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具身认知认为,概念形成和语言理解等高级心理过程本质上是以感知觉和运动经验为基础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理解身体动作词激活了支配该部分肢体的感觉运动脑区。理解手部、脚部和面部动作词能够相应激活支配手部、脚部和面部的感觉运动脑区,体现出一种身体动作词语义理解激活的脑区与真实身体动作激活脑区的耦合效应。临床和经颅磁刺激研究结果表明,感觉运动皮层的激活与身体动作词语义处理具有因果性作用。未来研究应关注身体动作词语义理解的具身程度以及相关语言疗法在临床患者机能恢复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思潮,强调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抽象概念及认知的作用。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身体和道德认知加工的关系已成为现今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以往道德具身认知研究,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模拟感觉运动隐喻理论和进化理论四种道德具身认知理论,讨论并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依靠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具身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具身化情绪是指感受情绪不仅包括知觉,也包括躯体状态和运动的重新体验(Niedenthal,2007)。在时间知觉领域,研究者通过操纵情绪刺激的行动特征、对刺激行动的熟悉性、身体的物理和意识状态、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性等因素揭示了具身化(模拟和行为应对)在情绪性时间判断中的重要作用。情绪具身化的时间效应包括时距的主观延长或缩短以及时间顺序判断中的通道注意偏见等。目前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内部时钟模型、意识模型和编码效率假设,但这些理论缺乏具身化调节时间加工的直接机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情绪具身化的跨通道时间调节、具身化的动态时间效应以及时间感知如何影响具身化体验,同时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揭示情绪、具身化和时间加工连接的神经机制以完善和发展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认知和环境是和谐的统一体。以该理论为基础的具身学习认为,身体不是学习过程的无关因素或障碍因素,身体是学习的主体,身体活动的参与在塑造学习者的思维、判断及记忆等心智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已有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发现,身体活动能够显著提供语言习得、数学学习等学业成绩,提供学生在同伴中的社会地位。将来,可基于具身认知的角度,采用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跨学科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具身学习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5.
陈安娜  陈巍 《心理科学》2013,36(1):251-255
伴随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大量研究者开始在具身认知这一主张上达成共识,即有机体的身体运动以及与身体运动相关的特征和感觉经验(或称身体经验)在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有机体的身体又嵌入到其所处的动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杜威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中的论证蕴含了上述具身认知思想的雏形,主要体现在:(1)身体运动协调构成了感觉运动回路。(2)在身体运动协调基础上形成的身体经验在感觉运动回路中具有连续性。(3)感觉运动回路中的身体运动与经验以环境为背景,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未来的具身认知研究可以借鉴杜威所论证的反射弧概念,对上述三个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具身心理治疗是以身体心理治疗、舞动治疗为代表的,理论上契合具身认知观点、实践中注重身体作用的一种当代心理治疗取向。它将“身体”与“躯体”区分开来,赋予身体解剖学的、感觉运动的、认知的与嵌入环境等不同层面的意义。当前,已有不少研究证实身体有助于改善治疗关系,促进来访者认知、情绪的改变,并发展出一系列注重身体内外感知、姿势或运动的非言语治疗技术。具身心理治疗重构了身体在治疗过程中的概念与角色,发展了新的技术,是传统心理治疗的有益补充; 但也存在实证证据不足、理论框架尚未完全整合、容易过分强调身体作用等问题。今后需自觉整合其他治疗流派、开发独特的核心技术,推进循证的具身心理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具身认知为人们解读“权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以往多数研究强调语言层面上权力的概念表征,较少关注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权力具身认知研究的文献,从情境、文化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身体经验影响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过程——模态启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从社会具身效应的作用机制、多重心理机制、权力具身效应的神经机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个体建立基于身体经验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的隐喻联结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不管是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只要有具身隐喻联结的概念,其语义的理解便会受到具身启动效应的影响。大脑在加工动词或者含动词的句子时,不仅激活了语言中枢和运动皮层,且大脑随着个体是否执行与语义相应的动作、抽象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其文本背景是否符合等因素而激活不同的神经回路。本文将对以上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具身隐喻的视角为身体动作影响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模型提供初步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情绪具身性有着广泛的理论假说与研究证据, 从情绪外周理论到面部反馈假说、躯体标记假说再到现在的情绪具身观, 都一致认为情绪是具身的。情绪具身观认为情绪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情绪, 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加工情绪。相关的行为和脑机制研究均支持了情绪加工的具身性。目前关于具身情绪的理论解释主要有镜像神经元系统假说、具身模仿论和知觉符号系统理论等。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观点, 情绪具身观为情绪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在本质上是具身的, 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的符号加工理论认为, 概念表征独立于主体的知觉运动系统并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储存于语言记忆中。概念表征的具身理论则认为, 概念表征与知觉运动系统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 概念在本质上是主体经验客体时知觉与运动体验的神经记录, 而概念加工的基本形式则是身体经验的模拟与还原。关于该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加工引发的知觉动作变化、身体动作对概念加工的影响、抽象概念加工的具身特征等领域。今后的研究应关注符号加工理论与具身理论的整合等。  相似文献   

