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源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755-1772
追踪研究当中, 交叉滞后模型可以探究多变量之间往复式影响, 潜增长模型可以探究个体增长趋势。对两类模型进行整合, 例如同时关注往复式影响与个体增长趋势, 同时可以定义测量误差、随机截距等变异成分, 衍生出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特质-状态-误差模型、自回归潜增长模型、结构化残差潜增长模型等。以交叉滞后模型和潜增长模型分别作为基础模型, 从个体间/个体内变异分解的角度对上述各类模型梳理, 整合出此类模型的分析框架, 并拓展建立“因子结构化潜增长模型(factor latent curve model with structured reciprocals)”作为统合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早期儿童的追踪研究-幼儿园版, ECLS-K), 建立21049名儿童的阅读和数学能力的往复式影响与增长趋势。研究发现, 分离了稳定特质的模型拟合最优。研究也对模型建模思路和模型选择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对163名幼儿园小班儿童进行追踪观察,考察3-4岁期间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发展模式及稳定性。主要获得以下结果:儿童最普遍的攻击形式是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的发生率较低;大多数攻击行为属于主动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男孩的攻击行为总体上多于女孩.但女孩的间接攻击多于男孩;儿童的攻击性在3-4岁之间无显著变化,但敌意性攻击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3-4岁儿童攻击性的个别差异已具有明显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1982~2012年中国期刊网收录的88例追踪研究为对象,从应用现状、设计特征、数据处理三方面分析和评估追踪研究方法在国内心理研究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2005年之前追踪研究方法应用增长缓慢,2005年开始呈显著增长趋势,研究对象以未成年及成年早期群体为主。主要采用固定样本追踪设计,大部分研究测量2-3次、样本量在10~300之间、持续时间在3年内。61例有缺失的研究中,38例用删除法处理缺失;主要运用 HLM、方差分析、t检验和SEM分析追踪数据。相当部分研究存在测量次数少、样本量较小、持续时间短、被试缺失严重及数据处理方法相对陈旧问题。追踪研究方法的应用应注意,根据理论模型和研究有效性要求确定设计类型和设计特征,根据数据特征选择缺失处理方法和追踪数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心理学、教育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内部的行为、心理、临床效果等随时间而产生的动态变化, 重视针对个体的差异化建模。密集追踪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对个体进行多个时间节点密集追踪测量的方法, 更适合用于研究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等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近年来, 密集追踪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但许多密集追踪的研究分析仍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方法。方法学领域已涌现出较多用于密集追踪数据分析的模型方法, 较为主流的模型包括以动态结构方程模型(Dynam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SEM)为代表的自上而下的建模方法, 以及以组迭代多模型估计(Group Iterative Multiple Model Estimation, GIMME)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二者均可以方便地对密集追踪数据中的自回归及交叉滞后效应进行建模。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对101名初中生在两年半间数学元认知的发展状况进行5次测试。利用潜类别增长模型等探讨初中生数学元认知的发展轨迹,并考察性别对数学元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1)初中生数学元认知及各成分在初二表现出下降趋势。(2)初中生数学元认知的发展表现出三种类型,即高-缓慢下降组(32.67%)、中-显著下降组(54.46%)以及低-缓慢下降组(12.87%)。(3)与女生相比,男生有着更多的数学元认知知识和更高的数学元认知初始水平,且与低-缓慢下降组相比,男生比女生更有可能属于高-缓慢下降组。  相似文献   

6.
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和问题行为量表对771名小学3、4年级儿童进行了2年追踪调查,考察了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轨迹及其性别差异,并探讨了童年期中晚期抑郁与问题行为的并发。结果表明:(1)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轨迹为非线性曲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但在童年晚期阶段,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2)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轨迹,在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童年中晚期抑郁的发展,常伴随着问题行为的并发。  相似文献   

7.
