色,李泽厚干脆说庄子哲学即美学(李泽厚,第178页)。对庄子思想作美学探讨,大体可以从庄子美学与庄学之  相似文献   

7.
《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一书,是刘承华教授继《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出版十年之后的又一音乐美学力作,汇聚了他近十年来的23篇论文。这些论文虽各自独立成篇,但互相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使全书成一严谨、有机的整体。总体来看,该书更加明确地锁定了著者多年来形成的研究理路,即从文化学角度,强调以"人文阐释"的方法,来审视中国音乐美学的文化特性,音乐意义的文化景深和古琴音乐的文化精神等美学理论问题。该书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两个:"物理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弦上之音"是物理的世界,"弦外之音"是意义的世界。我们是通过"弦上之音"去把握"弦外之音",再用"弦外之音"来激活"弦上之音",这既是人的感知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使命。音乐是一个"意义世界",它的文化意义就在"弦上之音"中。  相似文献   

8.
<正>艺术美学是从"艺术世界"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源初美学形态。当代艺术美学应以开放的视域,将自然、生活重新纳入人类艺术活动的范畴中来考量,以审美直观和解释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学系统。宗白华和海德格尔等是现代艺术美学理论阐释的重要实践者。当代视域下重提艺术美学的意义在于:既可恢复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又与思辨美学形成一种互补,共同致力于世界美学的普世性建构。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一起形成当代美学研究的三维度。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思想转变影响重大。20世纪50年代,囿于各种原因,李泽厚对海德格尔的思想尚未重视。六、七十年代,李泽厚通过对康德的研究吸收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为其思想的转折作了铺垫。作为重要的转折期,80年代,李泽厚逐渐显露出对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兴趣,并且吸收了他的存在哲学来补充自己的美学理论。90年代,李泽厚对海德格尔态度的摇摆,是基于他对当下社会的反思。20世纪至今,李泽厚更加重视伦理学,并更加活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探索人生问题和哲学发展的前路。李泽厚美学思想的转向并非是颠覆性的,事实上,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和他对海德格尔的吸收和反思体现了他对存在主义批判、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10年9月,李泽厚先生80岁寿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世界哲学》编辑部、《读书》编辑部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及40多名在京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聚一堂,就李泽厚的美学创构、思想阐释、学术方法及文化涵义等展开深入探讨,其间屡屡涉及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担负以及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11.
感性认识始终是鲍姆嘉通“美学”概念的核心.而他也始终认为感性认识的完善是美学的目的.在鲍姆嘉通看来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关于感性认识的认识不仅可以形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我们应该完善这种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学会以审美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美学的目的或者美学本身都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组于6月19日和26日两次组织会员和邀请在北京的美学工作者举行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问题讨论会。在会上发言的有李泽厚、马奇、刘纲纪、陆贵山、潘知水等十二位同志。一关于“美学热”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出现的“美学热”是个值得肯定的现象,这对美学工作者是很大的鼓舞。这种“美学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一是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  相似文献   

13.
李道纯是元代著名高道 ,对他的研究也颇多。本文从其著作入手 ,试从美学角度重新梳理了他的思想 ,认为他的美学思想有以下三点 :一、力倡中和之美 ;二、道的审美特征 ;三、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要指示给文艺工作者和美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我们的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都有重大意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而中华美学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还必须先弄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儒家、道家和佛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出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我们认为针对旧实践美学可以有三种进路,即"照着讲"、"接着讲"和"对着讲"."照着讲"由于太机械,所以遭摒弃.目前中国学界对待实践美学主要的就是"接着讲"和"对着讲"."接着讲"的理论形态就是所谓的"新实践美学","对着讲"的理论形态就是所谓的"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都对旧实践美学的局限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但新实践美学局限于旧实践美学内部的改造、发展和完善导致它并不能真正地克服旧实践美学的固有缺陷.与旧实践美学"对着讲"的后实践美学完全冲破了旧实践美学的局限,并在自己的理论建设上取得重大成果.杨春时的主体间性的后实践美学建构,在众多的后实践美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美学走出古典,获得现代性内涵的美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同志把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把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审美理想;认为劳动是美的,劳动模范是美的,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是美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的,必须发扬;他号召全国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的国家美化,社会美化,公民的心灵美化;要求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他向全国人民发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他向世界各国提出共建生态美好的地球家园.他要求文艺工作者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求文艺工作者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求文艺工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真善美,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同志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我国的美学理论研究和审美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康德美学思想与近代及其之前美学思想的关系 康德是近代美学的主要开拓者,在美学史上,其美学思想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与前人美学思想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就是有博克、卢梭、休谟、夏夫兹别里等对其影响很大,在其基础上康德形成了其前期批判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鉴赏、品位、判断、体验、因借、翻译等美学或跨文化问题。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到底是何走向 ?是要重估传统的学说 ,澄清原来的疑难 ,继而提出新理论、新体系呢 ?还是从跨文化学的角度切入 ,将中西美学与诗学的主要范畴及其理念 ,置于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化的特定语境中加以比较分析 ,继而在其互动互补的关系中追求“法乎其上”的沟通与超越呢 ?凡此种种 ,中外美学家均有各自的构想与见地。 2 0 0 2年 1 0月 ,“美学与文化 :东方与西方”国际美学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来自 1 5个国家与地区的近 80名美学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与对话。这其中 ,侧重审美经验的现象学美学 ,推崇伦理功用的实用主义美学 ,强调跨文化视界的翻译美学和标举诗性智慧的比较诗学 ,均试图为未来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维度与探索平台 ,故值得我们从学理上给予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从艺术到哲学,从哲学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到哲学,我始终是一个"徘徊者"。一面是对艺术的本然兴趣,另一面是对哲学的后天兴趣,正是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我从事美学研究感到非常非常的愉悦,或者说,我基本上是以一种"美学的态度"来研究美学的。从"生活美学"、"艺术终结"直到"分析美学"的思考,为我目前的美学研究划出了一道浅浅的印迹。  相似文献   

20.
1979年,我应邀到安徽大学去讲课。讲的题目之一,是《什么是美学——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稍加整理之后,发表在《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上。后来又作了一些修改,改题为《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收进拙著《美和美的创造》里面。我的目的,原不过是想把我国当前关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中的两派意见,加以综合和调和,以便得出一种我认为比较全面的意见。但是,想不到就是这么一篇微不足道的东西,竟会引起高尔太同志的注意和重视。他在1981年第4期的《哲学研究》上,发表了《美学研究的中心是什么——与蒋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