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王益文  张振  张蔚  黄亮  郭丰波  原胜 《心理学报》2014,46(12):1850-1859
群际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的行为研究表明个体参与群际互动时, 互动对象的群体身份会影响其心理加工和行为决策。但目前关于群体身份如何影响公平加工的动态时间过程尚不清楚。为了研究群体身份对最后通牒任务(Ultimatum Game, UG)中反应者公平关注的影响, 15名健康成人作为反应者与组内和组外提议者进行UG博弈, 提议包括极端不公平、中等不公平或公平提议三种。事件相关电位结果发现, 组外互动时公平提议和中等不公平提议比极端不公平提议诱发更负的AN1, 组内互动时不同提议诱发的AN1无显著差异。来自组内成员的中等和极端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引起更负的内侧额叶负波(MFN), 但来自组外成员的不同提议则没有导致MFN波幅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在群体互动情境下, 互动成员的群体身份能够影响个体的早期注意资源分配和公平关注加工。  相似文献   

2.
艾娟 《心理科学进展》2017,(11):1964-1971
群际替代性报复是指群体内成员受到外群体成员的伤害后,内群体的其他成员对外群体的其他成员进行报复的现象。这种基于群体水平上的替代性报复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原本的侵犯者和受害者,而涉及到群体双方更大范围的其他人。替代性报复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产生和程度受到伤害感知、群体认同、外群体实体性、群体情绪以及内群观众效应的影响。内群体在实施替代性报复后也往往存在较为一致的"正面"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未来还需要继续在学术层面上整合和完善替代性报复的心理机制,探讨不同文化观念下替代性报复的特点,最重要的是结合社会现实提出减少替代性报复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摘要:群体共情是指群体成员内化和间接体验另一群体成员的认知和情绪情感的过程。群体共情与个体共情不同,表现在身份感、共情偏好和文化影响的差异等方面。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减少群际冲突,促进群际亲社会行为。共情动机和文化框架转换是分析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促进机制的两个视角。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群体共情与个体共情神经机制的差异,建立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影响的综合模型,探索群体共情在群际关系改善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薛婷  陈浩  乐国安  姚琦 《心理科学》2013,36(1):183-188
为探究社会认同、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如何同时影响内、外群体态度,本研究以中日撞船事件为考察蓝本向天津市4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国家认同在认同威胁对两种群体态度的总影响和通过群体愤怒的间接影响中都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在社会认同与内、外群体态度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结论:国家认同在对群体态度的影响中起基础性作用,不同群际威胁与不同群体情绪相对应进而影响群体态度。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信任游戏的实验范式探讨了在与“受信任者”高/低可信赖性有关的信任线索时,具体情绪的确定性维度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实验一发现,当被试被告知“受信任者”在可信赖量表上的得分(高/低)时,个体在高确定性情绪(开心和愤怒)下的信任判断比低确定性情绪(悲伤)下的信任判断上更容易被受信任者的“可信赖性”水平的高低所影响;实验二发现,当告知被试“受信任者”的群体身份(内/外群)时,个体在高确定性情绪(开心和愤怒)下的信任判断比低确定性情绪(悲伤)下的信任判断更容易被受信任者的“内外群”身份所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高确定性的情绪比低确定性的情绪更容易使被试的信任判断受到与“受信任者”是否值得信赖有关的线索所影响。  相似文献   

