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谓语动词后头的名词、代词一般是宾语,但是谓语动词之后的数量词,有的是宾语(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是动作涉及的对象),有的是补语(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数量或持续的时间等)。因而存在着宾补辨析的问题。1.1谓语动词之后的数词+动量词一般作补语。如: ①祥子一边吃,一边把被兵拉去的事说了一遍。(老舍《骆驼祥子》  相似文献   

2.
结果补语是补语中常见的类型之一,一般的结果补语比较容易分析辨认,如:“他把书撕破了”,“老汉给孙子弄糊涂了”,“他妈气得连饭都不吃”这三个句子,把“破”、“糊涂”、“连吃都不吃”划成补语就成了.但,问题往往不那么简单,譬如象“他喝醉了酒”和“他笑破了肚皮”这两个句子中的结果补语该怎么划呢? 从表面上看,“他喝醉了酒”和“他笑破了肚皮”结构形式是一样的:代词+动补式词组+时态助词+名词.但,这两个句子从  相似文献   

3.
“是……的”句式有两种。一种是“是 的字词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A”).例如: ①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鲁迅:《社戏》) ②村长是外来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另一种是“是 动词(动词词组)或形容词(形容词词组)等词语 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B”)。例如: ③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请先看一个句子:他笑破了肚皮。孙立新同志从结构和语义两方面对这个句子进行了句子成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关于结果补语的分析方法”(见《逻辑与语言学习》86年第1期《关于结果补语的分析方法》 一文)。  相似文献   

5.
补语是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的补充成分。补充什么呢?补充说明行为动作、状态变化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时间、数量和处所。据此,补语又可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时间补语、数量补语和处所补语。例如: 文章总算写完了。(结果) 那地方安静极了。(程度) 一件平常的事,她能说得天花乱坠。(程度) 他刚出去。(趋向) 我就学了几句英语,哪能听得懂呢!(可能) 鲁迅生于一八八一年。(时间) 那封信他不知道念了多少遍。(数量) 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处所) 七种补语之中,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使用最为普遍。一般情况下,二者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趋向补语及其引申意义——说补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补语中有表趋向的一类,补充说明动作、行为行进的方向。按说,只有动作、行为才有趋向可言.不过,因为汉语不少形容词兼有动词的性质,因而形容词也可以加趋向补语,表示状态的变化。如: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黄昏,公园里渐渐安静下来了。这种趋向补语范围不大,无非是“软下来”“冷起来”“暗下来”之类,且都属于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现在,我们说说大量存在的处于动词之后的趋向补语。趋向补语都是由趋向动词充任  相似文献   

7.
从述语和补语的意义关系给补语分类,一般都分出一个“程度补语”。然而,关于什么样的补语是程度补语,各家却颇有分歧。下面让我们先看一些实例: 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把“你听得清楚吧?”看作“形容词作补语,表示程度”。江天在《现代汉语语法通解》中把“这一来,人们笑得更厉害了”中的“更厉害”  相似文献   

8.
1.1我们所谓含介词“把”(包括介词“将”)的连动式,指的是下面这样的句子。 ①书店把我的原稿送去审查。 唐弢《琐忆》 ②我把他的一双旧鞋送到城里吉勒特先生的鞋店修理了一下。 《读者文摘》92.3 ③二丫把孩子抱到村卫生所种痘。 《光明日报》90.4.3 ④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做间屋。 《读者文摘》90.4 这种句子的主要特点是在“把”字之后连用两个动词或  相似文献   

9.
有些讲古汉语的书,对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见北京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10次印刷的《古代汉语》上册270页) 动词对于其宾语含有“使他那样”的意思的,叫做动词的使动用法。(见北京出版社出版、1957年5月第3次印刷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增定本74页) 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也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使动用法的格式也叫使动式。使动用法或使动式是指动词对于宾语包含有“使它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11.
道教经籍的总集称为《道藏》。“藏”字作为动词读“仓”的阳平音(Cáng),作为名词读“葬”(zāng)。藏(动词)的处所则为藏(名词),如储藏五谷精华之处为人体之五藏(演化为脏),收藏经书之处则有《道藏》、《佛藏》、《敦煌宝藏》等等。对于经书来说,藏(名词)也就是总集,与之相近的词是“库”,所谓某某文库。但这不是小部分的集,而是全集、全书,包罗一切经。当然,《道藏》不可能作到绝对的全,只能是相对的全,尽可能的全。全也是可分的,《道藏》就曾分过全藏和别藏。别藏对于所收的一类道经来说,也是全集,当然也是相对的全,《道藏》正是这样,它基本上反映了明以前道经的全貌,为其它任何道经集所不可比拟,所以,  相似文献   

