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面孔光滑度对合作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并检验面孔可信度和吸引力的中介作用。实验1操纵面孔照片的磨皮水平,发现合作意愿及男性面孔的吸引力和可信度评分均随光滑度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实验2采用重复囚徒困境任务,进一步发现面孔光滑度通过可信度间接影响男性面孔合作行为,而吸引力没有显著中介作用。性别差异分析发现,女性面孔对磨皮水平变化不敏感,其合作意愿和行为未表现出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对男性面孔的适度磨皮能通过提高面孔可信度来增加合作行为,但过度磨皮反而减少可信度与合作。研究结果揭示了面孔线索对合作的复杂作用机制,拓展了生物市场理论在合作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选取297名8~12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了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对儿童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及其预测力的年龄差异。研究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来测量被试对同伴的信任分数。采用同伴提名的方式测量同伴的特质可信度分数。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获得同伴的面孔可信度分数。结果发现(1)同伴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均能正向预测儿童的同伴信任,同伴的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越高,儿童对其信任程度也越高。(2)特质和面孔可信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同伴的面孔可信度高时,特质可信度对儿童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也更大。(3)特质可信度对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而面孔可信度对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不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3.
68名大学生对随机生成的300张面孔进行是否值得信任的评价,结果显示评价者对陌生面孔的初始信任程度不同,表明由结构特征所决定的面孔可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评价者对其信任程度的高低。随后研究进一步考察了信任倾向与面孔信任评价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任倾向与面孔信任评价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在"不值得信任面孔"评价中表现尤为显著。这些结果表明,面孔可信度和信任倾向两因素对于初始信任判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考察了7、9、11岁小学儿童对陌生人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以及信任方的信任倾向和被信任方的面孔可信度在儿童信任判断中的作用特点及其发展特征。结果发现:(1)7、9、11岁小学儿童基于面孔对陌生他人进行的信任判断中,9、11岁儿童的信任水平要高于7岁儿童;(2)在信任判断中,陌生交往者的面孔可信度对7、9和11岁儿童的信任判断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即相对于具有不可信面孔的陌生人,儿童更愿意相信具有可信面孔的陌生人;此外,信任倾向对于信任判断的影响作用则存在一定的年龄间差异,7岁儿童的信任倾向对信任判断无影响,9和11岁儿童的信任倾向正向预测儿童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即相对于信任倾向低的儿童,信任倾向高的儿童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也越高;(3)被信任方的面孔可信度在小学儿童信任判断中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儿童自身的信任倾向的影响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于陌生人,小学儿童主要依据被信任方相关的可信特征线索做出相应的信任判断。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内隐加工和内隐记忆的方法探讨面孔信任评价是否为自动加工。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任务下,大学生在三种可信度面孔的再认成绩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不可信任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反应最快;在内隐记忆任务下,不可信任面孔的再认成绩最好,且反应最快。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可以依据陌生面孔的可信度对面孔进行自动加工,且对不可信任面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王秀娟  王娜  韩尚锋  刘燊  张林 《心理学报》2018,50(11):1292-1302
分别从特质依恋和状态依恋角度考察施助者的依恋安全在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求助者面孔可信度影响助人行为, 面孔可信度高的求助者得到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面孔可信度低的求助者; (2)施助者的依恋安全调节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安全依恋能有效缓冲低面孔可信度带来助人行为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依恋安全有助于提升社会安全感和促进亲社会行为, 因此应注重依恋安全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面孔种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与他族面孔的加工存在差异,即对本族面孔的识别比他族面孔更快速、更准确,而对他族面孔的分类则优于本族面孔。经验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面孔种族效应的发展,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十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婴儿面孔种族效应进行了研究,已有成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自然条件下婴儿面孔种族效应的出现与发展,即婴儿在面孔种族偏好、识别与分类以及面孔种族加工方式上的变化;(2)训练对婴儿面孔种族效应的影响。未来应丰富研究模式,增强实验材料的生态性,联合新的神经生理技术手段,进一步揭示婴儿经验对面孔种族效应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面孔可信度在表达和理解社会信号中起着关键作用。人们通过微妙的面部线索快速地判断他人的可信度, 从而帮助人们进行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者们对面孔可信度加工的时间进程有关的行为和ERP研究都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并探索了其毕生发展特点, 以及面孔情绪和面孔性别等因素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提高面孔可信度研究材料的生态效度, 进一步拓展青春期和成年晚期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研究, 以及考虑背景信息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彬星  张智君  孙雨生 《心理学报》2015,47(10):1201-1212
对于面孔性别与表情的关系, 目前的理论尚不完善。而众多研究证据表明, 面孔熟悉度与面孔性别及表情的加工均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基于Garner范式考察了在不同面孔熟悉度下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关系。共包括4项实验:实验1, 面孔刺激的身份陌生且不重复, 刺激在Garner范式的控制组和正交组中均仅呈现一次, 面孔熟悉度低; 实验2, 除面孔刺激的身份重复外, 其余均同实验1, 面孔熟悉度中等; 实验3, 面孔刺激的身份陌生且不重复, 但分别在控制组和正交组中重复呈现多次, 面孔熟悉度高; 实验4, 通过面孔学习增加面孔的熟悉度, 以直接验证面孔熟悉度的增加对面孔性别与表情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陌生面孔, 表情单向影响面孔性别的加工; 随着面孔熟悉度的增加, 面孔性别与表情之间出现双向的影响。因此, 面孔熟悉度对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影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严璘璘  王哲  张智君  宋赛尉  孙宇浩 《心理学报》2016,48(10):1199-1209
基于经验的整体加工理论认为, 随着知觉经验的增多, 人们加工面孔的专家化能力逐渐增强。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为, 在知觉面孔时更倾向于整体加工。该理论已经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 但未能解释另外一些研究的发现, 即对他族人群没有长期知觉经验的被试在加工他族面孔时也有强烈的整体加工。本研究旨在考察知觉经验对面孔整体加工的影响, 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a通过组合面孔范式测量了中国被试在辨别本族面孔、他族面孔和种族融合面孔时的组合面孔效应(即面孔整体加工强度)。结果发现, 被试在知觉种族融合面孔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 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都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实验1b以灰阶图重复了实验1a。结果发现, 被试在知觉种族融合面孔时仍然没有表现出组合面孔效应, 在知觉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时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实验2通过操纵种族融合面孔的有或无, 测量5 s的知觉经验对融合面孔的组合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经过短时的知觉经验后, 被试在知觉融合面孔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组合面孔效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中国被试在加工本族面孔、他族面孔和种族融合面孔时所诱发组合面孔效应有显著的、量的差别, 且这种整体加工的差异不会受到面孔肤色信息的影响。在经过短时的知觉经验后, 中国被试在加工种族融合面孔时表现出强烈的整体加工。该研究的发现提示, 不论是短时知觉经验还是长期知觉经验, 知觉经验的增加是面孔整体加工的一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1.
