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某国有企业在10个地市的66个工作团队369名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 在控制被试的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 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技术分析团队领导心理资本与团队成员心理资本及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工作团队领导心理资本对团队成员组织公民行为存在积极影响, 团队成员心理资本是领导心理资本与团队成员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跨层次的中介变量; (2)工作团队领导心理资本对团队成员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考察团队领导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员工角色内绩效的影响及其以团队员工的共享团队认同和领导认同为中介的作用机制。采用团队领导—团队员工匹配问卷的调查方法,使用29个团队的样本数据对相应的多层次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团队领导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员工角色内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员工的共享团队认同和领导认同分别和同时在团队领导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员工角色内绩效之间起到完全的跨层次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自我概念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时,人们有时会采取自我保护手段来加以应对。在诸多自我保护方式中,记忆忽视加工是指个体在接触具威胁性的信息时进行选择性记忆,自然地忽视此类信息而不让其进入精加工,以消除该信息对自我概念的伤害;自我免疫加工是指个体通过对具威胁性信息的适宜操作界定来强调自己的优势能力,并重新评估自己的弱点,从而策略性地实现自我概念的稳定。文章从两种加工的认知机制角度来介绍和评述该领域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与研究展望,借以引起对自我保护机制研究新进展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赵祁  李锋 《心理科学进展》2016,(11):1677-1689
随着工作团队的广泛应用,团队有效性已成为研究者与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团队领导作为影响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其作用机制得到研究者的日益关注。虽然团队领导的多层特征与中介机制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多层交互作用机制的实证探讨还较少;领导测量的情境性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本研究在双通道团队变革型领导模型和社会认同理论基础上,提出基于团队、个体各自独立水平与两者交互层面的团队变革型领导作用机制模型。研究将在开发双通道团队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情景判断测验基础上;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分阶段收集多源数据,整合多层结构方程与多层线性模型的数据分析,验证假设中的团队层面变量(团队聚焦变革型领导、关系认同、集体认同)与个体层面变量(个体聚焦变革型领导、领导成员交换、领导导向关系认同)之间的交互关系与边界条件,及对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拓展现有的团队领导理论,另一方面可为团队领导选拔等实践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在组织中,由于存在权力和地位差异等因素,领导者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人际关系满足,孤独成为领导者这一群体的普遍体验。事实上,领导者的工作场所孤独感不仅会对领导者自身产生一系列影响,且还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会给团队及其追随者带来后续影响。然而,目前组织管理领域有关孤独感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员工的工作场所孤独感,罕有研究考察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究竟会造成何种影响。并且,现有研究普遍只关注孤独感的消极效应,缺乏对其潜在积极效应的挖掘。因此,本文将通过3个子研究,结合多层次、多理论、多研究方法的全景研究范式,全面考察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双刃剑效应及其机制。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工作场所孤独感的理论体系,也能为企业发挥领导工作场所孤独感的积极作用与抑制其负面效应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6.
自我领导是个体在实践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需要的驱动, 根据内部标准的指导, 运用内部奖赏实现自我激励而达成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本文从自我领导的概念形成、结构测量、实证研究和研究热点等四个方面, 对国外有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述评。在此基础上, 对自我领导的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初步的预期, 主要包括:(1)自我领导影响效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2)自我领导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 (3)组织领导者自我领导有效性的最大化; (4)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自我领导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我声音是自我相关信息之一,同时也是个体识别身份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声音具有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传导方式和个体动机水平的差异都影响个体自我声音识别。在进行自我声音识别认知加工的过程中,会激活右半球额叶大部分脑区,并且在P3和N2成分上与在非我身份声音识别中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从声音刺激和个体动机两种角度来开展自我声音识别研究,并结合进化心理学与脑成像技术探索其神经机制,宜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震  龙昱帆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1123-1140
在领导力研究领域, 积极领导力通常被视为提升组织、团队和下属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 上述观点却不断受到质疑。在此背景下, 积极领导力潜在的消极效应日益引起关注, 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前沿课题。从现有的41项实证研究来看:(1)在研究主题上, 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变革、授权、道德、包容和仁慈等行为导向和领导-下属交换等关系导向领导风格的消极效应, 涉及对下属、团队和领导自身三类主体的消极作用;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两大类——构建兼具“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模型和单纯只考虑某一领导风格潜在的“消极效应”, 前者可以细分为三类双刃剑效应和两类非线性效应; (3)在理论机制上, 积极领导风格的消极效应可以用社会认定、社会交换、精神分析、认知加工和资源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 (1)形成一个系统解释积极领导消极效应的整合性理论、框架或模型; (2)从领导类型、消极效应表现和作用机制方面进一步进行实证探讨; (3)挖掘积极领导消极效应的边界条件和破解因素, 为实践应用提供启示; (4)开展跨群体和针对特定群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授权型领导的正面影响, 然而, 新近的研究表明授权型领导可能也会引发潜在的负面效应。针对此问题, 首先界定了授权型领导的概念及其核心特征。其次, 基于双重任务加工效应、角色理论和内隐领导理论, 阐释了授权型领导负面效应的理论机制, 并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了授权型领导的有效性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实现。最后, 提出了授权型领导负面效应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the tripartite model of self-construal)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种自我同时存在。研究发现:相比其他信息,三种自我均诱发了更强的N2(熟悉度指标)、P300(高级认知加工指标)成分以及与自我加工有关的MPFC脑区;个体自我存在右脑优势,而集体自我则存在左脑优势。但其具体表征脑区,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异性,以及不同关系类型、群体范畴是否能进一步划分关系和集体自我等问题均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1.