6.
群际信任是衡量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群际信任指人们在群际互动中对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或意向做积极预期而且愿意承受相应的风险,这种信任主要是由群体成员所属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表现为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的信任.影响群际信任的因素包括社会群体身份及其表征和群体之间的接触经验,增进群际信任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两大类方法.未来的研究需结合已有进展和社会现实问题对中国的群际信任问题及增进方法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峰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0-947
群际情绪理论认为, 群际情绪是当个体认同某一社会群体, 群体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时, 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情绪体验。群际情绪借用社会认同方法, 采用集体自我的概念作为其理论的源点, 认知评价、情绪、行为倾向是群际理论的三件套; 群际水平的情绪不同于个体水平的情绪; 群际情绪取决于群体认同水平; 群际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 群际情绪有助于激发和调节群内、群际态度和行为。新近的研究也为群际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群际情绪理论为消解偏见和改善群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宋仕婕  佐斌  温芳芳  谭潇 《心理学报》2020,52(8):993-1003
通过实验研究了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 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 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 (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 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 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 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 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指的是如果个体得知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友谊关系,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群际焦虑、知觉到的内群体/外群体准则、将他人纳入自我、自我表露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群体准则的知觉差异性、社会意识态度、内群成员的关系紧密性、与外群体的直接接触程度等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中起到调节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关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的动机,比较不同类型群体的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探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更为长远的社会后果,整合间接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社会认同理论框架下,身份认同与内隐群际攻击性的关系,并分析内隐集体自尊在身份认同对内隐群际攻击性影响的调节作用,采用内隐IAT测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326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内农外农型新生代农民工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内隐群际攻击性均高于内城外城型被试,内农外农型新生代农民工对内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其对外群体和模糊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水平,内城外城型新生代农民工的外群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内群内隐攻击性;(2)内隐集体自尊调节了内农外农型被试对内群体内隐攻击的影响,内隐集体自尊对内城外城型新生代农民工的群际攻击性不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内隐集体自尊在个体身份认同与内隐群际攻击性产生的调节作用,从而丰富了社会认同理论。  相似文献   

11.
公平规范执行代指人们自愿损耗利益来惩罚违反公平原则行为的意愿和行为, 被视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及维持合作行为的关键因素。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群体身份的知觉及其所付诸于该群体身份上的价值与情绪, 直接影响着群际互动中人们的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基于多种资产分配任务, 国内外学者发现公平规范执行中群体偏见存在两种矛盾的表现形式:人们有时更愿意接受内群体成员的不公提议, 表现为内群体偏爱现象(the in-group favoritism, IGF), 有时又更愿意拒绝内群体成员的不公提议, 表现出黑羊效应(the black sheep effect, BSE)。当前, 纯粹偏好理论和规范聚焦理论常被用来解释上述两种相悖的现象。未来研究应侧重从多种视角揭示公平规范执行偏见的边界条件, 比较多种线索操纵所致偏见的差异性, 促进两种理论的融合与补充, 并增强其潜在神经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集体行动现象一直备受社会科学共同体关注。20世纪早期, 社会心理学曾是集体行动研究界的主导视角, 后逐渐转至社会学与政治学视角。最近20多年, 社会心理学视角开始复苏, 进入研究复兴期。社会心理学家先后确认工具理性、社会认同和群体愤怒这三种影响个体参与集体行动的主要前因变量, 并分别建构了包含工具理性和群体愤怒路径、包含工具理性和社会认同路径, 以及包含社会认同、工具理性和群体愤怒路径的三种重要集体行动参与模型。未来的集体行动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重视行动情境类型、个体心理特征和除愤怒之外的群体情绪在集体行动参与中的作用, 考察理想信念等潜在新前因变量的可能地位, 加强与群际关系、歧视动机等其它经典研究领域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已有研究表明典型群体成员会表现出更强的群际偏差。然而,典型群体成员表现群际偏差的基础是内群体偏好还是外群体贬损尚未明确。本研究以中国社会背景下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群际关系为例,对典型城市居民表现群际偏差的基础进行探索。研究一采用相关研究设计考察典型性与群际偏差的关系,结果表明越典型的城市居民会表现越强的内群体偏好,但外群体贬损不受典型性影响。研究二采用实验设计对城市居民典型性进行操纵,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典型性会导致内群体偏好,而非外群体贬损。研究结果一致地表明,典型城市居民表现群际偏差的基础是内群体偏好而非外群体贬损。  相似文献   

