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影响以及自尊和正念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自尊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4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社会排斥不仅能直接影响抑郁,还能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2)正念能够调节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及自尊的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具体而言,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在低正念个体中更加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种消极的人际关系体验,网络社会排斥会增加个体抑郁的风险,而正念能够弱化网络社会排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职场排斥是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 不仅牵涉到被排斥员工, 其他参与方对于职场排斥的产生和发展也能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 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被排斥者的视角, 研究职场排斥对其造成的影响, 未能全面揭示职场排斥的互动过程。从社会平衡理论的视角出发, 职场排斥可被视为被排斥者、排斥者及第三方互动的结果, 排斥者特点、第三方道德判断、排斥者与第三方交互作用都将影响职场排斥的发生及发展。由此, 职场排斥的理论视角能够得到有效拓展, 管理实践也能从中获得抑制职场排斥行为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已有的排斥者研究范式通常存在诱发效率不高的缺点。本研究结合公共物品博弈框架(PGG),开发了一个能够高效地引发排斥行为的实验范式,并用两个实验对该范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损害团体利益的成员均表现出高度的排斥行为:实验1中实验组被试的排斥诱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2增加匿名/公开情境,发现实验组中,匿名条件下被试的排斥行为显著多于公开条件。结果表明,该范式能够稳定有效地诱发排斥行为,是排斥者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群体身份对替代性排斥中旁观者惩罚行为的影响,并考察旁观者社会责任感的调节作用,采用数量估计任务对58名不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创设群体身份,观看网络掷球游戏形成群际替代性排斥,随后评估游戏中各玩家的愤怒情绪,并采用第三方惩罚来表达对各玩家表现的愤怒。结果发现高社会责任旁观者对替代性排斥体验到更强愤怒情绪,并对排斥者施加更高惩罚;高社会责任感个体对排斥组内成员的组外排斥者惩罚强度高于组内排斥者,而低社会责任感个体对排斥组外成员的组外排斥者惩罚强度显著高于组内排斥者。结果表明旁观者社会责任感调节其在群际替代性排斥中的第三方惩罚。  相似文献   

5.
对10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现实、网络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结果显示:(1)现实社会排斥与网络社会排斥在发生频率上没有显著差异;网络社会排斥、现实社会排斥、自我控制以及抑郁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现实社会排斥不仅能够对抑郁产生直接的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3)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只能够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超陈冰  赵玉芳 《心理科学》2022,45(6):1428-1435
亲群体行为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三个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对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影响以及权力感的调节作用。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社会排斥与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关系,发现社会排斥能够正向预测亲群体行为意向;研究2与研究3采用实验法操纵社会排斥,并分别通过回忆法启动个体状态权力感(研究2)、测量特质权力感(研究3),发现在社会排斥下,相比于低权力感者,高权力感者的亲群体行为意向更高,结果证实了权力感能够调节社会排斥对亲群体行为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从金钱补偿的视角考察社会排斥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以及金钱激励的调节作用。实验发现,有金钱激励时,被排斥者在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IGT)中的行为分数(组块2和3的选牌净分数和总的盈利分数)显著高于社会接纳者,表现为风险规避; 在无金钱激励时,被排斥者在IGT任务中的行为分数(组块4和5的选牌净分数和总的盈利分数)显著低于被接纳者,表现为风险寻求。实验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受到金钱激励的调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5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校园排斥对抑郁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特质正念的作用。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正向预测初中生抑郁,反刍思维在校园排斥与抑郁间具有中介作用;(2)校园排斥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受到特质正念的调节,直接效应对低特质正念初中生更为显著;(3)特质正念还调节了反刍思维对校园排斥与初中生抑郁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高特质正念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更低。研究以校园排斥、反刍思维和特质正念为切入点构建了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模型,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王紫薇  涂平 《心理学报》2014,46(11):1782-1792
本研究关注社会排斥和性别在自我关注程度上的交互作用。结合社会排斥框架下的需求-威胁模型以及性别研究文献, 本研究提出社会排斥会威胁男性的效能需求和女性的关系需求, 并反映在自我关注程度的变化上。本研究进行了4个实验, 前两个实验证实遭遇社会排斥后男性自我关注程度上升, 而女性自我关注程度下降, 后两个实验检验了权力感操控和自我建构操控对于社会排斥影响的干扰作用, 实验结果对相关假设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排斥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长期为社会学者、政策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心理学者也将目光转向了社会排斥研究。在心理学者的视野中,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文章主要介绍了社会排斥影响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研究。文章认为,在我国开展社会排斥的心理学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通过实施社会善念有助于提升他人的合作行为。为检验这一假设,本实验设置了“施—受”双方的互动博弈情境,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纵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分别利用信任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测查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低社会善念组,被试在高社会善念组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进一步路径分析也发现,信任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善念行为的实施为互动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降低了人们时时“设防”的监控动机,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双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正念是一种以不批判的态度全然接纳当下体验的觉察力,正念训练对改善不良饮食行为的积极作用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正念在改善不良饮食行为中的积极作用与机理,以及基于正念的不良饮食行为矫正方法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正念对健康饮食行为的作用、从生命周期的视角考察正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基于思维压抑视角探讨正念的作用机制以及检验正念不良饮食矫正效果的边界。  相似文献   

