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结合“健康素质”这一术语,探讨了健康、心理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几个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就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梁宝勇、程诚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梁宝勇和郝志红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和郑日昌、邓丽芳和张忠华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4所大学6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可以缓冲心理应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部分中介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心理健康素质”是个新概念。本文就国内和国外与心理健康素质有关的若干概念、观点,以及部分研究进行了整理。侧重于两个主题:(1)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相关概念;(2)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要素或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4.
“时间”是跨期决策的“必需品”, 人们感知到的延迟时间决定跨期决策的结果。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时间长度感知”、“时间资源感知”和“时间框架感知”是时间感知作用于跨期决策的主要方式。时间感知的神经作用机制包含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种。“对数/指数时间折扣模型”、“感知时间基础模型”及“多模态漂移扩散模型”解释了时间感知的作用方式。然而, 现有理论模型还存在诸多局限, 主要包括“长短时距预测偏差”和“实际决策与预期决策偏差”两个方面。因此, 深入探讨时间感知影响跨期决策的基本方式, 分析现有理论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整合的机制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研究亟需进一步整合时间感知的理论模型, 开展脑机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从深层揭露时间感知的作用本质, 帮助个人与社会更理性地决策。  相似文献   

5.
贺晓玲  陈俊 《心理学报》2020,52(2):149-161
为考察3~5岁幼儿“权力”概念的大小、垂直空间和重量多重隐喻的认知发展进程, 研究采用了将权力人物和无权力人物图片放置大圆形或小圆形、垂直空间的上方框或下方框和不平衡跷跷板重端或轻端的图片迫选任务。通过3个实验及综合分析发现:3岁幼儿尚不具备权力隐喻理解能力; 4岁是幼儿权力隐喻理解能力的重要发展时期, 具备正极权力概念的隐喻理解能力, 建立起有权力为“大、高、重”的多重隐喻联结; 5岁幼儿的权力隐喻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已具备较完整的多重隐喻理解能力, 建立起有权力为“大、高、重”、无权力为“小、下、轻”的多重隐喻联结。3~5岁幼儿“权力”概念的大小、垂直空间和重量多重隐喻理解能力同步发展, 不受隐喻靶域习得时间早晚的影响。系列研究表明, 学龄前幼儿的权力隐喻理解能力发展趋势符合隐喻一致性理论, 隐喻表征的产生并非“有或无”的模式, 而是“渐进”呈现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书维  申翊人  周洁 《心理学报》2020,52(2):240-256
公共管理的本质是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指当地民众对于公共决策的持续接受和支持程度, 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石。本研究借助“行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视角, 通过两个调查实验(N = 354 + 354), 一个现场调查(N = 520), 全面考察公共决策透明(过程透明和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之间的因果关系, 进而明确这一关系的作用边界。结果发现:1) 决策过程透明与内容透明正向影响社会许可; 2) 政府信任调节决策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 3) 结果依赖调节两类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基于这些结果, 作者总结出正性的“决策透明效应”以及“谨慎的不介意”和“有选择的忽视”之双缓冲作用, 即“一提两抑”, 以更好地理解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机制。  相似文献   

7.
徐潞杰  张镇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8):1472-1483
积极交往和消极交往分别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有利和不利影响, 然而, 探讨消极交往的负面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研究主要涉及消极交往的类型(社会隔离、丧偶或离婚)、来源(配偶、子女或朋友)及强度, 并探讨感知评估、自尊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婚姻、受教育水平等变量的调节作用。社会情感选择理论、优劣势整合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及镜中我理论在一定范围内对消极交往的负面作用做出了合理解释。采取“原谅”或“认知疏远”的应对策略能有效缓解消极交往的负面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及社会网络背景下消极交往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同时加强对消极交往的理论研究和线上研究, 并关注相关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8.
借鉴行为经济学家开创的应用行为决策于贫困研究的新范式, 选取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建构“认知和动机双视角的行为贫困陷阱”的立论模型; 然后通过“贫困所致认知后果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神经机制”, 以及“贫困所致认知和动机后果共同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作用机制”来探索贫困所致心理后果与后继决策行为间的因果效应; 最后进行“贫困所致认知功能改变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随机控制实验”和“贫困所致自我认同改变影响后继决策行为的现场干预研究”, 旨在通过“扶志和扶智”达到“授人以渔”, 并从中提炼出可供扶贫政策参考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方琪  栾琨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143-1157
多团队成员身份(multiple team membership)是指员工在一段时间内以正式身份参与多个团队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模式。以往围绕“团队数量”和“团队成员身份多样性”展开的研究未能对多团队成员身份的效应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研究结论。因此, 在系统回顾发展历程、厘清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提炼出多团队成员身份“多重团队情境”和“多重团队认同”两个关键特征, 并从注意力资源视角、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梳理并发展多团队成员身份的作用机制。最后, 针对以往研究对多团队成员身份关键特征的关注缺失、社会网络视角和社会身份视角下有意义却尚未被探索的问题, 综合技术和时间等因素提出了未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成认知:理论基础与实践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曾红  杨文登 《心理学报》2019,51(11):1270-1280
生成认知是具身认知思潮中的一个新取向。它主张认知是通过身体活动“生成的” (enacted)。认知的起点不是一个怎样精确表征世界的信息加工问题, 而是行动者在情境中怎样利用知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认知不是通过精确的心理表征“恢复”世界, 而是通过知觉引导的行动“生成”或“造就”一个自己的世界。认知是具身的行动, 认知结构形成于经常和反复出现的感觉运动模式, 与身体构造和身体活动具有深刻连续性。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生成认知具有深刻影响。同时, 詹姆斯、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哲学对于实践行动的强调也深刻影响了生成认知。这种认知观强调了“行动”对心智的意义, 引发许多争议, 也促进了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The September 11, 2001, attack on New York City was the largest human-made disaster in United States history. In the first few days after the attack, it became clear that the scope of the attacks (including loss of life, property damage, and financial strain) was unprecedented and that the attacks could result in substantial psychological sequelae in the city population. Researchers at the Center for Urban Epidemiologic Studies at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n assess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New Yorkers 5-8 weeks after the attacks. To implement this research in the immediate postdisaster period, researchers at the center had to develop, in a compressed time interval, new academic collaborations, links with potential funders, and unique safeguards for study respondents who may have been suffering from acut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Results of the assessment contributed to a New York state mental health needs assessment that secured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unding for mental health programs in New York City. This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mechanisms should be in place for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s after disasters.  相似文献   