13.
王瑞安  桑标 《心理科学》2012,35(5):1107-1112
摘 要:由于第一代认知科学存在着身心剥离的缺憾,具身化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主要特征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了来自神经科学领域的支持。随着研究的深入,具身学派提出,社会认知是否也应是具身的。现有研究发现具身性对个体评价、反应速度、言语理解、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作用。但上述以身体模拟为主的证据仍不足以证明社会认知是具身的,具身学派还需解决诸如明确具身的定义、实验论证、明显区别于传统认知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jects dualism between mind and body toview the self as an embodied biological entity. Rather thanseeing the body operating by passive mechanisms as Descartesargues, it holds it actively moves in and even defines its world. Carrying this perspective to medicine presents an attempt toincorporate or work with internal processes of the body; it issensitive to how patients identify with their bodies. Thecurrent discussion over the extent to which women should try tohave natural childbirths provides a concrete example of thedifferences between mechanistic and embodied approaches tomedicine.  相似文献   

15.
翟贤亮  葛鲁嘉 《心理科学》2017,40(1):238-243
传统管理学理论有着明显的"离身"倾向,使得"身体"成为组织管理的"暗箱"。具身理论为"具身"取向的管理学新发展提供了可能。组织(认知)神经学研究为具身管理学提供了神经生理依据,而具身领导、组织、决策等研究则标示着其兴起。在组织管理中,可以依据躯体信息、隐喻、情景行动等三方面线索探究具身性因素对组织管理的影响。具身管理学在理论假设与现实条件层面均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短期内并不能取代"离身"取向的管理学而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6.
According to the embodied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individuals scale the environment to their bodies. This approach highlights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body for immediate, situated action.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addressed whether body scaling—specifically, eye-height scaling—occurs in memory when action is not immediate. Participants viewed standard targets that were either the same height as, taller than, or shorter than themselves. Participants then viewed a comparison target and judged whether the comparison was taller or shorter than the standard target. Participants were most accurate when the standard target height matched their own heights, taking into account postural changes. Participants were biased to underestimate standard target height, in general, and to push standard target height away from their own height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literature on eye-height scaling in visual perception and suggest that body scaling is not only a useful metric for perception and action, but is also preserved in memory.  相似文献   

17.
严磊  佐斌  吴漾 《心理科学》2016,39(6):1379-1384
具身情绪观认为情感的核心功能是评价,这种评价信息会同时表征在低层感知系统和高层认知系统中,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情感一致性反映的是情感具身反应(心理感受、情感相关的身体动作和表情等)与情感认知评价(情感的观念性内容,积极与消极)在效价上的耦合关系。这种关系突出的表现为效价上是否一致,情感一致促进其后的认知加工,情感不一致的作用相反。该观点在短时记忆、叙事建构、刻板印象和说服效果等领域得到了证实。未来的研究应重视情感一致性的情感意义,扩展情感一致性定义及假设,并检验情感一致性的评价本质。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review article, we summarize the main findings from empirical studies that used dance-related forms of rhythmical full body movement as a research tool for investigating action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cognition. This work has proven to be informative about behavioral and brain mechanisms that mediate links between perceptual and motor processes invoked during the observation and execution of spatially–temporally coordinated a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The review focuses specifically on processes related to (a) motor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b) learning and memory, (c) action, intention, and emotion understanding, and (d) audio-visual synchrony and timing.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on dance and more general embodied cognition accounts of action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cognition. Finally, open questions and issues concerning experimental design are discussed with a view to stimulating future research on social-cognitive aspects of d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