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间所起的作用。采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问卷、Rosenberg总体自尊量表、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问卷, 对1066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均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自尊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4)。  相似文献   

2.
许巧仙  施国庆 《学海》2011,(5):114-118
基于304份N学院听力残疾大学生问卷资料及部分学生访谈资料,本文对他们通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有明确意愿的179个个案中,选择愿意与健听人通婚比例最低,大部分选择愿意和听力残疾人通婚,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独身。残疾人大学生徘徊在社会边缘,深陷融入社会的困境。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户口、父母期望和引导、感知听力残疾人婚姻状况、好朋友交往状况对他们通婚意愿有显著性影响。本文最后就残疾大学生如何缩小与社会的距离,融入社会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用麦克阿瑟梯子启动方法对个体的社会地位比较进行启动,主要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计量地位对年轻人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作用的年龄差异。120名年轻人(27.26±4.80岁)和120名老年人(65.12±6.49岁)参加了正式实验。实验首先测量被试的主观幸福感,3~7天后启动社会地位比较,随后再次测量主观幸福感。社会地位比较分为4种启动条件,即经济上行比较、经济下行比较、计量上行比较和计量下行比较,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其中一种启动条件。结果发现:年轻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地位比较的影响,而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容易受到社会计量地位比较的影响。由于原有的等级评定方式并未验证启动的有效性,补充实验通过对麦克阿瑟梯子进行改进降低了锚定化的影响,为启动的有效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本研究验证了主观幸福感悖论,并从社会比较的角度解释了老年人维持主观幸福感的机制,同时改进了麦克阿瑟梯子等级评定方法使其适用于中国情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选取57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会逆境感知问卷、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反刍思维对大学生攻击行为产生作用;(2)领悟社会支持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下,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预测作用更强,而在高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下,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反刍思维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借助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G)和独裁者博弈范式(DG),将回应者/接受者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公平条件、平等条件下社会排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在面对高不公平性的分配方案时,被排斥组比被接纳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该分配方案;(2)被排斥组对高不公平性分配方案的满意度要显著低于被接纳组;(3)被排斥组在不平等的博弈(D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平等博弈(U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说明,社会排斥情境下的被试对公平与平等因素更加敏感:在高不公平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合作互惠行为,甚至不惜放弃自身经济利益,也要惩罚博弈对方的不公平行为;此外,在不平等的博弈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产生了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本文的研究结果提高了社会决策研究的生态效度和传统决策模型的预测效度,有利于更加完整透彻地了解社会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项研究考查大学生在社会困境中的行为决策及公平感体验,检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作用,有效被试分别为85名和84名。结果表明:(1)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更倾向做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比不对称条件更促进被试做公平决策;女生比男生更倾向做公平决策。(2)性别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信息对称性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男生的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性显著影响女生的公平决策。(3)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个体对不公平的容忍度,亲社会者更不容忍不公平行为。(4)对于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接受,亲社会者并不比亲自我者体验到更强的内疚情绪;对于不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拒绝,且产生较强的不公平感及气愤情绪。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897名流动儿童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和问题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呈显著正相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自尊、公正世界信念与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公正世界信念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社会自尊调节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问题行为的中介路径。社会自尊水平较高时,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显著; 社会自尊水平较低时,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以90名和7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任务的方式,探究童年环境、当前环境压力、时间感知和跨期选择四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童年环境影响时间感知,相比童年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个体,童年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个体更倾向于高估时距。(2)在正常环境下,个体时间感知完全中介作用于童年环境和跨期选择之间的关系,童年环境通过影响个体时间感知进而影响个体的跨期选择。(3)在当前环境压力下,时间感知并未起到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时间感知在童年压力与在当前环境压力条件下,对跨期选择的影响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浪漫媒介内容接触对大学生浪漫信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浪漫媒介内容接触问卷、感知真实性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和浪漫信念量表对614名无恋爱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浪漫媒介内容接触与感知真实性和浪漫信念都呈显著正相关,感知真实性和浪漫信念也呈显著正相关;(2)感知真实性在浪漫媒介内容接触对浪漫信念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浪漫媒介内容接触对浪漫信念影响的直接效应,以及感知真实性的中介效应均受到社会比较倾向的调节,且在高社会比较倾向群体中,这两种效应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人际信任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整体情感与幸福指数量表对765名大学生施测,考察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与父亲关爱相比,大学生感知到更多的母亲关爱;与女生相比,男生感知到更多的父母过度保护;(2)父、母养育方式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母亲关爱对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关爱的影响,而父、母养育方式对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4)与自我效能感、人际信任相比,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5)自尊、社会支持感知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创造力的中介作用和安全感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调查了556名18~60岁城市成年人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安全感、创造力和心理幸福感。