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570名中学生,通过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来测量其心理素质,并对被试进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评估和学业成绩考察。结果表明:(1)除中学生家庭SES与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变量呈两两正相关;(2)整体心理素质在中学生家庭SES和学业成绩间中介作用显著。(3)认知特性和适应能力在家庭SES和学业成绩间存在多重中介作用,但两者存在抵消抑制作用。据此得出结论,高家庭SES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认知特性的提升来实现的,而同时适应能力的增强则对学业成绩的上升有抑制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对家庭投资理论和家庭压力模型的认识,还为进一步深化心理素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该结论表明应为低家庭SES的学生提供补偿性教育,重视其认知特性的培养和提高,从而有助于提升其学业成绩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041名初一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结交越轨同伴在社区暴力暴露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母子关系和/或父子关系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亲子关系、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后,社区暴力暴露对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仍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社区暴力暴露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结交越轨同伴而间接预测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3)母子关系显著调节社区暴力暴露对结交越轨同伴的影响,而父子关系显著调节结交越轨同伴对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考察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轨迹以及亲子和同伴依恋对其的影响。三所中学的442名初一学生和501名初二学生参加了三轮追踪调查,初测平均年龄M =12.83,SD =0.74。结果发现,初一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轨迹可分为中-降组(79%)和高-升组(21%)两个亚群组;且初一上父子依恋或母子依恋水平越高,心理素质发展轨迹为高-升组的概率大于中-降组。初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轨迹可分为低-稳组(84%)和高-升组(16%)两个亚群组;且初二上父子依恋水平越高,心理素质发展轨迹为高-升组的概率大于低-稳组。结果表明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组类型,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积极作用,这些发现对于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家庭经济压力与初中生当下、未来取向幸福感的关系及歧视知觉和控制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经济压力问卷、歧视知觉问卷、控制感问卷和青少年幸福感问卷对8374名初中生(平均年龄14.31岁,46.9%男生,53.1%女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家庭经济压力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当下和未来取向幸福感;(2)家庭经济压力越大,初中生的歧视知觉水平越高,当下和未来取向的幸福感水平越低;(3)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受到控制感的调节,与控制感高的学生相比,控制感低的学生的歧视知觉对其当下和未来取向幸福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家庭经济压力对初中生幸福感产生预测作用的机制,并提示降低初中生的歧视知觉和提升初中生的控制感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家庭阅读环境(HLE)和电子媒介暴露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幼儿词汇理解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使用家庭基本信息调查表、家庭阅读环境问卷、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对278名幼儿及其父母进行调查。 结果:(1)SES、HLE各维度(除hle5)与词汇理解呈显著正相关;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SES、HLE各维度和词汇理解呈显著负相关;(2)HLE和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分别在SES和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幼儿词汇理解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结论:HLE和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在SES和幼儿词汇理解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友伴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源。本研究从儿童积极发展的视角探讨友伴人际品格(仁慈和公正)对儿童人际品格的影响及友伴数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检验了儿童的群体(学段、性别、是否独生)差异状况。研究采用班级同伴提名法及儿童品格调查问卷对1555名4~9年级儿童及其互提名友伴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友伴仁慈和公正显著预测所有儿童群体的仁慈和公正;(2)儿童的友伴数量更多时,友伴公正对其公正的预测作用更显著;该调节效应仅体现在初中生和男生群体上。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与具有积极品格特征的友伴交往对其积极品格的发展至关重要,且对于特定群体(如初中生、男生),与越多具有积极品质的友伴交往,其受到的积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发现品质/外貌自我评价与外显自尊密切相关且受性别的调节,而内隐品质/外貌自我概念是否与内隐自尊相关以及其中的性别差异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及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被试的内隐品质/外貌自我概念以及内隐自尊,结果发现在内隐自我概念里,男性将品质与自我联系更紧密而女性将外貌与自我联结更紧密;内隐品质/外貌自我概念对内隐自尊的预测作用受性别的调节,在男性中内隐积极品质与自我联结越紧密其内隐自尊水平越高,而女性中内隐积极外貌与自我联结越紧密其内隐自尊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0.