14.
在集体行动发展过程中,新的群际互动事件会对参与者心理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采取调查问卷与实验情境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集体行动失利情境下参与者情绪体验对其未来行动意愿的影响,以及群体认同与群体效能对情绪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集体行动的消极结果会引发参与者愤怒与沮丧情绪体验,且愤怒情绪对其未来行动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沮丧情绪对其未来行动意愿有负向预测作用;2)群体认同与群体效能会影响群体成员因集体行动失利而产生的愤怒感与沮丧感,参与者对内群体的认同感越强,效能评估越高,在集体行动遭遇挫败时体验到的愤怒感就越强,体验到的沮丧感就越弱。本研究扩展了集体行动的情绪研究取向,并为探讨集体行动的动态演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不同群体身份成员给我们造成的客观损失相同的伤害,我们是更倾向于宽恕内群体成员还是外群体成员?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最大差异化群体间囚徒困境范式创造来自内、外群体成员客观程度相同的侵犯行为,考察群体身份对宽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面对客观损失等价的侵犯,被试报告更倾向于宽恕内群体成员,认知评价在群体身份对宽恕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但有利于人际和群际水平宽恕研究的整合,而且对丰富有关宽恕发生的条件和机制的研究成果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程瑞  卢克龙郝宁 《心理科学》2021,44(6):1336-1345
个体的恶意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伤害、欺骗与捉弄他人三方面。本研究旨在考察愤怒情绪对上述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设计了愤怒、恐惧和中性三种情绪诱发条件(后两者分别作为愤怒情绪的消极和中性情绪对照),以考察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在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对于伤害和欺骗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在观点流畅性、新颖性和伤害性上均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而对于捉弄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仅在观点流畅性和新颖性上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而情绪唤醒度仅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伤害他人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是愤怒情绪促进不同类型恶意创造力的通用路径,而情绪唤醒度是愤怒情绪促进伤害他人恶意创造力的特异路径。  相似文献   

17.
程瑞  卢克龙  郝宁 《心理学报》2021,53(8):847-860
以两个实验考察愤怒情绪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并探究调节愤怒情绪对削弱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效应。实验1比较愤怒、悲伤、中性情绪下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差异, 发现愤怒情绪下个体生成更多、更新颖的恶意观点,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实验2探究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如何影响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 发现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的恶意创造力表现比无策略的控制组水平更低,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愤怒情绪通过提升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进而促进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 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可作为削弱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内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作为一种群际元知觉, 元刻板印象的内容和效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际关系。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更加重要的变量。相对于刻板印象, 元刻板印象的激活更加复杂, 激活的元刻板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情绪、认知和行为效应。未来研究应关注元刻板印象作用于群际关系的心理机制, 并进一步探讨通过元刻板印象改善群际关系的策略, 开展针对于我国不同群体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319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群际背景中,个体对圈内和圈外的规范者和偏常者的评价模式,探索白乌鸦效应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同一群体内,个体评价偏常者总是高于规范者,这与国外研究不一致;个体评价圈内规范者高于圈外规范者,评价圈外偏常者高于圈内偏常者,这与以往研究的白乌鸦效应一致;(2)随着偏常成员偏离忠诚的程度加剧,个体对规范者的评价更积极,对偏常者的评价更消极;(3)随着群际偏见提高,个体对圈内规范者的评价提高,对圈内偏常者的评价下降,对圈外成员的评价不受群际偏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思静  马剑虹 《心理科学》2011,34(3):670-675
社会规范需要被激活才能显著影响个体行为,第三方惩罚(TP)正是这样一个激活的过程。本研究将TP引入独裁者博弈(DG),社会规范被激活的被试参与了TP与DG,未激活的被试只参与了DG。结果表明,前者在TP之后显著提升了DG中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社会规范激活过程中,社会责任感越高的个体被激活的程度越高,对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产生的愤怒情绪也越高,从而产生了更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在排除了实验中其他因素和相关理论的解释后,这一基本的实验结果表明社会规范激活受到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并伴随着特定情绪的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