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情绪智力问卷、主观幸福感问卷、获益支持问卷以及情绪劳动策略问卷对400名服务行业员工进行施测,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以探讨获益支持及情绪劳动策略在情绪智力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服务行业员工情绪智力处于中等水平,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员工情绪智力,获益支持、情绪劳动策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两两相关;(3)获益支持与情绪劳动策略在员工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郑晓明  刘鑫 《心理学报》2016,(6):693-709
近些年,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员工幸福感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从互动公平这一特定的组织公平概念出发,以公平理论为主体,并结合自我决定理论,从心理授权的视角既分析了互动公平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内在机制,又探讨了权力距离对整个影响机制的调节作用。通过对国内一家制造业企业的199名员工多时点匹配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互动公平与员工幸福感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心理授权中介了互动公平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权力距离不仅负向调节了互动公平与心理授权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负向调节了互动公平—心理授权—员工幸福感这一中介机制。本研究的发现有利于充分了解互动公平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同时能为管理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员工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钟建安  黄奇栋  李晶 《应用心理学》2009,15(1):62-66,89
本研究探讨员工情绪智力对领导一成员交换(LMX)和员工工作结果变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上级情绪智力在其间的作用。研究通过对银行业员工及其直接领导进行280份问卷调查,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发现员工情绪智力和LMX、员工的情感承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绩效正相关,上级情绪智力对员工情绪智力和LMX之间的关系有缓冲作用,LMX对员工情绪智力和员工情感承诺、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倪丹  刘琛琳  郑晓明 《心理学报》2021,53(2):199-214
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采用体验抽样法收集了一家商业银行114名员工及其配偶的数据。结果表明, 在个体内层面, 员工正念通过员工情感联结策略的中介作用影响其配偶家庭满意度及第二天早上工作投入; 在个体间层面的配偶家庭负面情感表达调节了员工正念与员工情感联结策略的关系及员工情感联结策略的中介作用, 即配偶家庭负面情感表达水平越高, 员工正念对员工情感联结策略的影响及员工情感联结策略的中介作用相对更弱。  相似文献   

5.
探讨员工生活满意度、工作投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有效的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运用问卷调查法测量了滨州某公司共235名员工的工作投入、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结论:(1)工作投入、生活满意度的得分在男女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2)生活满意度与工作投入成显著的正相关,工作投入与生活满意度均与症状自评呈现显著的负相关(3)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在工作投入、生活满意度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4)工作投入在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职场“冷”暴力理论为切入点,采用层级回归和拔靴法对327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职场负面八卦对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结论:职场负面八卦对科技人员的创造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人际信任在上述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情绪智力在调节职场负面八卦和人际信任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调节了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而且当科技人员的情绪智力水平较低时,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53篇文献的55项独立研究、研究样本总人数达51750的数据,对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元分析,并检验了文化和行业差异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幸福感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即具有“一致效应”,而非“矛盾效应”。(2)文化情境调节了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幸福感的关系,在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下,员工感知的高绩效工作系统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健康幸福感的正相关更强。(3)行业对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幸福感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医疗服务业员工感知的高绩效工作系统与主观幸福感的正相关更强;但医疗服务业员工感知的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健康幸福感的正相关低于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结论有助于全面理解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幸福感的关系,启示学界重新认识和审视高绩效工作系统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领导人际情绪管理(LIEM)作为一种管理和调节下属消极情绪的领导行为正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了314份员工和领导的配对数据。研究结果显示:领导人际情绪管理积极影响员工建言行为;下属信任在领导人际情绪管理和员工建言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权力距离对下属信任的中介效应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员工及其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琼  袁登华 《心理学报》2008,40(1):74-83
研究员工及其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并探索了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对其下属员工工作绩效发生影响的内在机制。采用配对取样的方法对30家企业进行了管理者与其下属员工的配对调查。结果发现,员工及其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对员工的工作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领导-部属交换在管理者情绪智力对员工情境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领导-部属交换在管理者情绪智力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中起着微弱的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永丽  张智宇  何颖 《心理学报》2012,44(12):1651-1662
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773对上级-下属配对数据为样本, 探讨了工作-家庭支持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 工作-家庭支持由组织支持、领导支持、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四个因素组成, 其中组织支持和领导支持统称为工作领域支持, 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统称为家庭领域支持; 工作投入中介工作领域支持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创造性人格在工作投入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普遍认为员工在职场中的真诚有助于该员工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本研究提出员工真诚对同事关系的影响很可能积极和消极并存, 其作用效果取决于员工与同事之间的共事时间。基于社会渗透理论并整合归因的文献, 本研究认为同事怀疑和同事信任是员工真诚影响同事关系的关键中介机制。为检验本研究理论模型假设, 采用轮询问卷法(round-robin survey)和实验法分别开展两个独立调研。结果发现:在共事时间较短的情况下, 员工真诚会引发同事怀疑降低同事信任, 减少人际帮助并增加人际排斥。在共事时间较长的情况下, 员工真诚则有助于打消同事怀疑增加同事信任, 增多人际帮助并减少人际排斥。通过引入共事时间作为调节变量, 本研究发现员工真诚对同事关系的影响由消极转化为积极需要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共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以往有关主动性的研究通常聚焦员工本身, 忽略了团队或组织中同事会对员工行为产生影响这一重要管理实践和理论视角。为此, 本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 探讨了同事主动行为对员工自主动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 以及员工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通过多时点、上下级匹配问卷(研究1)及情景实验(研究2)两项研究, 本文发现, 同事主动行为可以激发员工的自主动机, 进而提升工作绩效; 并且, 员工主动性人格强化了同事主动行为对员工自主动机的正向作用。本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将现有关于主动行为的研究视角迁移到同事, 也为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朱宁奕  江宁  刘艳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448-1462
