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考查不同群体(本地、外地)青少年朋友选择的特点,以及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的关系,同时考查了群际焦虑在跨群体友谊与群际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905名初中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测量工具包括朋友提名(友谊数量和质量)、群际态度(积极情感与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量表。结果发现:(1)在本地与外来学生混合的学校中,跨群体友谊普遍存在,且外地学生在选择朋友时存在一定的本群体偏好;(2)跨群体友谊与更为积极的外群体态度相关联,且这种\"友谊效应\"只存在于外地学生中;(3)跨群体友谊通过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对群际态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是阻碍群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和群际焦虑理论模型,测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时的群际焦虑水平、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和外群体态度等变量,考查了这些变量的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1)汉族在群际交往过程中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2)女性比男性持有更积极的外群体态度;(3)消极刻板印象是产生群际焦虑和偏见态度的重要原因。减少消极刻板印象、降低群际焦虑是促进群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薛婷  陈浩  乐国安  姚琦 《心理科学》2013,36(1):183-188
为探究社会认同、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如何同时影响内、外群体态度,本研究以中日撞船事件为考察蓝本向天津市4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国家认同在认同威胁对两种群体态度的总影响和通过群体愤怒的间接影响中都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在社会认同与内、外群体态度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结论:国家认同在对群体态度的影响中起基础性作用,不同群际威胁与不同群体情绪相对应进而影响群体态度。  相似文献   

4.
张航  冯晓慧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23,(7):1115-1132
以中国14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和汉族学生为被试,考察族际通婚子女的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及二者对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族内通婚子女比,族际通婚子女持有的民族本质论观念较低、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不强烈,但对其他民族的外群体态度和交往意愿都更积极,在自我身份范畴化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更倾向于构建归属水平更高的上位身份认同。族际通婚作为高质量的民族接触与交融形式,对推动建立民族互嵌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石晶  崔丽娟戚玮 《心理科学》2021,44(6):1411-1418
集体行动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弱势群体利己型集体行动,很少有研究考察利他型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双随机设计,通过三个实验探讨积极群际接触与利他型集体行动的中介效应因果模型。实验1采用想象性群际接触范式操纵积极群际接触,发现积极群际接触促进利他型集体行动,系统公正感和群际评价中的热情维度起中介作用。实验2与实验3分别操纵系统公正感和热情,检验中介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证实了积极群际接触-系统公正感、热情-利他型集体行动的因果关系链。  相似文献   

6.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观点采择能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群际关系.依照研究内容是否涉及群际互动,可以将前人研究分为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以通过自我—他人融合、不公正感知等中介机制影响群际关系.动态研究中,观点采择可能引发反应性自我中心主义与评价关注,进而影响群际关系.未来可以从观点采择的真实干预、对群际冲突感知的影响以及检验观点采择与群际关系的调节变量等角度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元刻板印象威胁是指消极元刻板印象所导致的群体成员的一种社会心理困境和认知不平衡状态,会诱发压力和害怕体验,进而损害其行为表现。基于群际焦虑模型,本研究拟考查元刻板印象、群际焦虑、自尊等因素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具体为贫困大学生消极元刻板印象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及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自尊的调节作用。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某高校的158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操控指导语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威胁组(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组)和无威胁组(元刻板印象未激活组)。结果如下:(1)威胁组被试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群际关系水平显著低于无威胁组;(2)群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威胁与群际关系间起中介作用,自尊在前半路径(元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间)和后半路径(群际焦虑与群际关系间)均起调节作用。结论:激活贫困大学生消极元刻板印象会对群际关系产生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8.
