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慈悲冥想是一类旨在培养对自己和他人无条件的善意与同情的冥想练习方法, 主要包括慈心禅和怜悯禅修。诸多研究表明, 慈悲冥想可以促进练习者的利他行为。就影响机制而言, 慈悲冥想可能是通过增强对他人不幸的共情反应, 促进情绪的有效调控和提高亲社会动机来影响练习者的利他行为。未来的研究需选择更具生态效度的利他行为测量方法, 深入挖掘慈悲冥想影响利他行为的动态神经加工过程, 并尝试将慈悲冥想应用于临床群体。  相似文献   

2.
冥想(meditation)是一些综合性的心理和行为训练, 它有助于个体建立一种特殊的注意机制, 达到心理上的整体提升。心理学目前对冥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冥想的脑机制及冥想的功能(心理恢复、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常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量表和EEG、fMRI、SPECT等仪器设备。未来的冥想研究应该在进一步规范冥想训练技术的基础上, 侧重于各种冥想技术的比较并对冥想结果开展长期的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3.
饮食失调在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普遍, 同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梳理其作用机制, 对青少年饮食失调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同伴对青少年饮食失调具有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为感知到的同伴行为、实际的同伴行为、身体不满意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质量的影响。研究者从直接、间接的角度就同伴对青少年饮食失调的作用机制及影响进行了阐释。未来的研究应深化研究内容, 如增加关于同伴影响的长期效应、同伴属性划分、影响路径作用大小以及同伴与饮食失调的其它社会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冥想是一种维持自我注意的身心调节技术,是缓解因压力所致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端粒是维持染色体稳定和完整的DNA片段,大量有关冥想对端粒及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阐明,通常情况下压力人群经过冥想训练能提高端粒长度并增加端粒酶活性,这种改变与压力缓解密切相关。这一积极效果主要得益于皮质醇和炎症等生物因素及心理和环境等非生物因素。未来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冥想练习的效果、增加追踪研究、多学科联合及扩大样本等找到最有利于提高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冥想方式。  相似文献   

5.
正念冥想是有意识、非评判地将注意集中于当下经验的方法。近年来,正念冥想作为一种潜在的方法被引进到ADHD儿童干预领域。因为ADHD儿童的特异性,为了增加正念冥想方案对ADHD儿童的适切性,研究者从练习设置、奖励系统、解释方式和家长纳入几个方面对标准的正念减压训练方案做了改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正念冥想训练能有效地减轻ADHD儿童的核心缺陷、改善其内外化症状和亲子关系。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实证研究的分析认为这些积极的影响可能与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与去中心化等心理功能的改善有关,而大脑相关区域激活模式的变化和结构的积极改变可能是正念冥想影响ADHD儿童的神经基础。文章也提出已有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学上的不足及其以后的探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冥想是一种维持自我注意的身心调节技术,是缓解因压力所致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端粒是维持染色体稳定和完整的DNA片段,大量有关冥想对端粒及端粒酶活性影响的研究阐明,通常情况下压力人群经过冥想训练能提高端粒长度并增加端粒酶活性,这种改变与压力缓解密切相关。这一积极效果主要得益于皮质醇和炎症等生物因素及心理和环境等非生物因素。未来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冥想练习的效果、增加追踪研究、多学科联合及扩大样本等找到最有利于提高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冥想方式。  相似文献   

7.
走神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普遍存在会为人们带来许多的妨碍。正念冥想是减轻或避免走神的重要干预方式之一。为此,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不同时长、不同形式、对照组的设置以及不同群体等多个方面,梳理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作用;其次,结合神经机制及相关理论模型两方面内容阐述其作用机制;最后,围绕走神类型以及不同形式正念冥想直接对比等角度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探讨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开放监控冥想(Open Monitoring Meditation,OM)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对它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其它冥想,特别是与聚焦注意冥想(Focus Attention Meditation,FA)相比较,OM具有明显的差异。OM似乎对某些认知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以及疼痛和焦虑的缓解具有优势,而对注意力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脑电波、功能定位以及脑功能关联性方面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开放监控冥想过程中的脑神经机制,但是这种冥想对于默认网络的影响效果表现出不一致性。另外,研究中使用的OM训练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注意的起点是否从呼吸开始,以及是否需要保持注意两个方面。这些结果需要今后的研究使用更加标准化的方法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9.
外显问题行为是指一组表现在外的、反映了儿童对外部环境消极反应的行为。研究表明婴儿最早于8个月时便已出现外显问题行为,且婴儿期这类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不顺从/反抗、攻击、破坏性、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等,其成因可从早期经验因素、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解释。此外,外显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可从差别易感性理论入手,从而为特定气质类型以及携带可塑性基因的婴儿提高了外显问题行为的干预效果。本文在梳理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小结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个人因素中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人格、人际交往障碍、生物因素和性心理对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家庭因素中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特征、家庭结构以及社会因素中的媒体暴力、挫折与压力等因素对攻击性行为都存在影响。而目前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不足多在于关注于单因素研究,较少关注综合成因、内在规律、作用机制。未来的研究趋势可以选择从研究综合成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所有冥想方法都要对注意进行管理, 注意是冥想的核心机制。近期研究发现, 冥想显著提高了持续性注意、执行注意和选择性注意分配等多种注意能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 冥想使注意资源分配更有效; 长期冥想者表现出更高的失匹配负波波幅和更低的β波幅; 冥想增强了中央执行网络有关脑区的功能联结, 提高了突出网络有关脑区的活动; 注意聚焦冥想降低了默认网络有关脑区的活动。另外, 作为一种提高注意能力的方法, 冥想不仅适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和已康复的抑郁症患者等有注意相关障碍的临床群体, 也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等多种年龄阶段的健康群体。未来应通过追踪研究探讨冥想的长期效果; 探索冥想中注意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根据群体特征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冥想。  相似文献   

