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是心理学中瞩目的课题。自1861年,法国的Broca发现人的语言区位于左半球之后,许多研究相继证明了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日趋深入,但是有关的研究大都是以脑损伤和裂脑人为研究对象的,即是在脑机能不全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脑疾患者和裂脑人身上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对揭示脑的功能不对称性确实做出了贡献,但是科学家们更希望能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研究脑的功能不对称现象。因此,以反映脑的活动的生理相关物作为研究脑的不对称指标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对人类大脑两半球不对称性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对动物大脑两半球不对称性的研究却是近十多年来才开始的。近年来,在灵长类,非灵长类哺乳类,乃至鸟类中都发现了一些生理和形态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从进化的角度,评介了近年来的一些发现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行为神经生物学是神经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近期在某些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本文拟对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学习记忆的神经生物学、以及神经系统可塑性和脑发育三个问题的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李德明 《心理学报》1988,21(3):77-82
断奶前Wistar婴鼠168只,分为0、2、4、6……20日龄共11个日龄组。记录每只动物腹腔注射苯异丙胺(5毫克/公斤)所诱发的旋转行为,以研究大鼠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的个体发生。本实验观察到0日龄(出生后0—12小时)婴鼠即可被苯异丙胺诱发低水平的旋转行为,其旋转行为水平随日龄的增长而提高。该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在出生时大脑两半球机能已存在不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人类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认识的起源、演变、最新发展进行了论述,尤其对五十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研究技术及实验结果对传统观念的否定进行了综述。总的看,对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随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水平的发展而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高飞  蔡厚德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7):1200-1212
胼胝体是哺乳动物脑内最大的白质结构,不仅可以在大脑两半球间传递信息,也能调节半球间的相互作用,“抑制模型”和“兴奋模型”是当前解释胼胝体调节机制的主要模型.前者假设,胼胝体对半球间的信息传递起抑制作用,表现为优势半球的功能增强,非优势半球的活动抑制,因而可以提高半球加工的独立性和功能不对称性;后者则认为,胼胝体对半球间信息传递起促进作用,导致两半球同时性活动,并增强其功能连接性,因而可以降低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有利于半球间的信息共享与功能整合.近期的研究显示,胼胝体并不是一个结构与功能的单一体,而是包含了在空间与时间上既分离又互动的多通道信息加工复合体.抑制与兴奋信息可以通过胼胝体的不同空间通道以不同的速度在半球间进行传递,并受到任务计算类型与复杂性的调节,因此,胼胝体的抑制与兴奋的协同可以调节两半球的动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杨  匡培梓 《心理科学》1997,20(3):202-205
以2日龄雏鸡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次性被动回避学习模型,以不透明胶纸封贴一侧眼的方法,研究2日龄雏鸡单侧眼视剥夺2小时后对视觉学习记忆的影响,并与双眼学习条件下的记忆情况进行比较;试图探讨雏鸡在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左、右半球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剥夺一侧眼(无论左或右)2小时后对雏鸡的短时记忆无影响,明显干扰雏鸡的中期和长时记忆,特别是剥夺左眼干扰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声调的脑机能偏侧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机能偏侧化研究是神经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往研究对象大多是非声调语言。汉语 是声调语言,其脑机能偏侧化有许多特点,对正常人的声调偏侧化研究结论不一,对语言障碍病人 的声调偏侧化研究大多认为两半球均势。我们通过对三例纯词哑患者的语言分析,左半球损伤对声 调的影响很小,其原因可能由于声调既是一种语言学信号,又有音乐的特点,具有两重性,对其控 制两半球皮层均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手”是反映脑功能优势化体制的一个重要外部标志,利手研究也是探索精神病患者大脑两半球运动优势变异的重要手段。迄今,利手研究资料提示分裂症与优势半球机能障碍,情感性精神病与  相似文献   

10.
