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 要 为探讨任务框架和自信水平对不同年级儿童风险决策的影响,采用3(年级:二/四/六年级)×2(任务框架:获益/损失)×2(自信水平:过度自信/自信不足)的组间实验设计,在情境性实验任务中探查177名儿童风险决策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年级儿童在风险决策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二年级儿童比六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冒险,而四年级前后则是儿童风险决策发展的关键期、转折期;(2)儿童风险决策中存在框架效应,表现出偏好反转现象,与在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保守决策相比,在损失情境下的儿童更偏好冒险决策;(3)自信水平并未对儿童的风险决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金投资框架任务,结合眼动技术考察眼睛注视线索与框架类型对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1)消极眼睛注视线索促进了被试在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寻求行为,控制组与积极、中性、消极眼睛组的行为结果无显著差异;(2)以均字注视次数为指标的眼动结果表明,积极眼睛组和中性眼睛组对确定损益的关注差异大于对风险损益的关注差异;消极眼睛组和控制组被试对损失的关注大于对收益的关注,对确定项的关注大于对风险项的关注,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消极眼睛注视线索可能改变了个体对风险性和确定性的感知,并因此影响了人们的风险决策行为,规避消极情绪线索可能有助于减少经济决策中的风险寻求行为。  相似文献   

3.
333名初中生被分配到基于描述表征的两种条件下,分别对获得框架与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回避类与风险寻求类学习时间选项进行抉择,以探讨信息外部表征对学习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基于描述表征的条件下,学习决策领域中存在框架效应,但有其领域特殊性,被试在获得框架中无明显决策偏向,但在损失框架中的决策明显偏向风险寻求.2)在基于经验表征的条件下,学习决策不存在框架效应.无论是在获得框架还是损失框架中的学习决策均不存在明显的偏向.  相似文献   

4.
采用乐观人格倾向问卷筛选乐观水平低组(96名)和高组(99名)大学生,探讨不同乐观水平大学生在生命救助、奖学金申请、娱乐金钱3种决策任务领域上的框架效应及其在性别、专业的特点。结果发现:(1)不同乐观水平大学生在不同决策任务领域上的框架效应特点不同,乐观水平低组和高组大学生在生命救助问题上表现为偏向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乐观水平高组大学生在娱乐金钱问题上倾向于风险寻求;(2)乐观水平高的男大学生在3种决策任务领域上均倾向于风险寻求,低乐观水平的女大学生在生命救助问题上表现为偏向于风险的单向框架效应;(3)  相似文献   

5.
风险决策中的参照点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贵兵  白凤祥 《心理学报》1997,30(2):178-186
本研究以展望理论和社会决策范式模型为基础,着重探讨三种参照点对个体和群体风险决策产生的影响。300名被试经实验者设置参照点后分别在个体和群体条件下对不同风险度的博弈方案进行选择。结果表明:(1)个体决策中,损失参照点的被试和无得失经验者比得益者更冒险;(2)得益被试的决策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3)损失参照点的被试并未对群体决策有更大影响,决定群体决策结果的主要是多数原则。  相似文献   

