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的框架内理解和诠释中国佛教,胡适与冯友兰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分别作了佛教“化中国”和佛教“中国化”两种解读。冯友兰历经一生写成的中国哲学“三史”中,对佛教研究在叙事方式上经历了由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先而明其学脉,在理论分析上经历了从新实在论等西方哲学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佛教哲学而得其宗旨。其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从揭示中国佛教的本位性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中国佛教哲学,这不仅反映了冯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转换,也深刻体现了他的世界观转向。  相似文献   

2.
余日昌 《学海》2005,(5):88-92
1987年傅伟勋先生发出了“当代中国存在着文化断层”的警告。这个问题意识引起了中国学者在时间纵向角度更为深入的思索:当代中国传统哲学是否为一脉相传、延绵至今的思想体系?过去与现代之间是否存在文化断层?如何弥合?的确,中国传统哲学经历过“五四”革命性断裂和“文革”毁灭性断裂,形成了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断层”。它们源于对前苏联哲学方法论模式的移植,表现为将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界定为唯心论,将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界定为唯物论。以阶级论为背景的经济决定论模式一度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的人本主义精髓抽空,使得中国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雷泉 《法音》2006,(4):37-41
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 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与交流的直接结果,也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曲折进程紧密相连。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各宗教基本上和睦相处,罕见宗教迫害与宗教战争,而佛道儒三教关系也为当今世界宗教对话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然而在过去一百年中,从“五四”前后的非宗教运动,到“文革”时期对宗教的全面摧毁,而在1980年代以来宗教又呈现爆发式的复兴,中国宗教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动荡。这兴衰起伏的过程,为中国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题材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根据恐惧管理理论, 个体主要通过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三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必死性意识引发的死亡焦虑。主流观点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在防御死亡焦虑时的地位是平等的, 符合“流动补偿机制”。本文讨论了流动补偿机制的局限性, 提出三种防御机制之间关系的新观点: 优先级假设, 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地位并非平等, 而是存在优先级: 亲密关系优先于世界观和自尊, 世界观优先于自尊。在梳理了支持证据后, 本文尝试从发展性视角对优先级假设提出可能的解释, 认为这种优先级来源于防御机制的发展顺序和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1982年“十九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的问世并非偶然,而是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之后对我国宗教问题进行历史省思的结果.从政治文化背景来看,“十九号文件”发布于“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不久,它体现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敢于冲破禁区的实践勇气,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看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它是新中国诞生以来宗教研究的最重要理论建树之一.在当今变化多端的国际社会背景下,重读“十九号文件”,更加感受到其高瞻远瞩的眼力与宏大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6.
前言“文革”前夕,在中苏争论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分为二”这个口号。这和后来提出的“合二而一”成了一对口号。中国哲学界针对它们哪一个是对的,进行了长期争论。结果,持“一分为作者石川贤作是日本爱知学泉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作为一种正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直接触及到了当代人类和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国天主教作为由中国爱国天主教人士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天主教会,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在宗教信仰上与世界上所有的天主教会保持一致,在宗教组织上坚持自治,自传和自养的方针。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它经历了磨难,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如今,它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华大地上悄然崛起。面对席卷全球的全球化浪潮,从“文革”的废墟中站起的中国天主教已经融入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潮流,并在波荡起伏的全球化进程中寻求自己能够扮演的角色,努力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并与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广大天主教人士广交朋友,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共同福址而辛勤地耕耘。全球化是一把双刃的利剑,既为中国天主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之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本文从外在宏观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全球化对中国天主教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对这些影响作了基本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周琰 《美与时代》2006,(6):20-21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四”、“文革”颠覆性的冲击和涤荡,强烈地动摇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信仰观。上世纪末,汹涌而来的滚滚“韩流”激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对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韩流”得到中国人的青睐,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归中国社会的侧面反映,认可“韩流”作品、崇尚“韩流”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一种深深的致意。  相似文献   

9.
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出版缘起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宗教学,迄今不过短短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宗教学的发展,是东西方思想猛烈碰撞与交流的直接结果,也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曲折进程紧密相连。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各宗教基本上和睦相处,罕见宗教迫害与宗教战争,而佛道儒三教关系也为当今世界宗教对话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历史经验。然而在过去一百年中,从“五四”前后的非宗教运动,到“文革”时期对宗教的全面摧毁,而在1980年代以来宗教又呈现爆发式的复兴,中国宗教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动荡。这…  相似文献   