现有研究中有关群际威胁对集体自尊是增强作用还是削弱作用存在矛盾结论,可能是不同研究采用了不同类型的群际威胁,且情绪在群际威胁和集体自尊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作用所导致的。本研究通过情景启动的实验发现,现实群际威胁唤起了更高水平的愤怒情绪,愤怒情绪越多,被试的集体自尊越高。而象征群际威胁唤起了更高水平的自卑情绪,自卑情绪越多,被试的集体自尊越低。总之,群际威胁类型的不同对集体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情绪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GNAT实验范式,以小学四年级、初一和高一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小学生数学内隐态度的年级差异。结果发现,小四、初一和高一学生的数学内隐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和女生的数学内隐态度差异不显著。表明数学内隐态度存在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1995名城乡普高生和中职生为被试,采用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考察了普高生和中职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的基本特点。研究发现:(1)总体上,普高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水平高于中职生,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目标的实现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此外,城市普高生对未来教育的探索水平高于城市中职生,但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水平低于城市中职生;农村普高生对未来职业的探索和投入水平均低于农村中职生。(2)农村青少年对未来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投入水平高于城市青少年,且对未来教育目标的实现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3)男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水平低于女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水平高于女青少年,且农村男青少年比农村女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目标的实现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以829名高中生为对象,对“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加利福尼亚人格调查表”和“中学生学业负担态度量表”的测试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F检验,探讨学生智力水平与人格类型特征对其学业负担态度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智力水平学生对待学业负担的态度无显著差异,但积极进取型学生与固执冲动型及消极退缩型学生间的差异显著。积极进取的人格类型特征有助于形成学生对待学业负担的积极态度,而消极人格类型特征导致学生对待学业负担更为消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丽娴  连榕  张锦坤 《心理科学》2007,30(6):1409-1412,1417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136名高中学生的学习倦怠进行分析,考察了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差异,并探讨了学习倦怠各因子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⑴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人口学变量有家庭所在地、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其中家庭所在地单独影响学习倦怠,且是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变量。性别、学校类型和年级相互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⑵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与学习倦怠的各个因子及总分有极其显著的相关,其中N、P是学习倦怠有效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羞怯量表、学业求助量表及学业适应量表对青岛两所普通中学625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分析高中生羞怯、学业求助与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学业求助是否在高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羞怯可以显著预测高中生的学业适应;(2)学业求助态度在羞怯与学业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羞怯部分通过学业求助态度经学业求助行为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学业适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中生应对活动的特点。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自编的两个具体应激情境下(考试失败与人际关系紧张应激情境)的应对问卷KC与RC为调查工具,对河南省三所中学的466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自编的应对问卷KC、RC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高中生在面临应激情境时,较多地采取问题解决这一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3)同一个体在不同应激情境下的具体的应对活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结论:应对是个体与具体应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对心理辅导课态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宝琼  高长松 《心理科学》2004,27(2):417-419
本研究调查了高一学生对心理辅导课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1、男,女生对心理辅导课的态度不存在差异;2、喜欢理科和喜欢文科的学生对心理辅导课的态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对课的认识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课的兴趣和自我的认识的两个维度上没有差异;4、高中生对课的认识与对课的兴趣之间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学科教学策略对高中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然教育实验法,探讨学科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学科教学策略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优秀生和普通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整体水平;(2)学科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其中学习独立性、学习计划性、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最为明显;(3)学习适应性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日重现法对133名高中生学校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实描研究,考察了高中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活动、活动场所、互动对象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情感体验的日波动模式。结果如下:(1)高中生在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活动、场所以及人际互动中均表现为积极情感的体验强度大于消极情感;(2)大部分积极情感以及疲劳的体验强度都表现为在晚睡前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大部分消极情感体验都在该时段降至一天中的最低点;(3)全天都体验到较强烈的胜任感,中午的体验强度最大,早晨的体验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18.
对644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调节聚焦、毅力和学业情绪的问卷调查,以探讨高中生毅力水平与调节聚焦和学业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高中男生的毅力水平显著高于女生,高一年级学生的毅力水平显著高于高二年级;(2)高中生的调节聚焦并不完全直接导致毅力的增强或降低,而是通过学业情绪作为中介而间接影响毅力的。促进定向通过高兴的中介作用而增强毅力,通过沮丧的中介作用而降低毅力;预防定向通过生气的中介作用而降低毅力,但是满足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