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体 《中国道教》2008,288(3):39-43,49
北宋张伯端所撰《悟真篇》是道教内丹学的元典之一,与汉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并称于史。《悟真篇》自问世以来,后世注本很多。就目前初步考察的情况来看,从宋代至清末大约有《悟真篇》注本60多家,其中,亡佚注本大概有40种左右。  相似文献   

2.
曹剑波 《宗教学研究》2002,20(1):104-111
本文以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为研究对象,着重挖掘《周易参同契》中外丹炼制的原理、要素、过程和功效。“鼎室中自是一天地”、“同类相从”思想和“三五与一”的模型是《周易参同契》中外丹炼制的原理。以太一炉为鼎炉,以铅汞为药物,以“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为火侯,是《周易参同契》所建构的外丹炼制的三大要素。其外丹炼制的过程为:1“以金为堤防”,筑固炉鼎;2用“六一泥”“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3采药归炉;4炼黄丹和灵丹;5伏食制玄黄。服食外丹的功效有:强身健体、发掘人体潜能和修道成仙等。  相似文献   

3.
《悟真篇》作者及其时代《悟真篇》是道教内丹丹法主要经典,著录于《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及《四库全书》之中,著者为北宋张伯端,是继《周易参同契》之后的丹经。书中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宋代以前内丹的正  相似文献   

4.
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年代略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正统道藏》太玄部收有储华谷的《周易参同契》注三卷。注者储华谷,身份不明,其它史料亦未见关于其生平的详细记载。本文拟对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的注书年代进行考察,以就正于方家。 一、储华谷注《周易参同契》的时间上限为北宋  相似文献   

5.
龙虎与丹经     
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一幅神秘的龙虎呼吸图(见篇末),这幅图的涵义学术界一直不得其解。我们在研究道家丹经的时候,才恍然悟出原来是有关丹经的形象图。《周易参同契》是丹经之祖,作者魏伯阳是东汉人,有丹经王的美称。该书朱子考异前序中引五代彭晓的话说:“魏伯阳会稽上虞人……得古人《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明杨升庵《古文参同契序》中说:“《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又引《悟真篇》中的话说:“叔通受学魏伯阳,留为万古丹经王。”在魏伯阳之先就有《龙虎经》流传于世,后经魏伯阳的实践与发挥,《龙虎经》便…  相似文献   

6.
谢正强 《宗教学研究》2003,2(3):100-104
钟吕内丹是五代宋初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丹法系统 ,它以道教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其理论基础 ,而这一思想基础更直接的来源则是汉代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本文将《周易参同契》与钟吕内丹派经典《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等相比较 ,并参以其它内丹经典 ,深入分析了《参同契》对钟吕内丹道理论建构的重要影响 ,包括天道观、药物论、火侯说等。  相似文献   

7.
一、《悟真篇》著于何地以道、释、儒三教一理,阐述气功理论的经典著作《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并称为“丹经之祖”,作者北宋张伯端因而被誉为中国古典气功学的主要奠基人。自南宋以来,为《悟真篇》作注者凡数十人,由于正史无载,道书语焉不详,历代作注者对张伯端的生平及《悟真篇》的成书之地,一直未有定论。近读樊光春发表在《中国道教》1991年第4期的大作《张伯端的生平考辨》,认为张伯端修成内丹,著《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等著作,是在今陕西紫阳县的紫阳洞中,其依据是援引《神仙通鉴》所载:“往荆南访都运马处厚,得其资材,择兴安之汉  相似文献   

8.
<周易参同契>作为道教易学的重要代表作,其最重要的特色是会归"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之理,借<周易>言黄老说炼丹.本文将<周易参同契>置于汉代易学的背景下,从黄老道家哲学与道教仙学的发展中,来探讨<周易参同契>如何托<周易>卦爻象为象征符号来隐喻金丹道之内涵,以展示易学在道教中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对"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回应。该说法认为,朱子以宋代之后才出现的"先天方位"思想作为诠释《参同契》思想的基本方向,为弥合其注释与正文之间的矛盾,朱子有选择地删改了《参同契》的文本。本文对该说的几个主要论据做出回应:针对在朱子之前《参同契》文本不稳定的观点,本文指出,《参同契》文本在唐代已经基本稳定,而唐宋之际阐发《参同契》的文献大量出现,导致了《参同契》与之相混同的现象;针对朱子首次把《参同契》所本无的"先天方位"思想强加到对《参同契》的解释中的说法,本文指出,在朱子之前已有先例以"乾坤坎离"释《参同契》的"牝牡四卦"的说法,而《参同契》本身也是陈抟、邵雍"先天方位"说的思想来源之一;最后,本文还就"朱子删改《参同契》文本说"的具体条目做出了分析,指出其判断多有失误。  相似文献   

10.
《周易参同契》全书均为韵语。古无韵书,《三百篇》即为韵书。孔子传《易》,亦不能改方音。所以,通过用韵来判断《周易参同契》作者的籍贯,是十分可靠的方法。为此,我们为传世本《周易参同契》作了厘定韵例、编制韵谱的工作,并从中分析出这部书用韵的特点。再根据已有的秦汉方音研究成果参校比勘,说明《周易参同契》一书具有十分明显的齐鲁方音的特点,进一步证明它应该是齐鲁作者所著。  相似文献   