12.
印象形成过程是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主题,最近随着神经科学的兴起和脑成像技术的成熟,研究者开始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审视人类的印象形成过程.印象形成主要基于三种信息,即面孔知觉,直接互动和二手信息.就面孔而言,基于面孔的印象形成更为快速和准确,其中杏仁核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对照,文章简要介绍了基于二手信息和直接互动的印象形成,它们更多涉及深思熟虑的任务,激活内侧前额皮层和颞上沟后端.印象形成的神经机制,线索之间的关系、印象形成的影响伴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将会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研究者发现经济人信念会破坏一般信任。由于不同的活动领域有不同的交往规则,信任主题可能会调节经济人信念对信任的影响。基于所属领域(经济与社会)与风险程度(高与低)两个维度,本研究分析了借钱、消费、捐赠、选举等主题对经济人信念影响信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对经济人信念的直接学习(研究1)和间接激活(研究2)都只破坏了消费主题下的信任,经济人信念对经济领域中风险程度较低的主题下的信任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4.
Facial impressions of trustworthiness guide social decision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s shown by financial lending in economic Trust Games. As an exception, autistic boys fail to use facial impressions to guide trust decisions, despite forming typical facial trustworthiness impressions (Autism, 19, 2015a, 1002). Here, we tested whether this dissociation between forming and using facial impressions of trustworthiness extends to neurotypical men with high levels of autistic traits. Forty‐six Caucasian men completed a multi‐turn Trust Game, a facial trustworthiness impressions task, the Autism‐Spectrum Quotient, and two Theory of Mind tasks. As hypothesized, participants’ levels of autistic traits had no observed effect on the impressions formed, but negatively predicted the use of those impressions in trust decisions. Thus, the dissociation between forming and using facial impressions of trustworthiness extends to the broader autism phenotype. More broadly, our results identify autistic traits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facial impressions to guide behaviour. Interestingly, failure to use these impressions could potentially represent rational behaviour, given their limited validity.  相似文献   

15.
陈淑娟  王沛  梁雅君 《心理学报》2014,46(11):1772-1781
采用 “反基准比率效应”范式考察在群体印象形成与个体印象形成两种认知加工过程中, 基准比率对印象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影响。被试分别为39名19~25岁大学生(实验1:男生17名, 女生22名, 均为右利手)以及46名19~25岁大学生(实验2:男生21名, 女生25名, 均为右利手)。结果发现:无论是群体印象形成还是个体印象形成, 在学习阶段, 知觉者都能准确认知各类事件间的关系, 但会优先建构高频事件间的联结。而在测试阶段, 当低频事件与高频事件同时出现时, 知觉者发生明显关系误判, 即以反基准比率的倾向高估低频事件间的联结强度。实验表明群体与个体印象形成过程中都会产生反基准比率效应这样的加工偏差, 进而初步揭示反基准比率现象在社会信息加工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心理科学》2025,48(2)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面孔光滑度对合作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并检验面孔可信度和吸引力的中介作用。实验1操纵面孔照片的磨皮水平,发现合作意愿及男性面孔的吸引力和可信度评分均随光滑度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实验2采用重复囚徒困境任务,进一步发现面孔光滑度通过可信度间接影响男性面孔合作行为,而吸引力没有显著中介作用。性别差异分析发现,女性面孔对磨皮水平变化不敏感,其合作意愿和行为未表现出显著变化。结果表明,对男性面孔的适度磨皮能通过提高面孔可信度来增加合作行为,但过度磨皮反而减少可信度与合作。研究结果揭示了面孔线索对合作的复杂作用机制,拓展了生物市场理论在合作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社会认知中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研究:频因,近因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毅平  杨治良 《心理科学》1998,21(5):425-428
本文以社会认知为出发点,考察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它采用性质不同的成语作为实验材料,并操纵启动刺激的结构,系统探讨了印象形成的启动效应中原因与近因效应,结果发现:当呈现表示同一品质但性质相反的成语时,如果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不延迟,则近因在启动效应中起作用,但在延迟情况下,频因在启动效应中占优势;同时随着延迟的出现,启动效应明显变小。实验结果支持启动效应的突触模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