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齐鲁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在学术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地域文化发展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齐鲁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对尔后的社会及教育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以《管子》、《论语》、《荀子》为据,以管子、孔子及荀子的教育思想为典例,试就齐鲁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
略论齐鲁文化在秦汉时期的发展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具有时代特点、内容丰富的地域文化。秦汉大一统政权建立后,齐鲁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既影响了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为统治集团决策行政提供了理论依据,又在社会各个领域流传,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受到以后各个时代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试论齐文化的流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中的齐文化是指狭义的齐文化,即先秦时期的齐文化。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表现为两种方向:其一,齐文化与秦汉时期的经学合流。形成了齐派经学;同时又与谶纬学说融合,形成了谶纬神学。齐派经学、谶纬神学可以说是齐文化的流变对封建上层社会的影响。其二,由方仙道演化而来的道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宗教。这可以说是齐文化的流变对封建下层社会的广泛影响。本文拟从齐文化与经学、谶纬、道教等方面来观照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整合之后的流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化历史十分悠久,反映在商业上也形成风格独特的“商业文化”,尤其以诗词、楹联为美。  相似文献   

5.
投壶活动在我国历史非常久远,至迟在周朝时期已成为大型宴饮礼仪上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由于它可能是承袭射礼而来,有着许多繁琐的礼节;后经秦汉时期的民间化、民间宗教和道家求仙思想的影响,约在魏晋时期被纳入道家视野,并成为道教仙境的文化象征。下面从史籍、图像和出土文献等几个方面试述这一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清朝顺治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因素与民众普遍存在的感知和认知经验相互渗透、选择和融合,构成了特定时代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保证了秋叶洞石纹饰的形成与存在。顺治时期秋叶洞石纹饰在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下,通过秋叶、洞石等合规律的、抽象的和象征的意匠表达,用粗犷的青花,流畅的笔意,在使用器皿上把反抗的意识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同专制统治做斗争,反对清政权的统治,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朝代更迭风雨变幻的顺治时期,这或许就是秋叶洞石纹饰普遍运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周来顺 《世界哲学》2009,(5):175-177
2009年7月5日至9日在黑龙江大学举办了“俄罗斯哲学”研讨会。这次会议以“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为主题,就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俄罗斯哲学的总体性研究、俄罗斯重要哲学家的思想、俄罗斯部门哲学的发展状况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孙运宏  鲍磊 《学海》2023,(2):12-20
本文以1949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重要政策文本为依据,梳理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五个历史时期的核心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设时期的引导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主导模式、改革开放后探索发展时期的粗放模式、税费改革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服务模式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时期的共治模式。通过考察不同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发现其内在逻辑理路主要体现在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现代化、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化解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政策引领改革创新等方面。因此,推进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拓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治理功能;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增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生性动力;坚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智慧化手段;坚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共治,整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源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马欢 《美与时代》2023,(5):85-87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最早期的生产活动区域,也是中国早期文化形态的主要诞生地,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学习黄河文化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黄河督运图》是我国清代对黄河流域风俗民情、街市建筑、人物服饰以及黄河漕运的景致、商业经济的交流等进行细致描绘的史诗级纪实巨幅绘画作品。此图非常直观地反映出我国清朝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形态,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剖析在不同的美学基础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风景油画创作中各自不同的审美取向。油画风景画最早出现在西方,而中国的山水画是经过隋唐时期的演变逐渐成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鼎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历史积淀导致了二者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中国油画风景画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形成有别于西方的独有面貌。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提出"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侠客表现了中华民族尚武的特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最早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侠客们的各种事迹;《史记》、《汉书》等史传文学纷纷为侠客立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任侠精神的诗歌创作日益丰富,中国文化精神中自此具备了以侠为主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传统招幌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从文化形式、文化语意、文化精神三方面折射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构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典型的商业文化景观,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14.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传达信息为目的的艺术设计形式。功利性的诉求使视觉传达设计与商业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从而使其具有显而易见的商业本质。而在我们热衷于探讨视觉传达设计的商业与艺术特性的同时,显然不能忽视其对于社会文化的承载、传播和引领作用。在社会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商业化、视觉化的今天,在保证为商业服务的同时,突出和强调文化关注在当前视觉传达设计实践与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当前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倩 《中国宗教》2021,(3):80-81
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步与儒道两家会通,实现中国化的转变,这是中华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相遇与互融,也是世界范围内异质文化之间和平融会的成功范例。梳理佛教与儒家、道家道教之间求同存异、互摄互荣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对于当今正确处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以汉魏时期佛教的早期传播为例,对此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清代道德生活经历了从磨合时期到稳定时期再到裂变时期三个阶段.其磨合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民族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民族之间的道德生活冲突.其道德生活的磨合,在其根本上并不是对私人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而是对公共生活领域道德生活的整合.其稳定时期所要处理的主要社会关系是经济关系,所要解决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利益矛盾.在全社会都关注和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下,此时期的思想文化被强势地赋予了同质性,且清代人在各有其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达成了一定的道德共识.清代道德生活的裂变是稳定时期道德生活日积月累的结果,它表现在观念上是道德认同乃至整个社会认同的危机,在行为上则是伪善的流行甚至公开背离清朝政府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腐败和贫富差距是造成这一裂变的主要原因,它们使利益矛盾转化为阶级矛盾,使社会危机不断深化,也使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中古时期的寺院金融通过传播佛教信仰来维系公众的商业信用,即依靠宗教信仰、宗教活动以动员社会资本并约束借款人,这是寺院金融不同于本土金融之处。正是这一点,使得寺院金融在南北朝时期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最早的依靠社会资本放贷的金融"机构"。同时,也正是这一点,造成寺院金融在佛教热降温的唐中叶后迅速衰落。中古时期寺院金融的发展,对当代金融业的发展亦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与影视互动传播的角度历时性审视研究齐鲁文化及其传播镜像,80年代齐鲁红色文化与民间草莽文化并行,90年代儒家文化与商业文化并峙,新世纪政治文化重塑与移民文化重温同步。充分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加强文学与影视良性互动,是有效促进齐鲁文化的品牌塑造与影像传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特殊的历史时期往往是审美思想、人文文化强烈动荡的时期,又因为这种动荡是猛烈、迅速、非连续的,从而导致审美融合的杂和共存状态——审美杂交。这种现象,在我国的战乱时期、半殖民地时期、文革时期表现得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20.
现代招贴设计一直被看作为舶来品,然而纵观中国历朝历代,便会发现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招贴设计的踪迹,尤其是出现在北宋时期的济南刘家工夫针铺的张贴告示,堪称中国商业招贴的最早版本。因此,探析中国商业招贴出现在北宋这个政治和经济不成正比的朝代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