6.
自我框架、风险认知和风险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慧  王晓田 《心理学报》2008,40(6):633-641
对行为决策中“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的研究进行了拓展:探讨了自我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面对运用图示方法表示的管理,健康,及投资方面的风险决策问题,参与者自主地选择对方案的描述(自我框架)。研究有四个主要发现:1)自我框架对风险选择的效应部分显著,而且对风险选择的影响方向因情境的不同而不同;2)机会威胁认知是自我框架效应的一个中介变量;3)自我框架在情绪语气上的差异对风险决策有显著影响:决策者对一个备选方案(确定性或风险性方案)相对于另一个备选方案的自我描述的情绪语气越积极正面,这个方案被选择的可能性越大;4)决策者的机会-威胁认知是这一自我框架效应的部分中介变量。也就是说,对备选方案的自我描述语气作为一种对决策信息的编码影响了风险(机会和威胁)认知,进而影响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情绪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继平  郑建君 《心理学报》2009,41(6):481-491
为探究情绪在危机情境下对决策质量的影响,研究通过影片诱发实验情绪,运用实验室实验考察了以情绪变量为主导、包括性别和任务难度等在内的相关因素对危机决策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随着危机决策任务难度的增加,个体用于决策的时间显著增长,且性别与情绪类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交互作用;(2)在危机情境下,男性的产生新方案率明显高于女性;(3)男性被试对危机决策过程的自信程度显著高于女性,且情绪与难度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显著;(4)个体对于自身危机决策结果的满意程度,在性别、情绪和难度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三次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8.
真实和虚拟金钱奖赏影响风险决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险情境下人类如何决策是长久以来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核心问题。众多研究采用真实或虚拟金钱作为奖赏强化物来探索风险决策行为的过程和机制,但对金钱奖赏真实性如何影响决策了解很少。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有效评估个体在真实社会中的风险行为。本研究采用 BART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和比较了真实与虚拟金钱奖赏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实验一的结果发现,与虚拟金钱奖赏相比,真实金钱奖赏情境下的风险决策更容易受上一次决策结果的影响,上一次决策失败会导致被试的风险偏好水平显著降低(平均吹气球的次数显著减少),同时决策失败(气球吹爆)次数也显著减少,提示真实金钱奖赏下有更强的反馈学习效应。实验二重复了实验一的结果,并进一步发现,虚拟金钱奖赏的幅度对被试的风险决策行为没有影响,而真实金钱奖赏的幅度能显著改变被试的风险决策行为,较大幅度的真实金钱奖赏可以显著降低被试的风险偏好水平,但这种奖赏幅度对风险偏好的调控效应只对感觉寻求水平低的被试有效,感觉寻求水平高的被试不受影响。这些发现表明真实与虚拟金钱奖赏对风险决策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我们的结果可以用风险决策的后悔理论或齐当别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9.
采用描述−经验冲突范式,考察损益情境下,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对个体风险选择的影响,通过模型拟合探究其内在机制。研究1a和研究1b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程度,因变量为风险选项选择率。结果发现,获益情境中,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而损失情境中,风险选项选择率受到显著影响。研究2比较决策模型参数发现,获益情境中,描述信息权重参数ξ和选择一致性参数c显著小于损失情境,而近因参数φ显著大于损失情境。这表明,当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时,相对于获益情境,损失情境下个体更大程度地采用描述信息进行决策。研究揭示了损益情境中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影响个体风险选择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璐璐  李永娟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546-1550
本研究探讨心理疲劳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以及任务框架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2 (疲劳, 非疲劳) × 2 (获益框架, 损失框架)被试间设计,实验组接受心理疲劳诱导后完成风险决策任务, 控制组直接完成风险决策任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相对于非心理疲劳组, 心理疲劳状态下个体更倾向于风险规避, 且不受任务框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情绪和任务框架对自我和预期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两个实验考察了情绪和任务框架对自我和预期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获益框架下,悲伤情绪比愉悦情绪诱发更强的风险偏好,自我决策比预期他人决策表现出更强的风险偏好;(2)损失框架下,愉悦情绪比悲伤情绪诱发更强的风险偏好,预期他人决策比自我决策表现出更强的风险偏好;(3)在自我决策时,愉悦情绪在损失框架下比在获益框架下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悲伤情绪在获益框架下比在损失框架下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在预期他人决策时,无论是愉悦情绪还是悲伤情绪,损失框架均比获益框架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通过时间与金钱两种助人决策情景,设计两个实验考察了人际敏感性特质对个体助人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两种情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低人际敏感性,高人际敏感性个体更容易做出助人决策;(2)相比低社会压力,高社会压力下,高人际敏感性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捐助的金钱更多; (3)高社会压力下,相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高人际敏感性个体为朋友与陌生人决策时会捐助更多的金钱。研究表明:人际敏感性影响个体的助人决策,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会对不同人际敏感性个体的助人决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段婧  刘永芳  何琪 《心理学报》2012,44(3):369-376
采用IAT技术测查被试的内隐自尊, 并引入收益和损失两种任务框架, 综合探讨了内隐自尊水平、任务得失框架对自我决策和为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收益框架下, 被试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 而在损失框架下, 为自我和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2)与为自我决策相比, 低内隐自尊者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 而高内隐自尊者为自我和他人决策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3)内隐自尊水平与任务框架的交互作用及内隐自尊水平、任务框架和决策者角色之间的三级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依据相关的理论和发现对这种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Odors are strong elicitors of affect, 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human behavior, such as avoiding fire or spoiled food.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risky decision making changes when stimuli are olfactory. We investigated this question in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risky decision making with unpleasant odors and monetary losses in a fully incentivized task with real outcomes. Odor and monetary decisions were matched so that monetary losses corresponded to the amount of money participants were willing to pay to avoid smelling an odor. Hierarchical Bayesian analyses using prospect theory show that participants were less sensitive to probabilities when gambling with odors than when gambling with money.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the sensory modality into account when studying risky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15.
何宁  谷渊博 《心理科学》2014,37(1):161-165
以234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任务框架、损益值大小对显性/隐性自恋者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框架效应较稳定的出现在中等风险水平情境下,且在大损益值条件下更易出现。(2)在获益框架下,被试为小金额决策更冒险,在损失框架下,则为大金额决策更冒险。(3)在损失框架下,高显性自恋者比低显性自恋者更为冒险,在获益框架下,高隐性自恋者比低隐性自恋者更为保守;高隐性自恋者的风险偏好受到任务框架和损益值大小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小平 《心理科学》2015,(2):394-399
刘欢、梁竹苑 和 李纾(2009a)在证明损失规避的得失程数变化视角时所取的损益值取值范围、对安于现状偏差影响的控制以及所选取的得两程失一程和得三程失两程的决策对象这四个方面存在的缺陷。本研究通过弥补上述缺陷并设计无关变量得到更严格控制的得三程失两程的决策情景,对得失程数变化视角重新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寿命“得一程失一程”的属性并未导致损失规避消失;在广泛的损益值范围内以自由为对象的决策同样表现为损失规避;将自由感知为生而拥有和后天获得的人数大致相当;因而得失程数变化视角需作出重要修正,同时前景理论与情绪预测误差理论亦不可完全预测损失规避出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drives group representatives' decisions to be more risk averse compared with decisions made by individuals. The hypothesis was supported when the monetary considerations (i.e., payoff inequality and the magnitude effect) were controlled for in the potential gain domain as well as in the potential loss domain. Evidence showed that this is because the group representatives were concerned about how they would view themselves (e.g., guilt and self‐blame) and also how they would be viewed by others (i.e., to avoid being blamed and looked down upon by others). This study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understanding group representatives'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