追踪研究是一种通过引入时滞, 以探索变量动态变化趋势和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方法。近年来, 在组织行为学中, 追踪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追踪研究成果也在逐渐增加, 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尤其是国内研究者, 对追踪研究尚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追踪研究设计可以依照重复测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进行分类, 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样本量、调查方式和统计分析方法, 未来可以拓展追踪研究在团队和领导力、组织文化和变革以及员工激励等方面的应用, 或开展跨文化的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8.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北京市三所中学620名初一和初二的学生为被试,采用追踪调查的方式,先后两次(间隔为九个月)让被试报告其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以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均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任务完成、沟通和卷入方面存在变化,均为后测功能不如前测功能;而危害健康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显著下降趋势。(2)家庭功能的每个方面均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呈显著相关,即家庭功能发挥越好,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也相应越少。(3)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更大程度上是家庭功能影响着少年的问题行为,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功能中的卷入维度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横断研究,追踪研究中更有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内生性问题来源。双变量追踪研究在心理学因果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中的内生性问题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可能会影响推论的准确性。追踪研究中内生性问题的来源视乎模型而定,主要包括遗漏变量、变量选择和样本选择、解释变量的测量误差、动态面板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代表性追踪模型CLPM为例,展示了内生性问题的影响,讨论了在原模型中运用工具变量来建模以应对内生性问题的可行性,目的是使心理学研究者能够关注追踪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更好地运用追踪模型进行因果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709名青少年进行追踪研究,分别以青少年自我报告与教师评价的方式测查了学校氛围与学校适应,主要探讨学校氛围与青少年学校适应的长期预测关系,以及性别在二者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青少年第一年感知到的学校氛围能预测其第二年、第三年的适应问题和适应能力,第二年感知到的学校氛围能预测其第三年的适应能力和学业成绩;(2)青少年感知到的自主机会对其学校适应有负面作用;(3)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青少年学校适应具有积极作用,但同学支持的作用会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加而发生逆转,即第一年的同学支持负向预测第二年的学习问题和第三年的学业成绩,正向预测第三年的适应能力,而第二年的同学支持则对第三年的适应能力和学业成绩均有负向预测作用;(4)女生的学校适应普遍好于男生,性别对学校氛围与青少年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介效应可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 已成为分析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最近20年, 中介效应成了研究方法的一个热点。从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效应量、类别变量的中介效应检验、纵向数据的中介效应检验和模型拓展(包括多重中介、多层中介、有调节的中介和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最后对中介效应的国外方法学研究进展和中介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讨论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在心理学和其他社科研究领域, 大量实证文章建立调节效应模型, 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如何随着调节变量的变化而改变。过去10多年, 调节效应分析成了方法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从显变量的调节效应、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多层数据的调节效应、基于两层回归模型的单层调节分析、纵向数据的调节效应、调节和中介的整合模型六个主题系统地总结了国内调节效应分析的方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最后对调节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讨论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王阳  温忠麟  李伟  方杰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8):1715-1733
新世纪前20年, 国内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研究主要涉及5个主题:模型发展、参数估计、模型评价、测量不变性及特殊数据处理, 特别是模型发展方面(即SEM的各种变式)有较多成果。对每个主题, 在简述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了方法学研究发展及成果。最后也讨论了SEM的国外方法学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20年来国内假设检验方法学研究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类: 零假设显著性检验的不足、p值的使用问题、心理学研究的可重复性问题、效应量、检验力、等效性检验、其他与假设检验关联的研究。零假设显著性检验已经发展成一套组合流程: 为了保证检验力和节省成本, 实验研究需要做先验检验力分析预估样本容量, 但问卷超过160人在传统统计中就没有必要这样做。当拒绝零假设时, 应当结合效应量做出结论。当不拒绝零假设时, 需要报告后验检验力; 如果效应量中或大而检验力不够高, 则可增加被试再行分析, 但这一过程应主动披露, 报告最后的实际p值并对可能犯的第一类错误率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15.
随着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信度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前20年国内有关测验信度的研究有三条发展主线。一是基于验证性因子模型的信度发展, 包括同质性系数、合成信度、最大信度等; 二是数据类型的拓展, 包括两水平和追踪数据的信度; 三是信度用途的拓展, 如评分者信度、编码者信度等。对于通常的测验(题目之间的测量误差不相关), 如果α系数够高, 信度就够高; 否则使用合成信度。如果一个统计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合成信度都很高(超过0.95), 使用显变量建模与使用潜变量建模的结果差别不大; 否则, 使用潜变量建模较好。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头20年, 国内心理学11本专业期刊一共发表了213篇统计方法研究论文。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10类(按论文篇数排序):结构方程模型、测验信度、中介效应、效应量与检验力、纵向研究、调节效应、探索性因子分析、潜在类别模型、共同方法偏差和多层线性模型。对各类做了简单的回顾与梳理。结果发现, 国内心理统计方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增加, 研究热点在相互融合中共同发展; 但综述类论文比例较大, 原创性研究论文比例有待提高, 研究力量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方杰  温忠麟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461-2472
目前调节效应检验主要是基于截面数据, 本文讨论纵向(追踪)数据的调节效应分析。如果自变量X和因变量Y有纵向数据, 调节效应可分为三类:调节变量Z不随时间变化、Z随时间变化、调节变量从自变量或因变量中产生。评介了基于多层模型、多层结构方程模型、交叉滞后模型和潜变量增长模型的纵向数据的多种调节效应分析方法。调节效应的分解和潜调节结构方程法的使用是纵向数据的调节效应分析的两大特点。对基于四类模型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后, 总结出一个纵向数据的调节效应分析流程。随后用实际例子演示如何进行纵向数据的调节效应分析, 并给出相应的Mplus程序。随后展望了纵向数据的调节效应分析的拓展方向, 例如基于动态结构方程模型的密集追踪数据的调节效应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采用潜在转变分析考察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的类别转变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在小学儿童数学焦虑类别转变中的作用。以1720名三、四年级儿童为被试, 对其数学焦虑和感知到的父母教育卷入进行3次追踪, 每次间隔1年。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数学焦虑存在低数学焦虑组、高数学评估焦虑组和高数学获得焦虑组3种不同类别; (2)随时间的推移, 高数学评估焦虑组倾向于向低数学焦虑组转变, 高数学获得焦虑组倾向于向高数学评估焦虑组转变, 而低数学焦虑组稳定性较强; (3)父亲/母亲教育卷入对儿童数学焦虑类别转变的预测作用, 因不同的数学焦虑类别而异。上述发现为深入理解数学焦虑的形成机制以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