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藏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技术,考察了高、低汉语水平藏–汉读者阅读汉语时的知觉广度及副中央凹预视获取信息的类型。结果表明,高汉语水平藏–汉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2个汉字的空间,低汉语水平藏–汉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为注视点右侧1~2个汉字的空间;高、低汉语水平藏–汉读者都可以从副中央凹处获取字形和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2.
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中文读者可使用词素位置概率等语言学线索帮助词切分,而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重要程度以往研究观点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词汇判断和眼动实验,考察中文读者对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利用情况。实验1a和1b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在不同词频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在错误率和反应时指标上,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实验2a和2b采用句子阅读任务,考察在自然阅读情境中被试对词素位置概率的运用。在凝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指标上,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均不显著。词汇判断和眼动证据共同表明,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是中文读者重要的语言词切分线索,且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相比,词首词素位置概率在词汇切分与识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同时,词素位置概率线索的运用会受到词频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复合词加工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两个平行实验,探讨重复学习新词时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作用于词切分的变化模式。采用阅读伴随词汇学习范式,将双字假词作为新词,实验1操纵首词素位置概率高低,保证尾词素相同;实验2操纵尾词素位置概率高低,保证首词素相同。采用眼动仪记录大学生阅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显示:(1)首、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词切分作用随新词在阅读中学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变小,表现出“熟悉性效应”。(2)首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熟悉性效应”表现在回视路径时间、总注视次数两个相对晚期的眼动指标,而尾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的“熟悉性效应”则从凝视时间开始,到回视路径时间,再持续到总注视时间。结果表明首、尾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均作用于阅读伴随词汇学习的词切分,但首词素的作用时程更长,更稳定,支持了首词素在双字词加工中具有优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操纵双字词首字和尾字的词素位置概率,考察汉语朗读中词素位置概率线索对大学生和小学生词切分的作用。结果发现,大学生和小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使用词素位置概率作为词切分线索,且词素位置概率效应大小呈现出发展上的差异;在首字条件下小学生表现出更大的词素位置概率效应。结果表明,双字词首、尾字的位置概率信息是朗读中的重要语言词切分线索;小学生对该线索的依赖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读者。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汉语阅读中预视效益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眼动仪为记录工具,以32名老年人为被试,采用边界范式考察被试从视觉的副中央凹处获取信息的类型.结果发现,老年人只能从副中央凹预视中获得汉字的字形信息,而不能获得汉字的语音信息.这表明:老年人在预视中只能提取字形信息以加速汉字识别,而语音信息没有发挥作用.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老年人阅读效率低于年轻人.  相似文献   

6.
操纵副中央凹词N+2的预视(相同预视、假词预视),比较汉语老年和青年读者的预加工情况。结果发现,在词N+1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延迟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效应大小不存在年龄差异;在词N+2上,青年人表现出显著的预视效应,而老年人有不同的表现,当词N+1被跳读时,表现出与青年人相同的预视效应,词N+1被注视时,预视效应不显著。这表明,汉语老年读者能够获取副中央凹词N+2的预视信息,但是预视效应会受到词N+1注视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时,读者可以获取副中央凹处的词汇信息,副中央凹加工是构成流畅阅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儿童语言发展的角度,通过3个实验(共534名被试),考察了汉语视觉字词加工中2~5年级学生的字形、语音、语义预视效应。结果发现:(1)2~5年级小学生均有字形预视效应;(2)2、3年级学生没有语音预视效应,4、5年级学生有此效应;(3)2年级学生没有语义预视效应,3、4、5年级学生有此效应。这表明,低水平的视觉信息—字形信息在儿童副中央凹加工中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高水平的语言信息—语音和语义信息,随着儿童年级的升高和阅读技能的提升,逐渐地在儿童的副中央凹加工中发挥作用。儿童对汉字各类型信息的获取与使用的发展模式不同于拼音文字阅读发展理论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并不会注视每一个词,而是不断地跳过很多词。在英文阅读中至少有30%的词被跳读,在中文阅读中近50%的字词被跳读。那么被跳读的字词是否得到加工,何时得到加工,是当前阅读过程中眼动控制模型关心的基本问题:具体包括(1)词跳读是基于副中央凹处词汇的完全识别还是部分识别后发生;(2)中央凹加工负荷是否影响对下一个词的跳读;(3)副中央凹和中央凹加工效率与词跳读的关系是什么;(4)较低水平的视觉信息(如词长、复杂性)和较高水平的语言信息(如词频、预测性)如何交互作用决定一个词的跳读。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最后结合中文阅读中书写系统的特点,对未来中文阅读中词跳读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知觉广度及预视效益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小学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眼动技术, 从阅读知觉广度和副中央凹预视效益相结合的角度考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次注视获得信息的情况。实验一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探讨了不同年级学生一次注视获取信息的范围, 即阅读知觉广度。实验二采用边界范式进一步考察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觉广度范围内, 副中央凹预视获取信息的类型。研究发现, 大学生读者知觉广度范围较大, 能够在副中央凹预视中获取字形和语音的信息, 而小学生读者的知觉广度范围较小, 在副中央凹预视中仅能获取字形的信息。上述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学生在注视时, 获取信息的范围及在副中央凹预视时获取信息的类型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高敏  李琳  向慧雯  隋雪  Ralph Radach 《心理学报》2017,(11):1357-1369
以往研究大多考察默读中是否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存在何种类型的预视效应,很少有研究探讨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以及阅读中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默读和出声阅读中的副中央凹预视效应及预视信息提取的时间进程。实验1发现在默读和出声阅读中都存在副中央凹预视效应,但是默读中副中央凹预视效应更大。实验2发现出声阅读中在注视中央凹词汇的早期不能提取副中央凹处信息。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默读和出声阅读条件下的副中央凹加工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眼动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11.
采用边界范式, 在副中央凹呈现一个双字词或两个单字词, 操纵字N+2的预视(目标预视和假字预视), 来考察副中央凹中词汇特征是否影响读者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结果发现, 读者能够获得字N+2的预视; 双字词与两个单字词条件下注视位置没有显著地差异; 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字N+2为目标预视时随后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假字预视条件, 随后的注视位置距离词首更远; 当副中央凹中为两个单字词时, 两种预视条件下随后的眼跳长度及注视位置没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汉语阅读中, 读者能够对字N+2进行预视加工, 这种加工的影响只发生在当副中央凹中为双字词时。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4.
在中文阅读中, 为了进行词汇识别, 需要对汉字在词中的相对顺序进行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汉字位置加工是词汇识别和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如果汉字位置未得到加工, 可转置词将很难被区分。可转置词由相同汉字构成, 但每个汉字所处位置不同。以往研究发现, 词内汉字位置加工是比较灵活的; 而且词边界信息会影响汉字位置的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存在词边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本项目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在自然阅读中系统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词的首/尾汉字如何调节汉字位置加工过程; (2)嵌套词和歧义词边界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 (3)语境合理性和预测性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的词边界效应。本项目将为首个中文汉字位置加工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基础, 推进现有的中文词汇识别和词切分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并为词汇的高效率教授与学习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采用EyeLink 2000眼动仪,选取四种不同类型的双字词(首字和尾字均为多笔画汉字;首字为多笔画汉字,尾字为少笔画汉字;首字为少笔画汉字,尾字为多笔画汉字;首字和尾字均为少笔画汉字),要求被试阅读包含有目标词的句子,以探讨汉字笔画数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单次注视条件下,读者往往将首次注视定位于词的中心位置,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开头部分;但是当首字为多笔画汉字时,相较于首字为少笔画汉字,读者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更多地落在词的首字上。首字和尾字笔画数共同影响读者对目标词的再注视概率。研究结果支持“战略-战术”模型。  相似文献   

