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玲玲  黄桂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8):1484-1496
个体主动性行为是组织中个体主动做出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变革的工作行为, 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 (1)在研究主题上, 多数研究发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可以带来正向结果, 个别学者也注意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代价;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个体主动性行为对个体层面和组织情境层面的正向与负向影响; (3)在理论机制上, 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利弊”效应可用优势互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归因理论来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进行以下理论整合: (1)从个体主动性行为类型出发, 基于智慧主动性的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 (2)从主动性行为者和观察者特征两面性的视角, 实证探讨其背后机理; (3)从主动性行为主客体特征的发展视角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2.
卢海陵  杨洋  王永丽  张昕  谭玲 《心理学报》2021,53(12):1376-1392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是信任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感知不被领导信任会对员工的自我产生不利影响。相反, 传统领导方式“激将法”则认为领导的不信任可以刺激员工展现更好的自我。为了解释上述矛盾, 本研究基于自我评价理论和心理逆反理论, 采用实验研究和多源多时间点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探讨了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对员工自我的“双刃剑”效应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 当员工感知领导能力较强时,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会通过降低员工的工作效能感削弱员工的工作努力和绩效表现; 当员工感知领导能力较弱时, 感知能力不被领导信任会通过增强员工证明自我能力动机提升员工的工作努力和绩效表现。  相似文献   

3.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不确定管理理论, 采用日记研究法收集81个样本10个工作日的数据,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 通过明晰挑战性工作要求的不同属性(每日水平、平均水平、日间变动、波动变化), 全面检验了挑战性工作要求对工作-家庭增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静态模型中, 挑战性工作要求通过工作专注度(增益路径)和放松(损耗路径)作用于工作-家庭增益, 且在个体间的平均水平模型中, 放松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 (2)在动态模型中, 挑战性工作要求的日间变动和波动变化, 均通过减少员工工作专注度和放松, 进而降低工作-家庭增益。最后, 本研究讨论了管理者应重视挑战性工作要求的双刃剑作用等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4.
胜任需要挫败是指个体觉得自己很失败或者感觉不能胜任工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遭受了短期或长期的胜任需要挫败。在经历胜任需要挫败后, 员工在后续的工作中会越挫越勇还是一蹶不振?如果员工会越挫越勇, 如何强化这一积极效应?如果员工会一蹶不振, 如何规避这一消极后果?已有研究无法清晰地解答这些问题。因此, 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综合运用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和现场实验的方法, 依次考察短期和长期的胜任需要挫败对后续任务自主动机的跨期影响, 进而探讨并检验组织层面的发展性反馈、自主性支持以及个体层面的成就目标导向等干预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拓展了胜任需要挫败和自主动机的相关研究, 有助于指导企业对员工的胜任需要挫败问题进行科学管理和干预, 有益于员工有效应对胜任需要挫败, 充分激发其自主工作动机。  相似文献   

5.
张慧  刘燕君  史燕伟  张南 《心理学报》2022,54(4):398-410
基于自我验证理论, 文章探讨了客户支持能否通过组织自尊的中介作用促进员工服务绩效(角色内服务绩效和主动服务客户行为), 以及员工促进定向和内控的调节作用。针对3时间点的调查得到652名员工和139名主管的配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客户支持会显著正向影响员工组织自尊, 进而显著影响他们的角色内服务绩效和主动服务客户行为; (2)员工促进定向正向调节客户支持对员工组织自尊的影响; (3)员工内控负向调节客户支持对员工组织自尊的影响。研究结果拓展了员工服务绩效的机制研究, 为组织提升员工服务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主动性人格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管理者开始关注员工的主动行为,主动行为能够改善组织的效率和提高竞争力。主动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因素即主动性人格。主动性人格是一种稳定的主动行为倾向。许多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与许多行为结果都有密切联系,包括工作绩效、职业生涯成功、领导能力、团队绩效、创业等。今后的研究需要探讨一些问题,如主动性人格与关系绩效、职业生涯成功新标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两时点纵向问卷调查,探讨主动性人格与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考察主动社会化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政治技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主动社会化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2)政治技能对主动社会化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当政治技能水平上升,主动性人格通过主动社会化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及任务绩效的预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两时点纵向问卷调查,探讨主动性人格与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考察主动社会化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政治技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主动社会化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2)政治技能对主动社会化行为在主动性人格和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起调节作用:当政治技能水平上升,主动性人格通过主动社会化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及任务绩效的预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基于主动性行为模型和生涯建构理论探讨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主动职业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主动职业行为量表、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同事支持量表对广深两地13所民营企业的195名员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影响主动职业行为;(2)生涯适应力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同事支持在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决定理论是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机理论。本文通过分析阐述了自我决定理论的哲学基础,从有机辩证的视角梳理了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思想,并对组织背景中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框架的工作动机研究进行了综述,结论认为满足胜任、关系和自主三种心理需要的组织环境因素是增加内部动机并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进而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心理健康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工作反刍指在没有要求其出现的情境下, 有意识的、重复发生的工作方面的相关想法, 分为工作相关情感反刍与工作相关问题解决沉思两个维度。工作反刍对个体健康、工作及幸福感的影响有“双刃剑”效应。持续性认知理论、压力认知激活模型与认知资源视角理论, 可以解释该效应的内在机制。未来研究应分析影响双刃剑效应的边界条件, 寻求减少消极效应、增加积极效应的途径, 拓展其双刃剑效应心理机制的分析视角和该效应的作用层面。  相似文献   