12.
Eastern forms of meditation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for their effectiveness in stress management (Walsh and Shapiro American Psychologist 61:227–239, 2006). Yet few empirical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health effects of Judeo-Christian contemplative prayer practice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research in this underdeveloped area by exploring the outcome of a contemporary form of Christian meditation called Centering Prayer (Keating 1986) on everyday stress and on Christians’ approach to communicating with God. The impact of 10 weekly 2-hour group sessions and individual practice of Centering Prayer 2-times daily by 15 Roman Catholic congregants was hypothesized to decrease participants’ stress and increase their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God (Pargament et al.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7:90–104, 1988). Pre-pos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on Centering Prayer versus comparison groups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13.
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显示正念训练对心理认知和健康有改善作用, 但少有研究用认知实验进行检验并探讨心理机制, 本研究将正常成人分为正念(训练)和对照组(等待)、使用Stroop任务和前瞻记忆任务, 进行前、后测考察。结果发现, 两种任务正念组后测反应时均低于前测, 且不一致条件下更显著, 对照组无差异。对前瞻记忆前后进行中任务的差值进行前、后测比较发现, 对照组后测显著小于前测, 正念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 正念训练促进了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 起到了抗自动化干扰、及阻止随任务熟悉加工更为自动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2150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同伴接纳、学生知觉教师期望与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民主性正向预测小学生人格外倾性、亲社会性的发展;(2)同伴接纳分别在父母教养方式民主性与小学生人格外倾性、亲社会性之间起中介作用;(3)学生知觉教师期望消极反馈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因此,同伴接纳是有调节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5.
We systematically replicated Bachmeyer et al. (2009) by examining extinction procedures matched to each function, individually and in combination, to treat the food or liquid refusal of 4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 feeding disorder whose inappropriate mealtime behavior was maintained by multiple functions (i.e., escape and attention).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dding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to extinction procedures may result in better treatment outcomes. Therefore, we added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to extinction procedures matched to each function.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and extinction matched only to escape or attention resulted in low rates of inappropriate mealtime behavior and high, stable levels of acceptance for only 1 child. Consistent with Bachmeyer et al., inappropriate mealtime behavior decreased, and acceptance increased for the remaining 3 children only after we matched 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and extinction procedures to both escape and attention.  相似文献   

16.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训练影响情绪加工。本文从正念冥想训练水平(包括临时训练、短时训练和长期训练)角度出发,系统回顾了不同水平的正念冥想训练对情绪加工的调节效应。综述发现,不同水平正念冥想训练都能够提高个体情绪调节能力,临时正念冥想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影响情绪加工,而短期正念冥想训练和长期禅修训练通过增加个体正念意识,增强个体情绪接受力影响情绪加工。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在区分正念冥想训练时间和正念冥想训练类别基础上,探讨正念冥想训练影响情绪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班级为单位选取1-6年级23个班级的小学生,通过最好朋友提名法,得到有互选朋友有效被试700人,采用同伴提名法、小学生友谊质量问卷、小学生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问卷,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考察个体和班级两个水平上的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人格的影响,并在两个水平上检验友谊质量在同伴接纳对人格的影响上的多层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班级水平:班级平均友谊质量对外倾性、亲社会性、认真自控、情绪稳定性有预测作用;班级平均同伴接纳对情绪稳定性有预测作用。(2)个体水平:同伴接纳对人格5个维度均有直接影响;除情绪稳定性,友谊质量分别在同伴接纳对智能特征、外倾性、亲社会性、认真自控影响上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冥想与创造性的关系正逐渐被关注,澄清冥想练习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对个体创新潜能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冥想类型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具有特异性,专注冥想主要通过注意聚焦和提升自上而下的执行控制能力来对聚合思维产生积极影响;正念冥想引起的离焦的注意状态,以及对认知灵活性和积极情绪的促进,有助于发散思维。未来应加强不同冥想类型与创造性思维的整合研究,探讨冥想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以及冥想与其他干预训练对创造性思维的不同作用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在心理学和其他社科研究领域, 大量实证文章建立调节效应模型, 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如何随着调节变量的变化而改变。过去10多年, 调节效应分析成了方法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从显变量的调节效应、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多层数据的调节效应、基于两层回归模型的单层调节分析、纵向数据的调节效应、调节和中介的整合模型六个主题系统地总结了国内调节效应分析的方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最后对调节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做了讨论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