16.

Previous eye-movem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people tend to skip extremely high-frequency words in sentence reading, such as “the” in English and “的/de” in Chinese. Two alternative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how this frequent skipping happens in Chinese reading: one assumes that skipping happens when the preview has been fully identified at the word level (word-based skipping); the other assumes that skipping happens whenever the preview character is easy to identify regardless of whether lexical processing has been completed or not (character-based skipping). Using the gaze-contingent display change paradigm, we examined the two hypotheses by substituting the preview of the third character of a four-character Chinese word with the high-frequency Chinese character “的/de”, which should disrupt the ongoing word-level processing. The character-based skipping hypothesis predicts that this manipulation will enhance the skipping probability of the target character (i.e., the third character of the target word), because the character “的/de” has much higher character frequency than the original character. The word-based skipping hypothesis instead predicts a reduction of the skipping probability of the target character because the presence of the character “的/de” is lexically infelicitous at word level. The results supported the character-based skipping hypothesis, indicating that in Chinese reading the decision of skipping a character can be made before integrating it into a word.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为探讨在无阅读经验时,词切分线索是否促进读者的阅读与词汇识别,本研究操纵了阅读方向、词切分线索与目标词的词频。采用眼动仪记录读者的阅读过程。结果发现:阅读方向与词切分线索的交互作用显著,词切分显著地促进了从右向左呈现文本的阅读,但并不影响阅读从左向右呈现的文本;词切分条件下目标词的注视时间显著地短于无词切分条件。表明词切分线索促进了无阅读经验时的阅读,支持词切分线索的促进与文本不熟悉干扰之间权衡作用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In an eye-tracking experiment we examined whether Chinese readers were sensitive to information concerning how often a Chinese character appears as a single-character word versus the first character in a two-character word, and whether readers use this information to segment words and adjust the amount of parafoveal processing of subsequent characters during reading. Participants read sentences containing a two-character target word with its first character more or less likely to be a single-character word. The boundary paradigm was used. The boundary appeared between the first character and the second character of the target word, and we manipulated whether readers saw an identity or a pseudocharacter preview of the second character of the target.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revealed reduced preview benefit from the second character when the first character was more likely to be a single-character word. This suggests that Chinese readers use probabilistic combinatori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likelihood of a Chinese character being single-character word or a two-character word online to modulate the extent of parafoveal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9.
杨锦绵  余程晨 《心理科学》2021,(5):1081-1088
本文试图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调整目标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操纵目标词上注视点的眼跳发起位置,考察该变量对预视效应的影响。主要结果发现,和目标词上注视点的眼跳发起距离近的条件相比,眼跳发起距离远时凝视时间和回视路径时间的预视效应更大;但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这是一种阻碍效应。虽然“预视效益”这个词常用来代表预视加工,它实质包含了预视促进和阻碍两种不同的加工。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大家理解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加工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