现有文献显示员工感知到被上司信任在工作场所中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感知会带来许多与工作相关的积极产出。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被上司信任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但是对它的形成机制却知之甚少。忽视这一感知的产生机制将会限制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因为被上司信任感只有被成功地激发才能使信任关系得到建立,并由此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作为一种由个体对信任相关信息加工而得的感知,员工被上司信任感未必等同于上司实际的信任水平。因此,要想通过让员工感知到被信任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作为授信方的上司不仅要主动做出信任的行为,更需要考虑如何让员工准确地感受到自己的信任。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根据该模型,上司的授权与培养这两种管理行为被识别为影响员工被上司信任感产生的重要因素;授权与培养对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影响的有效性依赖于员工的目标导向、上司的可信度以及团队焦虑水平;员工被上司信任感的产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与敬业奉献,其影响程度受制于上司所面临的管理风险。 通过揭示上司的信任行为如何以及何时能激发员工被上司信任感并由此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三个主要的贡献。首先,被信任感不是由授信方或被信任方单独一方决定的,而是在二者的互动中形成。虽然过往研究曾检验过领导风格对被上司信任感的影响,但却未从信任互动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识别出了授权和培养这两种可以传达典型信任信息的管理行为,从而在理论上拓展了关于被上司信任感前因的文献,在实践上为上司如何做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被信任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尽管被上司信任感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信息加工,却鲜有研究对该过程进行过探索。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本研究对被上司信任感产生的机理及边界条件发起了新的对话。我们不仅关注信任信息加工的正反效应,还探索了信息相关度(员工目标导向)与可信度(上司可信度)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关注员工目标导向有助于识别基于信任的管理行为的有效目标人群,而关注上司可信度进一步明确了上司在相关信息传达中可能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两种不同的影响。实践上,这一探究为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让员工感知到被信任。最后,通过探讨团队焦虑和管理风险这两个团队层面上的消极因素的调节作用,本文丰富了对上下级信任互动情境的理解。实践上,我们为管理者如何在高不确定和充满挑战性的环境中采用信任管理策略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4.
Work engagement is seen as a critical antecedent of various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such as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employee productivity. Though defined as a state, recent research has hinted at potential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ngagement, meaning that employees differ in their tendencies to engage at work.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work-specific personality, and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work engagement among a sample of 1050 working adults.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identified trait EI,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mbition, extraversion, adjustment, and conscientiousness as predictors of engagement. Trait EI predicted work engagement over and above personality.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发现工作场所中他人感知的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对员工工作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但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从刻板印象理论出发, 提出可能影响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工作、家庭相关因素; 采用能力-热情维度框架探讨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作用机制及其结果。今后研究可在整合工作-家庭冲突研究和刻板印象理论的基础上, 对他人感知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形成及人际效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6.
张慧  刘燕君  史燕伟  张南 《心理学报》2022,54(4):398-410
基于自我验证理论, 文章探讨了客户支持能否通过组织自尊的中介作用促进员工服务绩效(角色内服务绩效和主动服务客户行为), 以及员工促进定向和内控的调节作用。针对3时间点的调查得到652名员工和139名主管的配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客户支持会显著正向影响员工组织自尊, 进而显著影响他们的角色内服务绩效和主动服务客户行为; (2)员工促进定向正向调节客户支持对员工组织自尊的影响; (3)员工内控负向调节客户支持对员工组织自尊的影响。研究结果拓展了员工服务绩效的机制研究, 为组织提升员工服务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卢海陵  杨洋  王永丽  张昕  谭玲 《心理学报》2021,53(12):1376-1392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是信任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感知不被领导信任会对员工的自我产生不利影响。相反, 传统领导方式“激将法”则认为领导的不信任可以刺激员工展现更好的自我。为了解释上述矛盾, 本研究基于自我评价理论和心理逆反理论, 采用实验研究和多源多时间点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探讨了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对员工自我的“双刃剑”效应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当员工感知领导能力较强时,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会通过降低员工的工作效能感削弱员工的工作努力和绩效表现; 当员工感知领导能力较弱时,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会通过增强员工证明自我能力动机提升员工的工作努力和绩效表现。  相似文献   

18.
The authors integrate existing theory on work–family integr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apitalisation on positive work events by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sharing positive work events with one's spouse on employee life satisfaction. A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131 employees of a large Midwestern university, who completed surveys online. Participants provided accounts of their most important positive event during the prior week and indicated whether they had shared this event with their spouse. They also retrospectively rated their positive affect and life satisfaction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Results based on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having shared that event with one's spouse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affec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fter controlling for personality and event characteristics. These results were corroborated in a subsample of 99 employees whose spouses provided independent reports of whether the event was shared with them.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sharing positive events with others has unique an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positive affect and life satisfac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interpersonal act of sharing is effective when conducted cross‐domain: the act of sharing positive work events with family members increases positive affect and life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9.
Mindfulness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and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e intrapersonal effects of mindfulness at work or at home. Research to date, however, has overlooked potential interpersonal effects of mindfulness across the work and family domains. Drawing on the spillover-crossover model and the mindfulness literature,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pouse mindfulness at home on employee work and family outcomes. We test our model using dyadic experience-sampling data collected from 125 focal employees and their spouses over 10 consecutive workday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t the within-person level, spouse mindfulness at home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mployee authentic emotional sharing at home, which, in tur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mployee positive effect at home but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employee negative affect at home.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spouse mindfulness at home had a positive indirect effect on family satisfaction at home and work engagement during the next morning through enhancing employee authentic emotional sharing at home.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mindfulness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