以331名初中生为被试,收集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和父母参与,及学生成绩,以验证父母参与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业成绩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师支持对父母参与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学业成绩;(2)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预测中,父母参与发挥了中介作用;(3)教师情感支持调节了父母参与中介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初中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49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受欺负行为进行为期2年的4次追踪测试,同时测试其父母教养方式。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探讨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多种发展轨迹,并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年时间内,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呈显著下降趋势;(2)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存在两种下降趋势,即快速下降与慢速下降;(3)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这三种教养方式可增加两组初中生的网络受欺负行为,同时也可降低其网络受欺负行为的下降速度;(4)父亲情感温暖可显著预测快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过度保护可显著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情感温暖可显著负向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发展速度。上述结果证实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支持了Kowalski网络欺负模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测量法对某省立孤儿学校520名在校孤儿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师生依恋、同伴依恋与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并行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师生依恋、同伴依恋均可以正向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但师生依恋预测作用更大,因而更重要;(2)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是依恋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并行中介变量,自我污名负向中介作用大于心理韧性正向中介作用;(3)师生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完全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同伴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部分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福利性集中供养制孤儿学校开展孤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125名聋校听力障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该群体自我决定能力的基本特点及社会支持对其自我决定能力的作用。结果发现:(1)听力障碍初中生的自我决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2)不同性别、障碍程度的听力障碍初中生的自我决定能力间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年龄段、年级、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听力障碍初中生的自我决定能力间存在显著差异;(3)年级、教师工具性支持、母亲价值增进支持是听力障碍初中生自我决定能力的显著正向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高丙成  刘儒德 《心理科学》2011,34(3):608-612
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和辨别分析法对374名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类型进行考察,探讨不同社会支持类型初中生的特点,分析社会支持类型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中生社会支持分为亲密无间型、若即若离型和家庭疏远型3种。(2)亲密无间型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最高,家庭疏远型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家庭支持最低,而若即若离型初中生的社会支持处于亲密无间型和家庭疏远型之间。(3)社会支持类型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成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中国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幸福感常模,采用青少年幸福感问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取样43536名被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青少年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达到可接受水平;(2)高中生的整体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初中生和大学生;(3)家庭居住在市区的初、高中生的整体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居住在县城和乡镇的学生。所建立的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平均分常模和百分等级常模可作为评价学生幸福感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压力事件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以及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网络使用动机量表,网络使用强度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武汉市内两所中学的9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压力事件与网络使用动机、网络使用强度和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 (2)压力事件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使用强度,网络使用动机正向预测网络使用强度,网络使用强度正向预测抑郁; (3)网络使用动机中,社会补偿动机正向预测抑郁,而好友联系动机与休闲娱乐动机负向预测抑郁; (4)压力事件通过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研究结果强调压力事件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还可以通过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使用强度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对140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同伴侵害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游戏使用(Problematic online game use,POGU)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父母知情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后,同伴侵害仍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POGU;(2)同伴侵害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POGU,还可以通过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间接预测青少年POGU;(3)父母知情显著调节同伴侵害影响青少年POGU的直接效应,较高的父母知情可以缓冲同伴侵害的负面效应;(4)父母知情显著调节中介模型的后半段(学业自我效能感→POGU),即低水平的父母知情放大了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POGU的风险效应。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探讨了初中生心理资本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和感恩对该效应的调节效应。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208名初中生进行了研究,研究工具包括心理资本量表、学业成就问卷、自我控制量表、感恩量表。结果表明:(1)心理资本既可以直接预测初中生的学业成就,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间接预测学业成就,即自我控制在心理资本与学业成就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心理资本通过自我控制对初中生的学业成就所起的间接效应受感恩的调节,且这种间接效应在高感恩水平的初中生中更显著。研究的发现对提高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欺负量表对429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1)家庭功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拒绝均能显著预测欺负行为;(2)父母拒绝在家庭功能与欺负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家庭功能→父母拒绝→欺负行为”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受到性别的调节,即该中介效应仅在男生群体中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李晶  张杰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11,34(3):619-624
目的:考察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使用About me问卷与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来调查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选取语文、数学英语和总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指标,对自我评价和学业成绩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1)初中生的学业自我评价要好于高中生;(2)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学业努力程度和学业能力与学业成绩间存在正相关,尤其是自我评价的学业能力对各种学业成绩的正向预测作用都较大。长处和困难方面只有总分对数学成绩的负向预测作用较大。结论: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评价的不同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初二年级在学业自我评价和长处困难上的得分都较高;学业自我评价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较明显,本研究中发现对困难方面的自我评价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较弱,但困难总分对于数学成绩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