Trickle-down模式正逐渐成为领导效应研究的新范式。它阐释了组织中较高层次领导的行为或其认知如何沿着组织的垂直管理层次自上而下层层滴漏。该模式通过对领导行为联动效应和多层配对的剖析, 弥补了传统研究聚焦于单一层次领导研究的不足。系统梳理trickle-down模式下的领导效应之涵义特征、理论基础、效能机制, 并深入探讨已有研究的欠缺, 对于实现领导力的整合、拓展本土化的领导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use of personality and attitudinal questionnaires in private executive and military samples is briefly reviewed. The need for evidence regarding the factor similarity of such questionnaires in comparative studies is noted. Such a comparative factorial study of an abbreviated version of the Shure-Meeker (11) Personality/Attitude Schedule (PAS) is reported. In terms of the general scales examined, three of the four scales emerge in both samples. The order of emergence, as well as the number and item content of the factors, differs slightly between the two samples. Caution is suggested in assuming factor similarity across samples in comparative studies utilizing the PAS and other personality and attitudinal instruments.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书维  王二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30-1740
群体性事件指部分群众与当地党政部门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是当下我国典型的集群行为。社会心理学对集群行为动员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相对剥夺、群体认同、群体(愤怒)情绪和群体效能; 对集群行为组织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速生规范、谣言和去个体化。其中, 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既属于动员机制, 同时又在组织机制中发挥作用。这些因素之间有待于进一步整合, 以期对现阶段我国社会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因素进行解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殷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732-739
群体独特性影响群体认同,较高或较低的群体独特性都可能引发群际偏差,分别称为“反射式独特性假说”与“反应式独特性假说”.调节作用研究揭示,在较低群体认同或上位群体分类凸显时,群体独特性越高越易引发群际偏差;而在较高群体认同时,独特性越低越易引发群际偏差.动机作用的研究表明,在具有群际竞争目标时,这两种过程分别受工具性动机与认同性动机的驱动.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研究显示,在低独特性条件下,社会身份复杂性与焦虑情绪可起中介作用引发群际偏差.  相似文献   

15.
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具体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词语的具体性对概念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检验加工说对概念变量的预测,并对双重编码理论进行评析。实验一通过操纵词频变量发现,在低频词的再认中有具体性效应,但偏好测验中没有产生具体性效应。实验二使用低频词发现,词语联想和词语线索回忆中都有具体性效应。实验三通过操纵编码任务,在偏好测验中又获得了具体性效应。总体的实验结果既不完全符合加工说,也给双重编码理论带来了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母语为维吾尔语,第二语言为汉语的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被试,使用语言内和语言间启动条件下的真假字判断任务,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熟练的维汉双语者的第二语言的语义表征的特点,即他们的第二语言的语义表征是共同存储的还是独立存储的。结果发现,实验1语言内启动条件下,即启动刺激(维语)和目标刺激(维语)之间具有语义联想关系时,产生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2(启动刺激为维语,目标刺激为汉语)和实验3(启动刺激为汉语,目标刺激为维语)的跨语言启动条件下,都产生了显著的启动效应,说明被试的第二语言的语义表征是共同存储的。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第二语言的概念表征是同第一语言的概念表征共同存储的,支持了共同存储理论。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Several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the impact of conceptually similar context on the emergence of “Context-Effect” (CE). None of these studies included the Re-pair/rearrange condition at the test, which prevented them from being conclusive about the exact process (binding/ensemble or familiarity) that was affected by the conceptually similar context. To this end, in the present study faces (target to be remembered) were presented in the context of either words (W) or picture (P) scenes, and at test Re-pair was added as one of the context conditions. At test two groups were presented with the same context as in study (consistent condition) (WW & PP), and two groups with the inconsistent condition (WP & PW). Results showed no familiarity effect when only the conceptual match was preserved (i.e., inconsistent condition) and both effects of binding and familiarity when both conceptual and perceptual match were present (i.e., consistent condition). Thus, the semantic association between a face and context could serve as recognition cues even when modality has been changed, but the label remained constant.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tests the hypothesis that self-leadership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employee adaptive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rapid change and unpredictable work environments. This assumption was tested through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regar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lf-leadership training programme in the Private Banking depart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bank. Change in private bankers’ self-leadership, adaptive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was measured three times, over a period of 8 months. During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training programme implementation, the bank underwent an unexpected bailout. Fifty-two private banker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n = 28) and to a control group (n = 24). The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self-leadership, adaptive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job satisfaction decreased for participa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ange in the level of self-leadership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change in the level of adaptive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over time. This study presents new evidence that individual adaptive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self-leadership training. Self-leadership training can be used as a valuable tool to help organizations improve employees’ adaptive performance and job satisfaction, especially during organizational crisis.  相似文献   

19.
20.
日常经验研究:一种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经验研究是一种通过研究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发生时人们的瞬时感受而在自发、自然的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过程进行探索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获得关于个人日常生活中某些特定事件或特定时刻的详细描述,来提取有关思维、情绪、行为的持久性、周期性、变化以及时间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并确定上述因素之间的情境性以及倾向性相关。日常经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在方法论三角互证原则的指导下,与其他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理解心理现象及其过程,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探索、了解人类心理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