12.
袁玉琢  骆方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0):2303-2320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的症状早在婴幼儿期就会显现, 越早发现, 越早干预, 治疗效果越好。传统自闭症早期筛查与诊断在评估方法、流程上存在局限, 无法满足大规模筛查和诊断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用智能化方法进行自闭症早期大规模无感筛查与诊断逐渐成为可能。近10年间, 国内外对自闭症智能化识别方法的探索在经典任务行为、面部表情和情绪、眼动、脑影像、运动控制和运动模式、多模态6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未来研究应围绕构建国内自闭症早期智能医学筛查与诊断体系, 开发针对婴幼儿患者的筛查工具, 构建融合多模态数据的自闭症婴幼儿智能化识别模型, 建立结合脑影像技术的自闭症精细化诊断方法等方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13.
The article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th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of intellectual abilities, which is based on the new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The main shortcomings of conventional intelligence tests are briefly discussed. The nine methodological and procedural principles, which form this approach, are considered along with the examples of new intelligence tests. 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 new intelligence tests should examine psychological mental context generated by an individual himself or herself. They should also have an “open character”, evaluate the basis of intelligence, and allow both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assessment. New tests of intellectual abilities should not evaluate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e.g., memory or attention) and mental speed, and they should not be very long and time-consuming. Cognitive styles and metacognitive abilities should also be assessed by new intelligence tests.  相似文献   

14.
15.
动物个体差异研究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个体差异的研究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虽然对动物个体差异有许多相关描述,但文章采用一个广泛的工作定义,即动物在不同的情景下一致表现出来的一套相关行为。对动物个体差异的测量需要考虑物种间的可比较性和物种内的充分性。文章从人格结构的探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理解人格与认知、健康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等方面讨论和分析了动物个体差异的研究对人格心理学的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远程心理服务(Telepsychology)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提供心理服务的新兴心理服务方式, 虽然在COVID-19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仍缺乏相关行业应用规范及专业培训体系。现有的远程心理服务三维模型以应用环境、应用领域、应用方式为服务框架, 结合九个应用领域开展远程心理服务。我们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以咨询师、治疗方法、远程技术手段为主要因素、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远程心理服务应用模型。人工智能在远程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目前, 远程心理服务正以蓬勃的态势极速发展:其在提高心理服务督导效率、减少服务成本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同时在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对远程心理服务的接受度、来访者的适应性、重视程度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未来远程心理服务可以在监管体系、从业者培训、远程应用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情绪自旋是度量核心情绪个体内可变性的一种非认知性的人格特质。其通常采用经验取样法或日间重构法来对个体核心情绪状态进行每日动态跟踪, 并根据测评周期内的核心情绪空间位置的矢量角度的跨时间标准差来反映个体核心情绪状态的时间波动特性。基于情绪事件理论, 日常负性事件经历及其评估导致了个体情绪自旋的产生, 而动态情绪模型进一步解释了情绪自旋对心理健康功能的阻碍作用。未来应在情绪自旋的心理健康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使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包括心理健康症状学指标、感知到的压力、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及主观幸福感),共纳入104篇文献,151个独立样本和75754名被试。结果发现,个体情绪智力与积极应对、社会适应以及主观幸福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健康症状学指标、感知到的压力以及消极应对呈现显著负相关。此外,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出版年代、被试年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的调节作用。结论表明,情绪智力与积极心理健康变量的联系强于与消极心理健康变量的联系,且存在较长时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We examined the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Child and Adolescent Needs and Strengths-Mental Health (CANS-MH) scale among researchers and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All children presenting to a treatment facility for either protective or mental health needs were eligible to b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s part of standard assessment procedure, all children entering the facility were described by caseworkers using the CANS-MH. A random sample of 60 cases was selected and researchers made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s using the CANS-MH based on chart review. Results of the interrater reliability support previous findings that the CANS-MH is a reliable measure of clinical and psychosocial needs and strengths.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ratings on the CANS-MH based on medical record abstraction by researchers relate to ratings performed by clinical staff, demonstrating the clinical and research utility of the CANS-MH. The CANS-MH can be used reliably to assess the type and severity of problem presentation, risk behaviors, functioning, care intensity and organization, caregiver capacity and strengths among children with protective and mental health needs. In addition, items of the CANS-MH appear to be reliable supporting the use of these items individually. Findings are relevant to the ongoing delivery of clinical services, monitoring of quality assurance, and outcomes.  相似文献   

20.
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切入口,对情绪调节理论进行了阐述:早期精神分析理论,把情绪调节看作被动防御机制,情绪调节困难导致心理问题;情境观把情绪调节看作为应对情绪情境即时的心理反应,策略使用情况与心理健康相关;过程观认为情绪调节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相关,后又把调节过程扩展到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所持续时间,时间与心理健康相关;结构观认为情绪调节结构的差异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