12.
个体主动性行为是组织中个体主动做出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变革的工作行为,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1)在研究主题上,多数研究发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可以带来正向结果,个别学者也注意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代价;(2)在分析视角上,主要包括个体主动性行为对个体层面和组织情境层面的正向与负向影响;(3)在理论机制上,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利弊"效应可用优势互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归因理论来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进行以下理论整合:(1)从个体主动性行为类型出发,基于智慧主动性的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2)从主动性行为者和观察者特征两面性的视角,实证探讨其背后机理;(3)从主动性行为主客体特征的发展视角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3.
谢俊  严鸣 《心理学报》2016,(10):1314-1325
基于压力转换理论,考察主动性人格对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的调节机制,尤其是应对策略对整个调节机制的中介作用。通过对9家企业的249对上下级匹配问卷分析发现,主动性人格对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对于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而言,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负向关系更弱;主动性人格正向影响积极应对策略,负向影响逃避应对策略;积极应对策略对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员工采用积极应对策略时,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的负向关系更弱;积极应对策略中介了主动性人格对职场排斥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和拓展了主动性人格、应对策略及职场排斥的关系研究,也从排斥应对的视角为实务界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个性化工作协议是员工和组织通过谈判协商, 自愿达成的非标准化工作协议。基于自我决定理论, 本文探讨了个性化工作协议对员工主动性职业行为和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通过分析230对“员工-主管”匹配数据, 本研究发现:个性化工作协议增强了员工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和关系需求), 促进了主动性职业行为和创造力, 其中能力需求满足中介了个性化工作协议对主动性职业行为和创造力的影响; 此外, 较高水平的工作负荷不仅增强了个性化工作协议对员工能力需求/自主需求满足的促进作用, 也增强了个性化工作协议通过提升能力需求满足, 进而提升员工主动性职业行为和创造力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高中华  赵晨 《心理学报》2014,46(8):1124-1143
本研究基于个人-组织契合理论的视角, 通过对286份员工与直接主管的配对数据, 揭示了组织政治知觉对员工绩效(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组织认同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组织政治知觉对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可以显著调节组织政治知觉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组织认同是组织政治知觉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调节路径分析结果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组织政治知觉与员工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也是以组织认同为中介, 具体表现为被中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燕  李锐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553-1566
传统研究强调跨文化多重压力阻碍外派成功, 但相对忽视压力具备的动力作用。该研究基于挑战性-阻碍性压力视角, 遵循“压力-动机-行为-结果”的逻辑框架, 对中国跨国公司外派人员多目标主动行为及结果的产生机制展开研究。依据自我决定理论分析挑战性-阻碍性两种不同属性压力如何通过影响动机和主动行为进而影响外派人员的职业发展、工作绩效及组织绩效的过程, 并根据工作要求-控制模型, 从组织和工作资源两方面识别两种压力影响外派结果的边界条件, 以及跨文化背景下主动行为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该研究揭示外派主动动机及行为在高不确定性跨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功效, 可以为中国跨国公司挑选、培训、激励和保留国际化人才提供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网络建构行为(networking behavior,也被译作“结网行为”)是指员工为实现职业目标开展的联系构建、维持与使用行为。与聚焦结构特征的传统社会网络研究不同,网络建构行为研究强调个体能动性,认为员工可以通过主动开展网络建构行为提高工作绩效、促进职业发展。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炼出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的概念内涵;其次,结合资源、情感、网络与交换等视角,梳理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的影响结果及作用机制;最后,围绕深化并整合不同理论视角、扎根社交工作平台研究新场景、应用非结构性数据和仿真算法等方向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推进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研究的持续深化,增进管理实践对员工网络建构行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 本研究探讨了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内部作用机制, 进而分析两种社交媒体使用目的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369份“领导者-下属”匹配数据, 研究发现:(1)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促进员工工作绩效; (2)基于工作、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均通过工作投入影响工作绩效, 基于社交的社交媒体使用还通过关系冲突影响工作绩效; (3)社交媒体的工作使用和社交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本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的研究视角, 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同时通过比较分析为组织管理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员工自下而上主动改进和重塑工作能够有效地弥补企业自上而下工作设计激励不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工作重塑,探讨如何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工作重塑提升组织绩效。首先,基于行动理论,深入分析“工作重塑行为本身”,从而构建工作重塑的动态过程模型,并细致地阐述了工作重塑的发展过程以及工作重塑在个体和团队两个层次相互影响的过程。其次,从个体层探究了员工工作重塑影响个体绩效的两个机制。最后,应用团队过程视角,阐释了团队工作重塑影响团队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提炼出的工作重塑动态过程模型能为组织将工作重塑扩散并固化为可推广的工作模式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尹奎  赵景  周静  聂琦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866-1877
“大五”人格剖面是“大五”人格特质在个体上的高低组合, 充分考虑了人格特质之间的交互作用, 能够反映不同子群体在“大五”人格特质上的数量与质量差异, 是解释以往以变量为中心矛盾性结论的重要途径, 也更契合组织管理实践需要, 对实践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大五”人格剖面数量受到研究情境、样本特征、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基于自我适应-自我管理模型可以获取4剖面模型, 且常见的剖面包括灵活适应剖面、普通剖面与执拗剖面。“大五”人格剖面在研究中更多地扮演自变量角色, 探讨其在关键结果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未来可以关注强化“大五”人格剖面研究的理论基础; 加强重复性研究, 识别普适性“大五”人格剖面; 识别“大五”人格剖面的影响因素; 纳入更多人格变量, 更完整刻画人格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