13.
郑阳蕾  胥遥山 《心理科学》2022,45(6):1450-1457
本研究以157名大学生为对象,选用正念五因素量表、心理韧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Aitken拖延量表,探索在网络教学情境下正念对学业拖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正念能够直接对网络教学情境下的大学生学业拖延产生影响,也能够通过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大学生学业拖延产生影响。研究结论为发挥正念的作用,改善网络教学情境下的学业拖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曾碧琪  朱海燕 《心理科学》2022,45(4):960-965
为探讨归因诱导能否缓解不同类型社会排斥引发的攻击性,研究分别采用网络任务范式和网络投球范式启动拒绝和放逐,进行不同的归因诱导后用科研助理评分范式测量攻击性。结果发现,放逐引发的攻击性比拒绝高;归因诱导对拒绝引发的攻击性有显著影响,对被拒绝者进行内部归因诱导后其攻击性显著低于外部归因诱导组和无归因诱导组;归因诱导对放逐引发的攻击性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归因诱导对拒绝型直接排斥引发的攻击性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With a basis in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stress and cop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exposure to workplace ostracism and their job performance, while also consider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acquiescence silence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indfulness. Multisource, three-wave data from employees and their peers in Pakistani organizations reveal that ostracism in the workplace hinders job performance because employees passively withhold relevant ideas about their work due to feelings of acquiesce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acquiescence silence is mitigated if employees can draw from their mindfulness trait. This study accordingly identifies a key mechanism – the passive withholding of pertinent ideas, based on submission – by which workplace ostracism hampers job performance, and it reveals how this process might be contained by encouraging employees’ receptive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focused on present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6.
Prior research has yielded mixed findings regarding the relation of ostracism to prosocial behavior, with studies indicating ostracism leads people to become less prosocial, more prosocial, or that prosocial behavior is unaffected by workplace ostracism. By conceptualizing prosocial behavior at work as a social dilemma, we hypothesized that whether or not individuals reduce prosocial behaviors following ostracism can be understood by how individuals manag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mmediate temptation to treat others poorly and the long-term benefits of not giving into such temptations. Across three studies – a scenario (Study 1), experimental (Study 2), and field study on employed adults (Study 3) – we find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individuals who are less (versus more) oriented towards future outcomes engage in less prosocial behaviors with others who have ostracized them during prior interactions. We discuss both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7.
职场排斥是组织情境中的负面行为,会对员工的心理状态、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以及组织绩效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得到了学者和管理者的关注。研究主要从职场排斥的概念、测量工具、与其它概念的比较及实证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中国文化的权变作用。未来研究应从中国的组织情境特点出发,继续完善职场排斥的概念和维度,扩展研究层次,深入分析影响机制,结合中国文化对职场排斥展开本土化研究,丰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Ostracism—being ignored and excluded—is a painful experience with negativ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Social psychologists ( [Kerr and Levine, 2008] and [Spoor and Williams, 2007] ) argue humans have an evolve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cues of ostracism and exclusion. Detection elicits pain and threats to fundamental needs. We hypothesize simply observing ostracism will cause negative affect and need threat in the observer. Participants observed a three-player Cyberball game; a target player was included or ostracized, and participants were either instructed to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player or given no such instructions. Participants observing ostracism reported negative affect and need threat.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ostracism detection is even more powerful than previously suggested, because vicariously, we feel the pain of others’ ostracism as our own.  相似文献   

19.
基于正念的去自我中心机制,提出正念可通过观点采择与社会善念的链式中介对智慧产生正向效应的假设,运用问卷横断自评、正念干预和社会善念的操纵等多种方法从特质与状态层面进行验证(总样本量为909)。研究表明,特质层面的正念与社会善念、智慧两两正相关,可正向预测社会善念与智慧,并验证了社会善念的中介作用(研究1);从状态层面发现正念干预能在短期内有效提升个体的状态社会善念与智慧推理水平,再次验证社会善念的中介效应(研究2);受到操纵的社会善念也能够提升正念对智慧的正向预测效应,不仅验证了社会善念中介作用的稳健性,也验证了社会善念与智慧的因果关联,同时,观点采择与社会善念的链式中介作用也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研究3),即具备特质正念或进行正念练习时体验状态正念的个体,更易运用观点采择能力,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善意关注,由此作出考量他人的智慧决策。  相似文献   

20.
以往关于职场排斥形成机制的研究, 主要是基于冲突-报复的视角, 验证了人际冲突对职场排斥具有稳定的预测作用, 而这个解释逻辑很可能对新员工并不适用。本文基于角色认同理论, 考察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对其职场排斥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多阶段收集的249对新员工上下级匹配问卷分析发现, 在控制了经典的冲突报复机制之后, 角色认同机制能够解释新员工的职场排斥行为。具体来说, 结果显示:(1)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负向影响其职场排斥行为; (2)工作疏离感在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与职场排斥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3)发展性反馈在新员工的角色社会化程度与工作疏离感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进一步, (4)发展性反馈调节了工作疏离感对角色社会化程度-职场排斥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职场排斥行为的研究视角, 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而且从角色认同的视角为组织管理新员工的职场排斥行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