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灿灿  刘艳  陈丽 《心理科学》2012,35(5):1119-1125
使用问卷法对4279名流动、留守和农村普通儿童的亲子、师生和同伴关系、社会负性环境和问题行为的调查发现:(1)小学流动儿童的轻度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小学流动和留守儿童的重度问题行为显著高于普通儿童;中学流动儿童的轻度问题行为得分依次显著高于普通儿童和留守儿童;(2)普通和留守儿童的亲子、师生关系和社会环境显著好于流动儿童;(3)亲子关系在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普通儿童的问题行为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同伴关系在社会负性环境对留守和普通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考察了母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非留守儿童焦虑的关系以及儿童的HPA轴活动(唾液皮质醇日常节律)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39名留守儿童和70名非留守儿童完成了母子依恋问卷、儿童焦虑量表和连续三天共6次(上午、下午)的唾液采集。结果发现:(1)母子依恋安全性与留守儿童焦虑的负相关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2)伴随皮质醇日常变化节律的提高,母子依恋安全性对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增强,对非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减弱。结果表明,HPA轴活动与母子依恋安全性的交互作用模式在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对424名农村留守儿童和229名农村一般儿童进行入户调查,以考察亲子关系对孤独感、抑郁的影响及感恩在其中的中介与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与农村一般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抑郁均较高,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和感恩均较低;(2)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负向预测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儿童孤独感、抑郁,且感恩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感恩对农村留守儿童父子关系与孤独感、抑郁的预测关系有调节作用,随着感恩水平提高,父子关系对孤独感、抑郁的负向预测力增强。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对424名农村留守儿童和229名农村一般儿童进行入户调查,以考察亲子关系对孤独感、抑郁的影响及感恩在其中的中介与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与农村一般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抑郁均较高,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和感恩均较低;(2)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负向预测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儿童孤独感、抑郁,且感恩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感恩对农村留守儿童父子关系与孤独感、抑郁的预测关系有调节作用,随着感恩水平提高,父子关系对孤独感、抑郁的负向预测力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认识留守儿童问题发生发展的心理规律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调查法,选取湖南、广西、四川、云南四省共660名农村初中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73份。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安全感与亲子依恋安全性上均有显著差异;一年中亲子相处的时间,替代养育方式,分离时间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及亲子依恋安全性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交互影响;亲子依恋安全性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6.
贾文华 《心理科学》2012,35(1):142-147
目的: 考察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儿童版)、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适应性量表对33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留守儿童心理适应性总体发展具有显著的年级和安置方式差异而性别差异不显著。(2)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其心理适应性;应对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心理适应性中的个别因子,还可以通过人格特征间接的对心理适应性产生影响。结论: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其心理适应性;应对方式主要通过人格特征间接的影响其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段成荣  杨舸  王莹 《学海》2005,(6):25-29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但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还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在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普遍的江西省修水县墨田村开展了专题调查。本文依据访谈资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留守现象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产生的影响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对53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功能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2)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在家庭功能和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幻想和个人忧伤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为培养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对211名10—15岁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在本研究确定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诸维度上具有独特的年龄和性别特点。学习不良女孩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略高于学习不良男孩;随年龄递增.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则有所不同。同时.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诸方面存在着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与素质提升,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自2004年以来,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本文将对我们多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留守与流动,哪种处境对儿童的发展更有利;流动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即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其影响机制;留守环境下儿童的心理适应状况,以及改善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适应问题的影响机制。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常青  夏绪仁 《心理科学》2008,31(6):1406-1408,1405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是新时期出现的特殊儿童群体.本文采用Y-G性格测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和S-K克雷佩林心理测验方法,对江西玉山县242名农村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的人格发展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在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并从亲子关系角度尝试分析了导致这些人格特征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郝振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07,30(5):1199-1201,1207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采用量表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适应性上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该研究结果上,深入分析了高自尊和内控归因这两种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戴斌荣  彭美 《心理科学》2021,44(6):1361-1368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对144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和自我意识直接影响社会适应性;亲子沟通、社会支持分别通过影响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和自我意识而间接地影响社会适应性。应格外重视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及自我意识,同时加强亲子沟通,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问题行为问卷对112名初中留守儿童和132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测查,探讨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基本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留守儿童的支持利用度低于对照组儿童,其违法和违纪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2)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中,主观支持对于初中留守儿童的违法、欺骗和违纪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支持利用度则对危害健康的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与较低社会支持水平下的初中留守儿童相比,较高社会支持水平下的留守儿童的四种问题行为相对较少;无论社会支持水平高低,初中留守男生均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通过对留守儿童产生背景,概念界定,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与社会支持、社会行为、人格、学业与校园关系,家庭与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系统总结,概括了已有研究中在多个学术领域宏观呈现与微观分析的“22N”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目前干预措施实施不利的情况下,以保护性因素作为突破的新进展。最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干预方面提出:留守儿童并不一定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他们自身具有发展与成长的心理资源,而且留守儿童研究的纵深趋势与切实可行的干预模式必须是以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为背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法对97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以考察生活压力与留守/非留守儿童孤独感、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在此关系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与孤独感较高,心理资本与幸福感较低;生活压力对留守/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正向预测性、幸福感有负向预测性,心理资本对此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在两群体中的中介过程一致;心理资本仅能有效缓冲生活压力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幸福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采用家庭氛围问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及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江西省5个乡镇的410名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家庭氛围及其维度,心理弹性及其维度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并且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弹性在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即便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他们不仅在经济生活上"养"了留守儿童,同时也能"育"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公正感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感问卷,选取5-8年级565名留守儿童和64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探讨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感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的公正感得分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p=0.055);(2)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公正感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具体讲,留守4年半以下和4年半~10年,儿童的公正感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10年以上的儿童公正感得分和非留守儿童不存在差异;(3)各留守时间下,公正感对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但对于消极情感仅在特定时间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表明,留守时间是影响儿童公正感特点及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萍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7,30(6):1397-1401,1355
从个体的社会交往经验、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中国独生子女缺乏西方通常的家庭内兄弟姐妹间的社会交往经验,幼儿园混龄编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西方家庭近似平行的探讨条件。被试为混龄班44名、同龄班30名4岁儿童,男女各半。采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测查儿童的心理理论,用情绪知识理解任务测量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儿童的社会行为评估问卷和儿童社会技能的教师评价量表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有显著的影响,提示了混龄同伴交往经验对独生子女心理理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年龄为10—15岁一般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实施问卷测量和访谈研究等方法的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环境和一般儿童有一定差异,家庭环境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有一定联系,这说明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家庭环境是造成学习不良儿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