时间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珍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6):1506-1509
当前对时间认知的脑机制探讨有三个模型:特异化计时模型、分布网络模型和定域计时模型。在这些模型的框架下,时间认知的神经心理学研究集中探讨了小脑、基底神经节、前额叶在时间信息加工中的作用和大脑两半球在时间认知中的不对称性。小脑作为内部计时系统对时间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在周期性动作任务中,小脑对不连续动作计时具有特异性。基底神经节在时间加工任务中与小脑存在明显的作用分离,其具体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前额叶的计时功能可能与注意和工作记忆对时间信息的获得、维持和组织有关。此外,还发现大脑右半球与时问信息的加工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李德明 《心理学报》1988,21(4):74-81
0—20日龄Wistar婴鼠脑重增长速度曲线表示出“脑生长突发期”,并观察到曲线的高峰在10日龄附近。所完成的12—20日龄婴鼠Y迷津吸乳辨别学习行为发展的实验观察到,婴鼠学习行为水平的明显提高发生在16日龄(“脑生长突发期”的后期)。该结果表明婴鼠Y迷津学习行为的发展与脑生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本实验证明,能被苯异丙胺(i.p.5mg/kg)诱发的旋转型婴鼠Y迷津学习行为表现优于不能被苯异丙胺诱发的非旋转型婴鼠,并发现与食物奖偿方向(R臂)相一致的R旋转型婴鼠学习行为表现最佳,此现象随婴鼠日龄的增长而明显。这暗示婴鼠左右方位辨别学习行为与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6-羟基多巴胺所致旋转行为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神经毒素(6-OHDA)造成动物大脑黑质纹状体的单侧性损伤,致使动物的大脑两半球机能显示不对称性。致伤后以可卡因诱发动物的旋转行为。 本实验共观察了成年的Holtzman种系雌性大白鼠43只。结果表明,有38例(88.37%)的多巴胺的耗竭率在85一100%,它们的伤情较为理想。但是,3只动物(6.98%)的多巴胺的耗竭率小于60%,2只动物(4.65%)的多巴胺的耗竭率在60—84%。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制备和利用旋转仪自动记录动物的旋转行为,以及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脑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知道感(FOK)和不知道感(FOnK)的实验分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培培  罗劲 《心理学报》2005,37(4):442-449
新近的脑成像研究结果提示:“知道感”(FOK)与“不知道感”(FOnK)可能是由两种不同的认知与脑机制所实现的。尽管这一设想质疑了以往的知道感研究中对此二者不加区分的处理方法,但脑成像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关研究,因而并不能提供因果性的推论。这项行为实验将加工深度对FOK和FOnK的影响分开来加以考察,结果发现:深度加工只能使FOK的预测准确性增加,但却不但不能使FOnK的预测准确性增加,反而会使之降低。上述结果在(1)被试内设计,(2)被试间设计,(3)排除熟悉性所导致的不确定的再认等三种情况下都成立。上述结果为知道感的“双过程假设”提供了来自行为研究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张璇  伍麟 《心理科学》2013,36(6):1333-1338
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开始研究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即失去信任比得到信任容易。十余年来,不同研究者从信息类型、灾害类型以及先前态度等方面对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展开了继续探索,认为信任的“不对称性原则”是有条件的。另有一部分研究者直接从信任的结构对“不对称性原则”进行了反驳,认为信任应该包括社会信任和信心,社会信任基于共享的价值观,是对称的;信心基于客观的行为标准,是不对称的。信任研究应该针对社会信任这一维度。之所以会出现“不对称”或“对称”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信任结构的不一致。前者将信任看成是一维的,而后者认为信任是二维的。这就推动了信任的理论结构探索和启发式研究。通过对信任机制的研究,风险管理者和专家能够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制定相应的提高公众信任的措施,推动科技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提升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5.
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及其理论解释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重点介绍了跨语言掩蔽启动不对称性现象及其新的理论解释一意义模型.意义模型认为目标词中已经激活词义数目与完全激活该词需要的词义数目的比率决定着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的产生.目前意义模型较好地解释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前言自从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通过解剖一个失语症患者的大脑,发现人控制言语的中枢位于左半球的额下回;1874年德国人威尔尼克发现颞上回存在着对书面语的理解中枢,研究者开始了对大脑半球机能差异和机能定位的研究。到1981年。美国的罗杰·斯佩里博士,通过研究“裂脑人”,对大脑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心理学家称大脑为“暗箱”,社会学家认为大脑是“三大宇宙之谜”之一,这不仅仅因为大脑本身的高度复  相似文献   

17.
损益不对称是跨期选择中非常稳定的现象之一,即相对于收益,在损失跨期选择中,决策者表现出更小甚至是负的折扣率。过往研究一般仅是发现现象和探讨原因,而近来的研究开始检验损益不对称现象的心理机制。本文从损益结果效用的不对称性、延迟知觉的不对称性以及折扣不对称三方面总结了损益不对称心理机制研究的进展。最后,本文提出未来需要从损益结果可能的不同加工策略、损益序列比较和过程方法研究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相似性判断和差异性判断不对称性的相关研究。首先介绍了不对称性的发展及理论解释。其次,根据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结果,阐述了图-词信息的双编码模型对相似性判断的影响。接着分析和介绍了相似性判断的双编码过程及其时间进程。最后,作者提出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1)差异性策略在分类和推理中的应用;(2)相似性双编码过程的实证研究及其应用;(3)从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不对称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9.
字词再认的事件相关电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400)是一个与字词再认密切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它可由多种语言或非语言材料引出.其波幅在头皮上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右侧波幅大于左侧)。其心理学意义可能反映了词汇到达后选择适当语义的过程。目前,N(400)已被用于对某些精神疾患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破天荒第一次地为确定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分——大脑两半球的机能的强度或弱度提供了标准,而大脑两半球对于整个有机体的生活活动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巴甫洛夫把在实际中所遇到的大脑皮质神经过程基本特点的复合,称之为高级神经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