12.
申敏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6,38(4):497-506
采用听觉动窗法和跨通道探测技术,设计3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口语句子理解中,动词隐含因果性和重读对代词加工的影响及其时间进程。其中的自变量为动词类型和韵律特征;探测实验中增加探测词类型变量。结果发现:动词隐含因果性影响代词的指认方向;当代词不重读时,动词隐含因果关系在遇到代词后立即影响代词可能先行词的激活水平。代词重读影响“因为”分句的阅读时间,且在代词后立即影响主语型动词语句中代词的加工  相似文献   

13.
“到”可以出现在两种句法格式中,一种是单独在句中作谓语,一种是用于连动式中。单独作谓语的“到”的语义沿着“到达空间”——“到达时间”——“到达结果/程度”的轨迹,一步步虚化。连动式中的‘‘到”则实现了由作谓语的实义动词像作补语的趋向动词演变的过程,虚化为结果补语。在虚化过程中,“到”的位置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对绛县方言中“到”出现的语境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到”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量词“个”和助词“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本语法书在讲“个+谓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举了下面这样的例句: ①你们可倒跑了个快。②妇女们把他围了个严严实实. ③两个师爷闹了个下不了台,……作者认为“个+谓词性成分”是体词性词组。“自然可以充当宾语”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在讲“个”“跟动作有关的用法”时谈到,“动+个+形/动”,“‘个’的作用跟引进补语的‘得’相近。动词可带‘了’”。举例有:  相似文献   

15.
关于《墨经》中的“侔”式推论(以下简称“侔”)的讨论,近年来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多数学者已经断定:《墨经》中的“侔”式推论是由一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关系命题的复杂概念推论,这是近年来对《墨经》逻辑研究的重要成果。但是,对“侔”的  相似文献   

16.
何祚庥院士发表在《青少年科学博览》上的《我不 赞成青少年练气功》一文(以下简称“何祚庥一文”) 中,提到的理论物理所“由于练法轮功精神失常”的学 生正是我的一名研究生。为了保护患者,我在这里将 他的真实姓名隐去。 我的这名学生在理论物理所期间,因为修炼法轮 功,“诱发”了“精神分裂症”(医生的诊断语言),他只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的代词除了指代实词和词组的一般用法外,还有一种活用用法,其中尤以疑问代词活用最为常见,类型也最丰富,大致有以下七种: 一、任指:表示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地方、任何状态都包括在内,无一例外。后面有副词“都/也”照应,前面还可添用连词“不管/无论”等。例如: (1)四外什么也看不见。(《骆》21) (2)他们谁也不是他的对手。(《骆》41) (3)你上哪儿我也找得着  相似文献   

18.
吕叔湘先主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将“那么”划分为“指”“代”“连”三类,后来,金立鑫同志发展了《八》的观点,明确指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这是在总结书面语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变换比较而得出的比较客观的结论,只是他忽视了汉语口语中“那么”的一种现象。“那么”一词在口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例如: (1)我们这些个都是个文人了,都是书生了,那么力量者很单薄,而且就是说都是个体劳动者,我们必须作研究。那么这个偶有所发,或是这个有些心得,有些认识,那么想把它给它呃交流一下,和别人交换一下,我的看法对不对。那么,毕竟咱考虑将来想要发表或者是要讨论,那么,我觉得有这么个团  相似文献   

19.
<正> 匡亚明的《孔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出版后,蔡尚思发表了题为《不宜抬高孔子》(载《书林》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不宜》)的书评。1987年1月27日,匡老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以下简称《如何》),主张对孔子评价要坚持“三分法”。随后,蔡老又发表了《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载《文汇报》1987年3月10日。以下简称《也谈》),提出了不同意见。拜读了二老的大作,深受教益。同时,也有不少疑问。我想,既谓“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那就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既“不宜抬高孔子”,也不宜贬低孔子。现不揣冒昧,略陈管见,向二老请教,祈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20.
《逻辑与语言学习》杂志1985年第4期上发表的争鸣文章“分析概念间的关系应注意语言环境”(以下简称“《分析》一文”),对《(形式逻辑)辅导》一书(以下简称《辅导》)中的一道逻辑题的答案提出了异议。这道题要求读者指出下列句子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之。这句话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