10.
陈丰盛 《天风》2018,(11):62-62
1980年10月20日,《天风》复刊了!这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自改革开放后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刊物。该刊于1945年由吴耀宗先生在四川成都创刊,先后经历两次停刊。第一次于1946年3月停刊,同年8月在上海复刊。第二次是从“文革”开始,《天风》被作为“牛鬼蛇神”而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从而被迫停刊。作为1980年10月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后首份成果,《天风》的复刊对于中国教会向世界展示新的面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宗教范式而不是宗教势力的角度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范式由榜样到边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史中的这一地位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没有西方式宗教对立的“不排异”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在长期战争中,寺塔经像遭到严重破坏。建国以后,在宗教文物部门的主持下,进行过部份修复。“文革”时期,再次遭到破坏,其严重程度不亚于战争时期。“文革”以后,特别是从一九八三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加强了对五台山的领导,加快了修复工作。三年来,依据城市规划设计院制定的建设五台山的初步规划,修复了  相似文献   

13.
湛如 《佛教文化》2007,(1):98-99
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由儒、道、佛文化共同构成的“大传统”及千流百派的“小传统”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海洋里,简直如空气一般须臾不可分离。近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相似文献   

14.
谩骂的哲学     
谩骂的“谩”是怎么一种情态,不得而知。骂,是以敌意的态度、恶毒的语言攻击对方而逞快意。30年前的“文革”对中国人有深刻的影响,其中一方面是开掘了全民族的谩骂能力。骂,与其他的事物不同,若想让他骂得畅快,先要把他内心的恶引出来。“文革”诱发、培育了民族整体的恶。  相似文献   

15.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一位有海外求学经历的母亲和“好孩子育儿网”的专家讨论了育儿走入误区的一些话题。在海外留学期间,这位妈妈在帮老外看孩子的兼职工作中,开始对自己曾受到的教育和中国父母的心态有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儒学遭遇到空前的危机与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重建与复兴的历史机遇。百年儒学演进及儒学研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在“古今中西之争”及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潮中 ,儒学并没有“博物馆化” ,儒学的命运大致经历了受到怀疑、批判、解构、重新诠释后成为现代思想学术形态 ,或获得创造性转换 ,以至汇入多元的世界文化大流之中的历程。 2 0世纪与 2 1世纪之交 ,儒学不仅是“文化中国”、“全球伦理”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角色 ,对 2 0世纪儒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既是历史性的课题 ,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前瞻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50年来,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革”前的17年,主要任务是摆脱外国势力的控制,收回教会主权:第二个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1年,主要任务是落实宗教政策,重振教务: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的最后l0年,国盛教兴,中国天主教终于把如何办好独立自主的教会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8.
近期学习了“没有主教就没有教会”的文章,作为一位天主教的教友,谈谈我学习后的点滴体会:首先,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包涵了在宗教建设方面的法规、政策必需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相适应。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解放初期、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本世纪初是我国天主教福传事业发展的三个关键时刻,在各不同历史危急关头,我国天主教界顶住解放初期的“超级绝罚”、面临文革后的百废待新、本世纪初的主教青黄不接,毅然适时进行了主教的自选自圣。历史的经验证明,自选自圣主教使中国天主教教会和福传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  相似文献   

19.
防御机制的年龄,性别与方位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大华 《心理科学》1998,21(2):131-135
本研究考察了生命全程中防御机制使用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差异。被试年龄范围内10-86岁,其中美国被试为168人,中国大被试为156人,本研究运用测验法对被试的防御机制进行测查,结果表明,不同文化上下个体使用的防御机制有明显的差异,中国被试比美国被试更多地作用指向自我与理智化两种防御机制,更少使用指向他人与投射;同时防御机制的使用表现出显著泊年龄特征,中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傅筢向而较钞使用指向他人与  相似文献   

20.
防御机制的年龄、性别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考察了生命全程中防御机制使用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差异。被试年龄范围为10~86岁,其中美国被试为168人(男85人,女83人),中国大陆被试为156人(男76人,女80人)。本研究运用测验法对被试的防御机制进行测查,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使用的防御机制有明显的差异,中国被试比美国被试更多地使用指向自我与理智化两种防御机制,更少使用指向他人与投射;同时防御机制的使用表现出显著的年龄特征,中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使用反向而较少使用指向他人与投射;防御机制的使用还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指向自我而更少使用反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