11.
强昱 《中国道教》2002,(2):22-26
一、刘知古的生平历史开启对《周易参同契》研究新风的是隋代苏元朗,继踵而起的是唐人刘知古。在刘知古之前的李淳风、袁天纲、王勃、王远知等,也曾经有易学著作,由于他们的著作散佚殆尽,因而已不能知悉其是否对《周易参同契》有所评论。真正使《周易参同契》走向内丹思想方向的则是刘知古的《日月玄枢论》(《全唐文》卷三三四),这部作品进一步确定了苏元朗的“归神丹于心炼”的内丹思想。刘知古的传记除载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之外,《三洞群仙录》为节录本,但其最早的出处应是《道门通教必用集》。《必用集》成书于南宋,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有《周易参同契》注本八种,明刊本《正统道藏》收注本十种(包括《明镜图》一卷),加上未收于上述两大巨型丛书的各家注本共四十余种。以上都说明这一著作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性。从目录学、版本学上加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要强调的是它在文化史上的意义,然后及于文献著录及版本。一、《周易参同契》的重要性《周易参同契》自唐宋以来受到学人重视,清代翻刻本无数。它的内容有三方面值得重视。首先,它对了解汉代学术思想是重要的。但它是一本有名的难懂的书。朱熹在他的《周易参同契考异》中说,此书“词韵皆古,奥雅  相似文献   

13.
东汉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被历代仙学家尊为《万古丹经王》,但能读懂的人微乎其微,各种注本也歧论百出,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本文考察了《参同契》的文化背景及其所传仙术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参同契》之学的流派和学术影响。最后,作者揭示出《参同契》秘传的仙术就是男女合之术,即主张男女双修、阴阳栽接的人元大丹。《参同契》、《悟真篇》都是讲南派阴阳双修功夫的,在大量注本中以明代陆西星的注本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14.
毛翔  毛珺 《中国道教》2006,(6):32-33
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隐含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对生命智慧的探索,至今仍是金丹养生学及生命科学中的高级学问。它以金丹为喻,诠释了正气的本质,弥补了《内经》之不足,指明了“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的所在,帮助人类开启了延续生命的大门,对破解延年益寿这一课题有关键性的贡献。要知晓《周易参同契》,首先  相似文献   

15.
《周易参同契》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开历史的载籍,似乎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周易参同契》的作者是魏伯阳。不信,请看——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说:“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五行类》载:“《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参同契五相类》一卷,魏伯阳撰”。《新唐书·艺文志·五行类》载:“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二卷;又《参同契五相类》一卷”。五代后蜀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中说:“真人魏伯阳者……不知师  相似文献   

16.
汪启明 《周易研究》2007,23(1):42-52
本文根据有关《周易参同契》传世史料的性质和时代先后的不同,将其分为“唐五代以前的原始材料”和“宋代以后的考释材料”两部分,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表明,《参同契》成书于汉代,是多人合作而著;其作者的籍贯有会稽说、鲁国说、郐国说,而世传娄敬著《参同契》及“三圣”“异人”等均无可稽考,所谓“鲁国鄙夫”是原文,“郐国鄙夫”不可靠,“会稽鄙夫”一语,不能确证就是吴越会稽。我们发现所言各家,除魏氏外均为齐人,而魏氏所在的会稽这个地名,也是源于齐鲁。所以,《周易参同契》乃是齐人所著。  相似文献   

17.
从《道藏》中检索出所有有关《周易参同契》的引文,然后去掉干扰、冗余信息,剩下的引文以年代为序重新辑录。再将这些引文与现存诸本(主要以《道藏》所存阴长生注《周易参同契》、容字号无名氏《周易参同契注》、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以及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字一句逐文对校,找出与现存诸本之关系,然后进行统计。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南宋前道书所引《参同契》文本与现存阴注、容注更为接近,而与彭注、朱注距离较远。这似乎可以证实两点:一、《参同契》在历史上存在多个文本系统;二、阴注、容注确如陈国符、孟乃昌所论是《参同契》的早期注本。  相似文献   

18.
陈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维扬(今江苏扬州)人氏。南宋宁宗、理宗时临安(今杭州)佑圣观道士。《道藏》中所收其主要论著有《周易参同契解》、《文始真经言外旨》等。另有《立圣篇》及《显微卮言》并《抱一子书》等书,已佚。陈显微“天禀夙颖,洞明性宗”,(《周易参同契解》,《道藏》第20册第271页。)于嘉定癸未(公元1223年)遇至人于淮之都梁(今安徽省盱眙县都梁山),尽得金丹真旨。宝庆初(公元1225年)来辇下,以慈济心接挽后辈,始得《参同契》,读之迎刃无留疑。已而尽谢朋从,入室修炼馀年,功益深而道益著。时人有以《周易参同契》为伪书者,其…  相似文献   

19.
李刚 《周易研究》2012,(2):3-10
魏伯阳所撰《周易参同契》是运用《周易》原理来支撑金丹之道的滥觞。它以《周易》的变易原理作为道教神仙存在学说的理论基础,通过论说"物性可变",进而说明人也可变。人通过服炼金丹能够变化自己的身体而为神仙之体,即"変形而仙",从而可以超越生死。"变形而仙"思想并非《参同契》独创,而是有所本的。这一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葛洪、陶弘景、沈汾等人皆明显继承了《参同契》的"变形而仙"说。  相似文献   

20.
一、《周易参同契》的内容问题书名《周易参同契》,相传为东汉魏伯阳所撰。据后蜀彭晓解释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契合也。”但也有人解释为:“谓以《周易》、黄老、炉火三家相参同,以为本于大道。”明代的蒋一彪说得更简单一点。他只说:魏伯阳“约《周易》作《参同契》而己”。宋代朱熹在《赞》《参同契》之前,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