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理理论的比较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是比较认知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揭示心理理论的起源和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心理理论比较认知的现场观察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分析了关于非人灵长类对视觉知觉经验的理解,对意图和目的的理解,以及对愿望和信念理解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许多研究关于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存在争议。如非人灵长类对意图和目的的理解,是运用心理表征,还是刺激-反应的联结,非人灵长类理解同种个体和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存在什么差异,实验设计是否可靠而有效地测量了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等。该文提出实验结果和理论解释的差异和争议,可能与研究者所持的理论假设,实验任务和设计等有关。关于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概念的界定,从社会生态学效度和文化差异等角度综合考虑,设计恰当的实验来考察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是解决目前争议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心理理论比较认知研究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以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共98名幼儿为被试,通过对其心理理论、情绪理解及语言能力的测试,考察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在3~5岁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5岁的时候大多数的幼儿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能力,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相关显著,即使在控制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心理理论能力仍然和情绪理解能力在总体上相关显著;(3)在排除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和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相关也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3.
观点采择任务在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的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主要采用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或其变式。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将观点采择实验任务融入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研究中,得到了更为精确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心理理论涉及额叶—顶叶—颞叶的神经网络,它们是完成心理理论加工必不可少且功能各异的脑区。文章阐述了观点采择任务在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今后应着重在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框架中,融合镜像神经元的最新成果展开对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72名3~5岁儿童在三个改造过的经典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结果显示,大部分4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错误信念;大部分5岁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他人错误信念;大部分3~4岁儿童的自我错误信念认识显著好于他人(真人和玩偶)错误信念认识,5岁时这两种认识才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真人与玩偶错误信念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学前儿童对“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中错误信念问题回答的一致性较高,而对“外表—真实”任务的回答与前两种任务的一致性较低。 相似文献
6.
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及其与抑制控制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首先考察了3与4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然后通过抑制控制任务探讨了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与抑制控制能力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3、4岁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有显著的年龄差异;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幼儿在抑制冲突的得分显著地高于没有通过错误信念的幼儿;而且除了他人的错误信念,幼儿在其他错误信念上的水平与抑制冲突成绩有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幼儿在假装游戏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以及与错误信念的理解是否存在相关并具有一定的发展特征。57名3—5岁的幼儿参加了实验。研究程序包括两类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及假装游戏的拍摄、麦卡锡幼儿言语智力测验。结果发现:(1)幼儿的一般言语能力与错误信念的理解存在显著相关;(2)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存在情境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具有“指向愿望一指向信念”的维度特征;(3)在控制相关因素之后,幼儿错误信念的理解与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及其特定范畴(习惯用语)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相关;与“真正涉及心理状态”之间的相关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8.
9.
采用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和三种不同类型的执行功能任务来探究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共60名被试,3岁和4岁被试各30名,男女各半。区分自己心理状态和他人心理状态能力与执行功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混合成分执行功能与这一能力的密切联系上;在错误信念发展的早期,执行功能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混合成分的执行功能与对自己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工作记忆的执行功能与对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这两对联系上 相似文献
10.
刘建榕;陈晴昕;童宁 《心理发展与教育》2024,(3):305-315
为更加深入地探知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特点与机制,本研究采用微观发生设计,以63名未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3~4岁幼儿为被试,对其心理理论发展变化的速度、来源、迁移、模式以及解释类型的变化特点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反馈和反馈解释都是幼儿心理理论发生发展的来源,心理理论发展过程是渐进、波动的,变化速度先快后慢;通过训练提高了心理理论能力的幼儿会产生认知迁移,并且他们解释错误信念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Two paradigms have shown that people automatically compute what or where another person is looking at. In the visual perspective-taking paradigm, participants judge how many objects they see; whereas, in the gaze cueing paradigm, participants identify a target. Unlike in the former task, in the latter task, the influence of what or where the other person is looking at is only observed when the other person is presented alone before the task-relevant objects. We show that this discrepancy across the two paradigms is not due to differences in visual settings (Experiment 1) or available time to extract the directional information (Experiment 2), but that it is caused by how attention is deployed in response to task instructions (Experiment 3). Thus, the mere presence of another person in the field of view is not sufficient to compute where/what that person is looking at, which qualifies the claimed automaticity of such computations. 相似文献
12.
Leon Li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23,32(3):e2416
Young children appear not to grasp the independence between objective reality and subjective beliefs, as evidenced by their errors on false belief tasks. Whereas decades of research have examined children'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ivity of beliefs, however, almost no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other side of the issue: How do humans come to understand the objectivity of reality, and why is this understanding important? To help address this gap,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evolutionary-developmental account of how the understanding that reality is objective may have emerged in human thinking. Three key steps are highlighted: (i) phylogenetic foundations in great ape competitive mindreading, (ii) ontogenetic foundations in preverbal infant joint attention, and (iii) key experiences of perspectival conflict in linguistic humans. Functionally, the concept of an objective reality facilitated collaborative reasoning and joint decision-making. To arrive at good joint decisions, individuals needed to recognize that both their own beliefs and others' beliefs could be wrong—with respect to the objective reality. 相似文献
13.
儿童理解误信念的心理机制假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心理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热点,对其研究主要是在误信念实验范式之下进行的。儿童理解误信念的心理机制问题是误信念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了儿童如何理解误信念的几个重要假设,包括:元表征假设、事实掩盖假设、心理理论机制假设、计算资源假设。此文综述了这些假设,以期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4.
5~8岁儿童对模糊信息具有多重解释的理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参照Carpendale和Chandler的实验范式,研究儿童对于“人们可能对同样信息给出不同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解,考察5~8岁儿童的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5岁儿童不能理解心理过程的解释性,认为同样的信息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从6岁开始,儿童才认识到,模糊信息可以有多种解释,但6、7岁时的这种理解并不完善,成绩随着任务要求而变化。8岁儿童才有比较稳定的解释性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15.
16.
关于幼儿开始理解错误信念的年龄,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目前颇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幼儿只有在4岁左右才能理解错误信念,3岁幼儿至多只能隐性理解错误信念。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对幼儿的错误信念的言语实验。由于这些实验结果被认为与言语测试范式相关,越来越多的实验采用非言语测试方法,结果发现3岁,甚至3岁之前幼儿就能够理解错误信念。同时,这一观点也获得了一些理论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