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正向预测心理幸福感;(2)性格优势之创造力是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心理幸福感的中介变量;(3)安全感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只有当个体的安全感较高时,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创造力才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同时,还需要提升个体的安全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并进一步增加个体的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及方法: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数据,采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中国民众公平感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及经济因素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第一,公平感越高,则社会冲突感越低,外在政治效能感越高,越倾向于对社会不平等进行内部归因,即对于社会的整体认知更加积极; 第二,经济因素能调节公平感与社会不平等内归因的关系,具体而言,经济水平越低,则公平感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内部归因正向预测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尊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26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社会支持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越高,尤其是主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同时大学生的自尊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2)自尊和主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且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大于主观支持。(3)自尊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了中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经济不平等是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经济不平等可能抑制、也可能提升阶层流动感知。在梳理两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经济不平等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作用机制模型。经济不平等可能通过影响不同的心理过程,继而对阶层流动感知产生抑制或提升作用;此外,两者关系也会受到微观个体因素和宏观社会因素的调节,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模式。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和完善经济不平等影响阶层流动感知的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社会公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由机会平等、按贡献分配以及社会调节等原则组成的基本规则体系,具体表现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结果的相对公平。在社会转型时期,必须坚持社会公平原则,对社会的有限资源和权利义务进行有效而合理的配置和安排,才能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系统合理信念反映了人们的系统支持态度,即对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正当性的感知,以及相应的支持和维护社会系统的态度。以往关于社会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一方面,社会认同理论等自利取向的理论认为,严重的不平等不利于低地位者维护自我及内群体利益,因此会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另一方面,系统合理化理论却提出,在不平等更极端(而非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甚至是低地位者)反而更可能合理化不平等,表现出更高的系统合理信念。实证研究中,两种观点分别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同时也面临很多质疑。 面对上述分歧,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解释框架,即“社会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双路径模型”。该模型认为,自利取向理论与系统合理化理论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共同解释了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关系的“全貌”。因此,理论争议的焦点不在于不平等究竟增强还是减弱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而在于分析不平等增强或减弱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条件(即认知基础)及其内在机制(即动机基础)。 第一,在认知基础方面,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不平等“量”的程度及其与系统合理信念的线性关系,该模型认为还应关注不平等“质”的差异及其不同效应,即关注低地位者对不平等的认知过程。一方面,严重的不平等损害低地位者个人或群体的现实利益,构成一种现实威胁;另一方面,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与人们关于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的信念相冲突,构成一种象征威胁。 第二,在动机基础方面,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分别使其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且两种动机彼此冲突;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对立视角考察两种动机,或是过于强调二者之一的作用;该模型认为,两种动机是并存的,相互之间并非全或无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厘清二者发挥作用的条件,即什么影响二者孰强孰弱,又是什么决定了何者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区分不平等“质”的差异是厘清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换言之,不同动机为低地位者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提供了动力,而何种动机发挥主导作用则取决于低地位者如何对不平等进行认知。具体而言,当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时,更可能激活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进而抑制其系统合理化动机),继而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而当凸显不平等在系统水平的象征威胁时,更可能激活其系统合理化动机(进而抑制其自利动机),继而增强其系统合理信念。 “双路径模型”通过分析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认知基础,进而厘清不同动机的作用,将以往研究中看似矛盾的结论整合于一,为理解不平等对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影响、解释两种理论的“分歧”提供了一种整合框架,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采用量表法以 3 1 4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评估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检验表明 ,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上的差异 ,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 ,而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以及家庭支持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 ,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 ;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 ,不同的社会支持指标的预测力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广州人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看法《羊城晚报》1994年10月13日刊载郭凡文章,指出人们关于社会不公平问题的意见最明显的倾向还是社会机会不均等: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无法忍受。广州人对这一问题态度如何,笔者选择了...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李文道  邹泓  赵霞 《心理科学》2005,28(4):868-871
采用问卷法对432名初中生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与人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大多数维度上,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与外界提供的相应支持及人格有显著的正相关。(2)人格类型不同的初中生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有显著差异。(3)人格的谨慎性和开放性、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对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谨慎性和外向性对外界提供的社会支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600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情景问卷以及修订的自尊量表、农民工主观幸福感问卷,以探讨农民工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考查农民工自尊在其感知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高自尊水平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感知社会支持都极其显著地高于低自尊农民工;(2)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及各维度、感知社会支持水平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感知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显著两两正相关;(4)自尊在感知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及两个维度回归效应显著,为二者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